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22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能联动提升 考向真题探究 专题优化演练 专题22 区域和区域差异考基自主落实 一、区域及其划分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_,它具有一定的_,是一个可度量的_。2区域包含_、_、_等方面的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_的联系,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3区域划分的指标有_、_和_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空间地理地理位置实体自然经济社会本质自然经济社会考基自主落实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受_、_和_等因素的影响。2划分依据:_、_、水文、土壤、_等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_和_是决定性因素,_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纬
2、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气候植被地形气候土壤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自然环境的差异类型 东部季风区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深居_30%青藏高原25%气候 _气候 _气候 _气候 水文 多湖泊、多_河 少湖泊、多_河 内外流河兼有,多_ 植被 _、森林草原 _、荒漠 _ 内陆季风温带大陆性 高寒外流内流冰川森林草原寒漠(2)人类活动的差异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影响程度 广泛而深刻 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 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微弱 具体表现 平原地区几乎全部开垦,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中
3、国人口集中和经济发达区 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有水灌溉处形成灌溉农业;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显著 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发展林业和种植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限制农业和经济发展 交通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路线四通八达 山地、高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路线稀疏,道路常受洪水和泥石流破坏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经济和文化 经济发达,教育和文化水平高 中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不发达 历史背景 经济、文化、政治中心_ 开放顺序 改革开放_ 开放时间_ 东移早较晚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自然
4、环境南北差异要素 北方 南方 地形 _和_为主 _和_为主 气候 _气候 热带、_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_、天然气 有色金属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温带季风亚热带石油(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素 北方 南方 耕作制度 一年_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_熟或一年_熟 种植方式 旱地 水田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甜菜 稻谷、茶叶、蚕丝、甘蔗 水果 苹果、_、桃、杏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 民居建筑 _顶 尖顶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工业 _工业为主 _工业为主 一两三梨平重轻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及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
5、济发展水平。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_最高,_次之,_最低,并且差距还在_。(2)经济发展速度:_最快,_较慢。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扩大东部中、西部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考能联动提升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
6、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如下图所示:区域差异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壤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 黑土分布广泛;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
7、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品粮基地 针对训练1
8、(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交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泰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的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1)运用所学交通运输网知识、地域差异地理知识,说明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
9、,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解析: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对外联系、资源开发、旅游和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描述。公路的建设有可能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发。答案:(1)昆曼公路与成昆铁路连接,构成了四川出海(与东南亚联系)的又一条通道;四川与东南亚(或泰国)分别位于亚热带、热带,物产(或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显著,互补性强,该公路为两地贸易的发展(或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北部冬暖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
10、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河流纵列分布(或山河相间),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有多样性。(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原始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11、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地带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金属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能源、矿产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
12、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 针对训练2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见下图。材料2:见下图。材料3:见下图。材料4:见下表。不同年代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东部地区 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
13、特征是_,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填正确项字母)。A自然条件优越B市场潜力大C矿产资源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表格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要素和定量关系的能力,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第(1)题,表示外商在东、中、西部投资变化的三条曲线,有共同的变化趋势,从变化幅度、升降、快慢三个方面
14、做出描述,第二个问题根据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作出判断。第(2)题,依据图表所示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描述即可。第(3)题,读图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并结合区域特征作出回答。第(4)题,吸引投资及吸引产业转移,一般要从内部交易成本、劳动力价格、市场等方面思考,劳动力与市场是潜在的因素,有时不是人为可以调控的,而内部交易成本却能够人为改变,采取的所有政策都是为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答案:(1)共同特征: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19901992年增长(上升);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BDE(
15、2)产业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地区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3)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基础设施完善;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经济腹地广;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4)对策: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
16、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考向真题探究 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例苏州、徐州1990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苏州 徐州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地形区 气候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
17、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失分剖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不善于准确地从图中提取相关的解题信息而无法正确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另一方面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制定时不能充分的利用题目所给出的有效信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考生通过给定材料提取、分析、比较、应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问题、阐述规律、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第(
18、1)题,苏州和徐州分别位于淮河以南和以北,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和第(3)题,要特别注意对图表资料的认真分析。第(4)题,要注意运用前两题的结论。【标准答案】(1)苏州 徐州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2)1990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苏州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3)苏州和徐州的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4)苏州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考题优化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