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95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3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第1部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 考 真 题 试 做(2011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

2、”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

3、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4、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译文:_(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_解析:(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

5、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6、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

7、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

8、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指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和一些固定格式,词类活用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高 考 命 题 揭

9、秘 考纲解读 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考查时着眼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福建卷不单独设题,而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复习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积累,搞清规律。结合例句,体会各种句式及活用现象的规律。2精选例句,触类旁通。方法是对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熟读牢记。以此为例,触类旁通。例如,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只需记“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否定句宾语前置)“尔何知”(疑问句宾语前置)“惟你是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三个句子,

10、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理解记忆难以分辨的意动用法句子。例如只需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因为“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3多在翻译题中训练句式和活用。因为句式不单独考查,一般要与翻译结合起来。在掌握了基本的句式和活用知识后,要多和翻译一起训练。考点梳理 一、倒装句辨析技巧 现代汉语句子的语法一般结构是这样的: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把文言句子和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照,如果某种成分移位,一般即可视为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三种类型:1宾语前置。又分:(1)否定句宾语前置,其宾语一定是代词,如“未之有也”。(2)疑问句宾语前置,其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如

11、“沛公安在?”“何以战?”中的“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3)陈述句宾语前置,一般要借助“之、是、之为”等字作为标志,安插在宾语与动词当中,加以强调。如“惟命是从”。(4)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只为强调宾语,即将其提前。如“肉食者鄙”,“夜以继日”。2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作状语的介词一般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定语置于名词之前,文言文常放在名词之后,一般有三种情况,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村中少年好事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识技巧 辨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

12、语言环境。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句中的“来之”,意思是“使之来”,是客观的结果,因而“来”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句中的“乐之”是“以之为乐”的意思,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乐”是意动用法。三、如何辨析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二是名词作状语。在语法结构中,谓语部分往往都是动词、形容词充当的,因而如果一个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那么这个句词肯定是活用为动词了。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中,“范增”是主语,“项王”是宾语,“目”处

13、在谓语的位置上,因而“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眼睛示意”。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其位置都在谓语之前,有时从形式上很难区分。但要记住:一般情况下,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另有一个名词作主语,据此可以识别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其一犬坐于前。句中的“兄事之”孤立地看,也许可以理解为“哥哥侍奉他”,但原句还有一个主语“吾”,那么,“兄”只能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兄事之”应译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句中的“犬坐”前有主语“其一”(其中的一只狼)所以“犬”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犬坐”应译为“像狗一样坐着”。四、翻译时容易出错的文言句式1表示原

14、因的判断句。如果谓语部分是解释原因的,翻译时要加上“因为”等词语,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应该翻译成“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不凭借兵力,这是因为管仲的力量啊”。2用“是”作主语的判断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把“是”理解为判断动词,“是”往往是代词,如“是我师也”应该翻译成“这个人是我的老师啊”。3由“见”、“见于”构成的被动句。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以“是”、“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如“金玉之贱,人民是宝”即“贱金玉,宝人民”的倒装。(文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见掌中宝)失分规避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5、B孔子师郯子、苌弘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例1【解析】C项的“帝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称王”。A项的“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B项的“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D项的“奇”“壮”,意动用法,“认为奇怪”“认为壮美”。【答案】C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1高考天津卷)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译文:_(2)(2011高考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例2(3)(2011高考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解析】(1)“不吾知”否定句宾语前置,(2)“骇之”(意动用法

16、,把当作惊讶的),(3)“道”,名词作状语,“死事”,省略介词“于”,“退之”使动用法。【答案】(1)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2)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3)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1“不亦乎”、“能无乎”、“无乃乎(与)”、“得无乎(耶)”这是一组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不亦乎”相当于“不也是吗”、“岂不是吗”、“难道不是吗”;得分策略“能无乎”相当于“怎么能呢”;“无乃乎(与)”相当于“恐怕吧”;“得无乎(耶)

17、”相当于“莫非吧”、“该不会吧”、“恐怕吧”。2“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一组表示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何如”相当于“怎样呢”、“哪个呢”;“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怎么办”、“把怎么样”、“怎么对付(处置、安顿)”。3“何为”、“何为”、“何以”、“何以为”这是一组既可表示反问又可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何为”即“为何”;“何为”相当于“为什么呢”;“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相当于“用什么”;“何以为”相当于“怎么用得着呢”、“用做什么呢”。4“孰与”、“孰若”、“孰如”、“与其孰若”这是一组表示选择问句的固定结构。“孰与”、“孰若”、“孰如”用来询问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相当于“和比较,哪个(谁)更”;“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与其哪里比得上”。5“何之有”、“之谓也”、“其之谓也”这一组固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有什么呢”“之谓也”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说的就是啊”;“其之谓也”相当于“大概说的就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