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28 ,大小:1.89MB ,
资源ID:58144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14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九 戊戌变法 .ppt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九 戊戌变法 .pptx

1、专题九 戊戌变法 学案28 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略)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重要概念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

2、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二、戊戌变法呈现出的历史特点 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

3、,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原因(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2 000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4、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的改革,这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3历史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所以,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从变法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

5、究区 四、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归类比较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不同点 背景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

6、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不同点 结果 成功,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失败,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相同点 背景 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统治之下,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性质 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相同点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领导者 具有资产阶级倾向,日本是由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是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

7、士大夫领导 影响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2014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例题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

8、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审题思路第(1)问从材料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

9、“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为“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答卷实录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实录点评(1)书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2)审题出现失误,第(1)问忽视了光绪帝和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即“富国强兵”;第(2)问应答出光绪帝的主张。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规范作答(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

10、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解题技巧总结历史材料型题提取信息的方法 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3走出四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注意记录材料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历史和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需要运用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对比分析。随时欢迎您访问 http:/ 声明 谢谢观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