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核心素养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示意图或区域要素分布图,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说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综合思维:通过不同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从整体性角度明确各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比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自主学习 巧梳理细辨析、自检自查课 前 自 主 预 习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1 _单位,是人们在2 _的基础上,按一
2、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空间地理差异2特征(1)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3 _区域。(2)差异性:区域之间具有地理差异。(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其特定的 4 _条件对 5 _产生深刻的影响。(4)可变性: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 6 _性质。下一级地理环境区域发展过渡思维判断 (判断正误)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3区域体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温 馨 提 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
3、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差异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区域发展差异发展 7 _差异发展 8 _差异水平方向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经纬度9 _附近43N48N位置海陆位置我国 10 _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 11 _地区中部30N东部沿海东北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 12 _气候 13 _气候 共性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14 _条件组合好 气候差异 热量 15 _,降水多,水热组合好 热量 1
4、6 _,降水少,生长期短 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热丰富少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形 平原 平原 耕地 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17 _于全国平均水平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18 _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地土壤 肥沃的 19 _,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矿产贫乏丰富的石油等低高水稻土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20 _耕作业、水产养殖业21 _耕作业、畜牧业经济作物22 _、棉花23 _、甜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24 _农业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田旱地油菜大豆玉米、春小麦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商业
5、贸易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25 _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依托农业发展 26_,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 27_基地商业轻工业重化工业思维判断 (判断正误)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耕作制度相同。()温 馨 提 示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三、区
6、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28 _农业发展缓慢中期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成为 29 _晚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 30 _,耕地被河网切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31 _,不利于 32 _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 33 _,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耕作鱼米之乡减少小机械化低思维判断 (判断正误)1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水稻、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商品率较高。()温 馨 提 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
7、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2 题。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多少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解析:第 1 题,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故选 C。第 2 题,这四大区域的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故选 A。答案:1.C 2.A依据各
8、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完成 34 题。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经济地带面积与人口都占全国一半以上C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4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A大力发展海洋经济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拓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退耕
9、还林还草解析:第 3 题,东部经济地带与东部季风区不吻合;西部经济地带面积大,但人口少;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所以 D 项正确。第 4 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所以 D 项正确。答案:3.D 4.D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 56 题。5有关图中从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BCD6从到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
10、D市场解析:第5题,从图中信息看,从到阶段,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可推断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多,故可判断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城市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出现了城市化现象。故选C。第6题,从到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城市附近出现了花卉和绿化树种,说明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D。答案:5.C 6.D探究学习 明要点固知识、深化整合课 堂 合 作 探 究探究点一 不同地区区域差异分析|情景导入|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样看待中国:他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1)这位教授对中国区域的划分很形象,你认为他所说的“银色”“金色”“黄色”“绿色”各指的
11、是什么?(2)为什么西北地区成为“金色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成为“绿色中国”?这反映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有何特点?提示:(1)结合各区域的分布和相应区域内的环境特征,得出结论。“银色”指高原、高山广布的冰川;“金色”指西北内陆的沙漠、戈壁景观;“黄色”指北方地区以黄土为主;“绿色”指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植被常绿。(2)根据“金色”和“绿色”形象说明的相应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区域环境特征是所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区域要素条件不同,形成的环境特征也不同。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深化整合|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
12、、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自然环境要素差异形成的原因气候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自然环境要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地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等土壤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人口区域
13、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对点巩固|读甲、乙两区域简图,完成 12 题。1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地区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两地区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乙地区矿产资源丰富2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C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D城市高度密集,城市化速度快解析:第 1 题,据海陆分布、河湖和城市分布可知,甲为我国长
14、三角地区,乙为北美五大湖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五大湖地区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甲、乙两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长三角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五大湖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故选 D。第 2 题,长三角地区地处亚热带,农业生产热量充足,故 A 项错误;长三角地区能源和矿产缺乏,加工制造业所需的能源和矿产主要从区域外输入,故 C 项错误;五大湖地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速度已明显放慢,故 D 项错误;长三角地区和五大湖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交通通达度高。故选 B。答案:1.D 2.B探究点二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
15、情景导入|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3)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提示:(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水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
16、,劳动力资源充足。(3)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以推广;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农业结构的调整。|深化整合|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
17、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3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或一、三、二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对点巩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
18、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表完成 12 题。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
19、关系越来越不协调解析:第 1 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故选 B。第 2 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故选 D。答案:1.B 2.D随堂练习 当堂练当堂清、能力提升当 堂 达 标 演
20、练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经济地带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12题。1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A东部经济地带B中部经济地带C西部经济地带D无法判断2图中信息反映出()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B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C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D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解析:第 1 题,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带。故选 A。第 2 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A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比重占
21、 60%以上,人口相对较多,B 错;由图可知,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并未超过人口所占比重,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为 57.8%,人口比重为 38%,不到两倍,C、D 错。故选 A。答案:1.A 2.A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甲、乙两地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3与乙地相比,甲地()A森林覆盖率高B年降水量多C冬季气温高D地势起伏小4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水文C气候D土壤解析:第3题,甲地为内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覆盖率低,因此A、B错误;内蒙古高原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低,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较
22、为和缓,而云贵高原地形崎岖,起伏较大,D正确。故选D。第4题,甲地农业景观说明该地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乙地农业景观说明该地为季风水田农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选C。答案:3.D 4.C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2)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解析:第(1)题,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以及地势起伏状况角度分析。据图可知,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匈牙利大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根据多瑙河的流向(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可知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第(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速、流量、水位变化
23、、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据图可知,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答案:(1)以平原、丘陵为主;多瑙河以东主要为平原,北部和多瑙河以西多山地;地势总体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2)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教材边角 固基础提能力、体系构建课 后 综 合 提 能教材P34 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南北方建筑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
24、响。(1)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从北到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2哈尔滨至内蒙古东部的锡
25、林郭勒牧区,沿途可见到大片的玉米田、广袤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在锡林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景观。至山西太原附近地区的途中,能见到大同的煤矿、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太原附近可游览平遥古城。至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沿途可看到泥沙滚滚的黄河,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大片的棉田、稻田(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奔腾的长江,在江苏南部平原能看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的园林。至江西井冈山地区,沿途可看到江南低山丘陵的茶园、竹林、梯田,在井冈山游览秋收起义纪念馆。至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沿途会看到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地无三里平”的崎岖地形,在西双版纳能看到热带季雨林及傣族等少数民族风情。沿途所见到的变化既有随着经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也有随着纬度变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差异。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人文景观的差异。word部分:请做:课下跟踪检测规范训练 练规范练能力、能力达标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