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97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2部分 《论语》.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文化经典阅读第二部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第1节 论语1(2011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高 考 真 题 试 做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答:_(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_ 解析:(1)孔子对“过”谈了两点:“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实际上是说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有过错,不改正,这就叫错。子贡用了

2、一个比喻,说明他对“过”的看法,他认为过错是常见的,有错能改,令人敬仰。考生在回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分说二人的观点。(2)此题是对题(1)的延伸,明确本体和喻体,本体是犯错,喻体是日食、月食这种常见的现象,用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来说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答案:(1)人应该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2)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就改,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孔丘真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叫错

3、了。”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2(2010高考浙江卷)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语,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_ 解析:主要理解欧阳修的话语:大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3(2009高考福

4、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 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

5、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答:_(1)解析:选C。“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2)答案:“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

6、经典著作,属于语录体散文。关于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考试说明强调:“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 高 考 命 题 揭 秘 考纲解读 看法,并进行分析概括。”在考试形式上一般为单选和简答。由于考虑到文化经典阅读与文言文阅读考查多有交叉和重叠。2011年着重考查了对经典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分析与综合,并采用了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经典的文化性和思想性。论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孔子的重要思想就渗透和融化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言行”之中。由“言行”而评析孔子思想,必要前提是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即内容),否则任何“评析

7、”均无法有效展开和具体落实。其次,了解论语中出现的各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考试内容。考点梳理 论语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

8、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2“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 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3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9、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4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1)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3)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

10、育。(4)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5)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5“孝”“悌”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

11、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6天命思想。“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论语的艺术特色 1浅显、简练、富有哲理。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2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对孔子言

12、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这种塑造记录了孔子的一些片段,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走下神坛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2012诗山中学文化经典专项训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例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子贡用“宫墙

13、”和“日月”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答:_(2)选段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从文段中的“及肩”和“数仞”,“得其门者或寡”看,该比喻是在说明孔子的学识是无可逾越的,以此推断作为学生的子贡对老师的态度。【答案】(1)“宫墙”和“日月”的比喻,意在说明孔子造诣的高深,非常人所能比拟的和逾越的。(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参考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外面就可以窥见里面的居室之美。老师家的围墙却

14、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越过的。有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啊!”(2011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康子注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例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

15、不能,则劝。”(论语为政)【注】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1)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_。(2)第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解析】首先应注意三则选段都是针对当政者而言的,谈的都跟为政有关。抓住关键词“帅以正”“不欲”“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就不难得出答案。【答案】(1)为政者要正人应先正己。(意思答对即可)(2)孔子认为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对百姓的影响重大。当政者庄重严谨、孝顺慈爱、用贤重教,百姓就会敬服当政者,尽忠而努力。(意思答对即可。如从“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参考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16、:“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对社会上刮起的盗窃风感到忧虑,向孔子请教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们这些当官的自己清廉而不贪财,那么就是花钱奖励盗窃,也不会有人去盗窃。”季康子问:“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处理事情),尽心尽力并且相互勉励,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以严肃谨慎的态度传达政令,人民就会严肃认真;以尊重长辈、关爱幼弱的仁慈之心对待人民,他们就会尽心尽力;提拔善良之人并教导能力不足之人,他们便会互相勉励了。”一般对论语的考查中第一小题的解答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以单选题或简答题(填空)形式出现。而第二题是主观题,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做到概括归纳。

17、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有时无法做到全面。失分规避(2012云霄立人学校模拟)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例【注】佛肸:(b x)人名。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奉城地方官,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磷:损伤。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

18、探讨问题的。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并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答:_【解析】孔子并非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佛肸做了不善之事,其人亦是不善之人,你怎么可以到他那里去呢?可是,如果不去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怎么办?孔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答案】(1)C(2)积极参加社会变革,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参考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

19、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失分原由1.不理解原文,看不懂原文;2.张冠李戴;3.不会分析归纳,得出共同点;4.断章取义。一、方法小结 1要读懂文本大意,避免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2理解要“适度”,“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3理解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切忌断章取义,浮想联翩。二、例题分析 得分策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

20、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例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十七)【注】三年之丧:父母死,为父母守孝三年。燧:古代取火的器具。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予:宰我的名,孔子的学生。(1)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宰我认为,三年守丧,时间过长,应该废除这种礼制,从而使君子更好地为礼与为乐。B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宰我

21、提出的重新制定守丧的时间的看法,而是先问其“安心”否。C君子守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大多是内心忧伤、思念所致。D孔子认为宰我没有念及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而擅自停止守丧,这是不仁的行为。(2)上述对话中孔子和宰我争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 三、解题步骤 1文本解读。【参考译文】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 子守孝期间,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

22、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2分析选项。(1)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解析】A项,宰我确实认为,“三年守丧,时间过长”。但他只是建议改为守丧一年,并没有说应该废除。所以这一项是错的。B CD项,在原文都可以找出根据。【答案】A 3分析概括。(2)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孝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孔子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所以他认为缩短“守丧”时间是不仁的行为,两人争论点就在于此。【解析】分析时要适当结合文本,并参照第一小题帮助理解思想内容。解题时不宜过度发挥。【答案】(示例)孔子和宰我讨论礼制中关于丧期的问题。孔子认为该为父母守丧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这样会使人荒废了“礼”和“乐”。精 题 逐 级 测 训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