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寄欧阳舍人书精 研 课 文 锻 炼 思 维 背景链接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从20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庆历四年,曾巩致书欧阳修,请他为祖父曾致尧作神道碑。庆历六年,欧阳修写好后,曾巩即写此信致谢,时年29岁。文脉梳理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_”通“_”,_(2)则必铭而见之“_”通“_”,_(3)恶人无有所纪“_”通“_”,_(4)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_”通“_”,_答案:(1)“材”通“才”,才能(2)“见”通“现”,显现、表现(3)“纪”通“
2、记”,记录(4)“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则勇于自立古义:_今义: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答案:建立功业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传而善人喜于见传 _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舍相如广成传舍 _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2)存或纳于庙,或存于墓 _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_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_答案:(1)传:动词,流传 动词,传递 动词,传授 名词,驿舍 名词,注释或解释经传的文字(2)存:动词,保存 动词,关心、想念 动词,看望、问候 动词,慰问、抚恤4【词类活用】指出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_(2)志义之美者_(3)则必铭而见之_(4)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_答案:(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恶的事情;名词活用为动词,写(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德(3)名词活用为动词,写铭 文(4)数词活用为形容词,相同、一样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句式:_译文:_(2)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句式:_译文:_(3)则与铭乎何有句式:_译文:_(4)而善人喜于见传句式:_译文:_(5)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句式:_译文:_(6)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句式:_译文:_(7)其将安近句式:_译文:_答案:(1)
4、状语后置句;碑铭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2)定语后置句;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3)宾语前置句;那么对于碑铭来说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4)被动句;好人喜欢(自己)被传扬(5)判断句;这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6)状语后置句;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7)宾语前置句;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 筛选概括6下列语句中,分别说明铭与史的区别和著铭原则的一项是(A)A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B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C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D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幸遇而得铭
5、,其公与是解析:B项,第一句是说留“铭”的原因,第二句是误托的后果。C项,第一句是说铭的收藏,第二句是文采方面。D项,第一句涉及与史的区别,即罪恶不能书于铭,第二句是说曾巩自己请托的事。7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段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碑铭后的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碑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古义:_今义:著书立说(2)茍托之非人古义:_
6、今义:属性词。不属于人应有的(3)书之非公与是故也古义:_今义:因此(4)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答案:(1)撰写铭文(2)不合适的人(3)两个词,正确的;缘故(4)到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书其恶焉_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恶行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则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_茍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 _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2)勒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_勒兵,下令军中 _悬崖勒马 _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 _答案:(1)则:连词,表承接,就
7、连词,表假设,那么 连词,表并列,就 连词,表转折,却 副词,表判断,是(2)勒:动词,雕刻 动词,率领、带领 动词,约束动词,强制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句式:_译文:_(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句式:_译文:_答案:(1)省略句;补充完整为“皆务勒铭以夸(于)后世”,都一定要刻碑铭来向后人夸耀(2)宾语前置句;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写筛选概括5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C)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而人之行,
8、有情善而迹非A BC D 解析: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
9、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解析:课文中作者认为铭志内容开始不真实的原因是撰铭者受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_”通“_”,_答案:“畜”通“蓄”,积蓄、富于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
10、象。(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_(2)则不受而铭之_(3)有意奸而外淑_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文章(2)名词作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写铭文(3)名词作状语,在外表上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非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_茍托之非人,则书之非 _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_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_答案:非:副词,不是 形容词,不合适的 副词,不是 副词,不是 动词,认为不对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句式:_译文:_(2)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句式:_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比
11、他的名声大,有的人名声要比他的实际表现大(2)被动句。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辨别这些而不被迷惑 筛选概括5下列论述不属于阐述“文以载道”主张的一项是(A)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B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C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D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6“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这句话说明撰写墓志铭能做到完全公正和正确的,必须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为后文赞扬欧阳修埋下伏笔。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2、项是(C)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欧公便水到渠成。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自己的先祖。解析:C项,“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的人”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8下列对课文的评析,
13、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认为,写史和镂铭在内容上和对后世的作用上是有不同的表现的,但如果选对写铭之人,铭与史也不会有什么差别。B作者认为世道衰败就会使人急于夸耀自己和自己的先人,子孙们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顾先人的行为是不是丑恶。C作者认为,碑铭写得不公正和不正确,主要原因有写铭之人没有揣摩“所托”之人,不能据实而书。D作者对欧阳修为自己的祖父撰写铭文心存感激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欧阳修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文笔。解析:B项,“世道衰败就会使人急于夸耀自己和自己的先人”中,语句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阅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
14、而世之学者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古义:_今义:穷困潦倒,漂泊外地答案:(1)读书人、求学的人(2)流下、落下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_(2)其感与报_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墓志铭(2)动词活用为名词,感激之心;报答之心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一 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 _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_ 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_ 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_ 六王毕,四海一 _答案:一:名词,一篇文章 形容词,一样 副词,一心 副词,全、全部 动词,统一4【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其
15、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句式:_译文:_(2)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句式:_译文:_(3)其传世行后无疑也句式:_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这种人传世是这样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困难(2)判断句;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的确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3)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其传(于)世行(于)后无疑也”,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筛选概括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段第一句看似语句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如“去秋人还”暗示早已收到了墓志铭,“反复观诵”,则从侧面写出了欧阳修所撰墓志铭的精彩。B第三段指出,造成今铭“不实”和“传者盖少”二弊的原因
16、就是“为人之子孙者”把墓志铭托付给了禽兽不如的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C第四段指出,撰写墓志铭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畜道德”和“能文章”两个条件,才能纠除今铭之二弊。D第二段的论点是“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第四段的论点则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两段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6下列对课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曾巩就碑文撰写提出了看法:一是撰写碑文要态度公正,叙事合乎实际;二是撰写碑文要慎选作者。B曾巩写信感谢欧阳修替自己的先祖父撰写碑文,但又不拘泥于致谢,巧妙地借碑文欲传后世就要托之德人的观点来称颂欧阳修的道德文章。C碑文本属一人一家之事,曾巩却做出与世道人心有关的
17、文章,可见他对欧阳修的感激并非全出于一己之私。D本文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尤以思路缜密,情意真切见长。它的主要用意是赞美欧阳修擅长撰写碑铭的才华。解析:主要用意是向欧阳修致谢,进而称颂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堪为世范。五、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理解词句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进其谁不愿进于门 _且敢进其所以然 _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_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_群臣进谏 _答案:进:动词,进拜 动词,进言 动词,出来做官 动词,超过 动词,进献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而先生进之_(2)而先生显之_(3)善谁不为_(4)而恶谁不愧以惧_(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_
18、(6)此数美者_(7)一归于先生_(8)愧甚,不宣_答案:(1)使动用法,使进用(2)使动用法,使显扬(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做坏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羞愧(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尊宠荣耀(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美好的品行(7)数词活用为副词,全(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很愧疚3【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其谁不愿进于门句式:_译文:_(2)其谁不有望于世句式:_译文:_(3)善谁不为句式:_译文:_(4)愧甚,不宣句式:_译文:_答案:(1)状语后置句;有谁不愿到先生的门下进拜呢(2)状语后置句;有谁不对世道有所希望呢(3)宾语前置句;有
19、谁不愿意去做善事呢(4)状语后置句;感到很愧疚,不再赘言了 筛选概括4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B)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A BCD解析:说明铭文的作用;说明铭文内容要做到“公”与“是”;说明铭文写作者要“畜道德”;说明铭文写作者要“能文章”;铭文的影响;盛赞欧阳修的贤能。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
20、确的一项是(D)A“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B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C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D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解析:
21、D项,“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说法有误。6“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连用五个反问句有何作用?最后一句“一”字的好处是什么?答案:退居的隐士希望名声流播于世,人们一心向善,长辈想教育好子孙,子孙想光宗耀祖,此处运用五个反问句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曾巩对欧阳修的赞美尊敬之情。“一”字把上述种种美德全集中于欧阳修身上,令人顿生敬重之情。【上下求索】本文实为写给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但却用了相当的篇幅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思路】墓志铭的
22、功用墓志铭的作者写作目的。【探究结论】答案:(示例)文章就墓志铭的文体功用展开论述,指出碑铭虽以存美为主,所述亦应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像史传一样劝善惩恶。然后,作者对撰写墓志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撰写墓志铭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二是撰写墓志铭要慎重选择作者,须俟“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而为之。强调的是写作者的人选问题,而欧阳修正是这样的人选。文章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铭文的幸运。巩 顿首再拜 舍人 先生:曾巩两次叩首拜见中书舍人先生:【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隆重。】去 秋 人还,蒙 赐 书 及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
23、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 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 诵,感 与 惭 并。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碑铭,反复观看诵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夫铭志之 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碑铭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盖 史 之于 善恶无所 不书;而铭者,盖 古之人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没有什么不写的;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德、材行、志义之 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铭而 见 之。或纳 于 庙,或 存于 墓,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自己。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一也。苟其人之 恶,则 与铭乎
24、何 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么对于碑铭来说还有什么 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可以写的呢?这是它和史书不同的原因。碑铭的写作,是用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 得 致 其严。而善人喜于见没有什么遗憾,使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己)传,则勇于 自立;恶人无有 所 纪,则以 愧被传扬,于是就勇于建立功业;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因此羞愧而 惧。至于 通 材 达 识,义烈节士,嘉言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忠烈节义、美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 后法。警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就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之道,非 近乎史,其将安
25、近?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吗?【蒙:受。先大父:亡故的祖父。先,称死去的人。感:感激。惭:惭愧。并:一起。铭志:墓铭和墓志。墓铭用韵文,墓志用散文。著:地位显著。义:作用。功德:功劳和高尚的德行。材:通“才”。志义:志向、大义。美:美德。惧:害怕,担心。见:通“现”显现、表现。纳于庙:立于家庙。一:一样的、相同的。恶:行为丑恶。辞:碑铭。作:写作。致严:表达尊敬。传:传扬、表彰。自立:建立功业。纪:通“记”,记录。通材达识:才学广博、见识通达的人。材:通“才”。义烈节士:忠烈节义之人。嘉言善状:美言善行。法:效仿的榜样。警劝:警醒与劝诫。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及 世
26、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 褒扬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作为人的子孙的人,一味地想要褒扬其 亲 而不本乎理。故 虽 恶人,皆 务他们的亲人然而却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一定要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刻碑铭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拒绝他不写,又因为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 人情之所不得,死者子孙的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那么,人情上过不去,于 是 乎铭始 不实。后之作铭者,常 在这种情况下,铭文就开始不真实了。后代作碑铭的人,常常会观 其 人。苟 托 之非人,则 书之 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合适,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 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
27、后。故千百年来,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世,传给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廷里的公卿大夫至于 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 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平民百姓,没有没碑铭的,但流传后世的盖 少。其 故 非 他,托之非 人,书 之 大概很少。这里原因没有别的,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非公与是故也。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一欲:一心想。本:根据。勒:刻。夸后世:省略句,即“夸(于)后世”,向后世夸耀。立言者:指撰写墓志铭的人。莫之拒:宾语前置,莫拒之,不能拒绝他。不得:不能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真实,与事实相符。托之非人:托付给一个不合适的人。指请一个不合适的人来写墓志铭。公与是:公正与正确。
28、行世:流行于世。传后:传给后代。里巷之士:平民、百姓。里巷:小巷子。莫:没有人。非他:没有别的。】然则 孰为其人,而能尽公 与是 欤?既然这样,那么,谁是那种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人呢?非 畜 道德 而 能 文章 者 无以为也。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做这一工作。盖 有 道德 者 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于 众人 则能辨 焉。而人之行,有情善 对于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迹 非,有 意 奸 而外 淑,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表善良;有 善恶相悬 而不可以 实指
29、,有 实 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比大于名,有 名 侈于实。犹之用人,他的名声大,有的人的名声要比他的实际表现大。如同用一个人,非 畜 道德 者 恶能辨 之 不 惑,议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辨别这些而不被迷惑,评议之 不徇?不惑 不徇,则 公且是矣。而他而不徇私情?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能够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其 辞之不工,则 世 犹不 传。于是写碑铭的人文辞不工巧,那么,在世间还是不能流传开来。于是 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 道德 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没有办法担
30、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人:那种人。畜:通“蓄”,积蓄、富于。无以:没有办法可以用来。铭之:为他写墓志铭。铭:名词活用为动词。众人:普通人。辨:分辨。行:品行。情:心地、情怀。迹:行为。非:不好。意:内心。奸:奸诈。外:外表。淑:善。相悬:相差悬殊。实指:如实地指出来。侈:过分、超出。用人:任用一个人。不惑:不迷惑。议:评议。循:徇私。辞之不工:文辞不工巧。兼:加倍。胜:胜过。】然 畜 道德 而能 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存在,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 之难如此,但也许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
31、是这样困难,碰到他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又是这样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的确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之言行卓卓,幸 遇 而得 铭其公与是,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碑铭,其 传世 行后 无疑也。而世之学者,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 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它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不知 涕之流落也,况 其子孙也哉?况 在不知不觉中眼泪就流下了,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巩也哉?其追睎 祖德 而思 所以 传之之由,我曾巩呢?我追
32、慕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使他的事迹流传的办法,则 知先生推 一赐 于 巩,而 及其三世。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给我的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其感 与 报,宜若何而图之?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并世而有:当出现在当世上。卓卓:高卓、卓越。传世行后: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可感:能够感人的地方。衋(x)然:伤痛的样子。涕:眼泪。流落:流下。追晞:追慕、仰慕。祖德:祖父的德行。思:考虑。由:办法、途径。推一赐:推恩一次赐我的碑铭。感与报:感激和报答之心。图:报答。】抑 又思 若巩 之浅薄滞拙,而先生 进之;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却加以提携;先祖父 屯蹶 否塞 以死,而
33、先生显之,先祖父遭遇艰难,频受挫折,困厄不得志,一直到死,而先生使他得到显扬,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那么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到先生的门下进拜呢?潜遁 幽抑 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那些隐居出世、抑郁不得志的人,有谁不对世道有所希望呢?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有谁不愿意去做善行呢?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做坏事呢?作为人的父亲、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 拜自己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我已经拜受 赐之辱,且 敢进 其所以然。所
34、谕承蒙赏给碑铭,而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世族之次,敢不承 教 而加 详焉。我家世族次序不确切之处,我怎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证呢。愧 甚,不宣。巩再拜。感到很愧疚,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抑:但。滞拙:反应迟钝。进:提携。屯蹶否塞:遭遇艰难,频受挫折,困厄不得志。蹶:跌倒。塞:不通。显:使动用法,使显扬。魁闳:器宇轩昂不凡。不世出:世上少有。潜遁幽抑之士:隐居出世、抑郁不得志的人。潜遁,隐居、遁世。望:盼望。世:世道。愧以惧:羞愧而畏惧。宠荣:使动用法,使得到尊宠荣耀。美:形容词活用为美好的品行。一:全、都。拜赐:拜受赏赐。辱:自谦的说法,意为给自己的祖父写墓志铭使对方受辱。谕:告诉、谕示。次:次序。承教:接受教诲。不宣:古代书信结尾的客套话,表示不一一诉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