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37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7.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1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3单元 第4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通过野外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室内观察土壤标本等方式,说出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和物质组成的差异。(地理实践力)2.结合观察地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人地协调观)任务设定 1.什么是土壤?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哪几个层次?2.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有何特点?3.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

2、何影响?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一、认识土壤1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分层: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在成熟土壤剖面图上填写土壤层次名称。肥力3发育发育程度 土层厚薄分层情况 高土层层次,分层低土层层次,分层厚多明显薄少不明显4.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根据组成物质的体积大小填下图。图表点拨 1.教材第 77 页图 3-4-2,该图展示出:(1)土壤具有一定的分层结构。(2)发育成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所处的位置,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一般依次是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3)土壤不同层次颜色有差异。腐殖

3、层颜色发黑,淋溶层颜色发白,淀积层颜色较深,成土母质层较多地保留着基岩的特点。2教材第 78 页图 3-4-3,该图展示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各组成物质在土壤中所占比例不同,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不同,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百分比应该是:矿物质占 40%,水分占20%30%,空气占 20%30%,有机质占 10%。特别提醒(1)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3)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协调度的好坏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

4、()2成土母质具有肥力。()3基岩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提示:1.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协调度的好坏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并非是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只能说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之间成正相关。2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3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初始状态。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因素作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和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提供和生物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 地形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 人类活动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土壤 矿物质无机养分

5、水分热量有机物转换进程耕作图表点拨 教材第 79 页图 3-4-4,该图展示出:(1)土壤的发育起始于母岩的风化,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较疏松的成土母质。(2)成土母质在低等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浅薄的原始土壤,并开始能生长草本和木本植物。(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发育,最终形成成熟土壤。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深意是什么?提示:落在泥土中的花瓣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有机质,为来年新开的花朵提供养分。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探究点1 探究点2 土壤剖面和土壤物质组成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 20

6、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问题 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提示: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问题 2(地理实践力)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提示: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问题 3(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提示: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能

7、直观地反映出土壤的厚度、层次,以及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发育成熟的土壤,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土壤分层图示主要特点 腐殖质层 自然土壤中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壤分层图示主要特点 淋溶层 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 土壤分层图示主要特点 淀积层 由土壤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到一定深度就淀积下来形成淀积层。它承受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以及其他的

8、细微物质,并且淀积起来形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 土壤分层图示主要特点 成土母质层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如下表所示:理想物质组成 相态体积百分比作用图示 矿物质40%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固相10%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20%30%空气气相20%30%此消彼长影响热量1有机质含量高低

9、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 a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b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图 a 中甲为()A有机层 B淀积层C耕作层D犁底层(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1)B(2)C 第(1)题,图 a 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 B 项。第(2)题,从图 b 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 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

10、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 C 项。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问题 1(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问题 2(区域认知)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问题 3(

11、综合思维)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问题 4(综合思维)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1土壤的形成过程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2)

12、气候与土壤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

13、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1)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风化残留的碎屑物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风化而成的堆积物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的风化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A岩石的风化产物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土壤的质地D腐殖

14、质的含量(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1)A(2)B(3)D 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质,A 对;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 错;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砂粒、泥沙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而成的,C 错。第(2)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3)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

15、壤发育程度最差。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综合思维: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成土母质。岩石风化为成土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完成 13 题。1图中的地理理含义分别是()A呼吸作

16、用、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C光合作用、释放氮气 D呼吸作用、释放氧气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有机质的积累 岩石风化 地下水吸收 养分元素的富集ABCD3如果该示意图所示地区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1.B 2.D 3.C 第 1 题,读图可知,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释放出氧气。第 2 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 3 题,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7、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土壤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故土壤呈酸性。本题组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考查了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在综合思维培养中的作用。课 堂 小 结课 堂 速 记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2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 40%,水分占 20%30%,空气占 20%30%,有机质占 10%。课 堂 速 记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18、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过程。课 堂 速 记4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提高生产能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题组 1 认识土壤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 46%。读图,完成 12 题。1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A之间 B之间C之间

19、D之间2土壤有机质不包括()A矿物质B枯枝落叶C动物残体D腐殖质1.C 2.A 第 1 题,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 20%30%之间变化。第 2 题,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题组 2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 34 题。3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

20、、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B CD4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3.C 4.A 第 3 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 4 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21、56 题。5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和地质B气候和岩石C气候和生物D成土母质6对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A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B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C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D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5.C 6.B 第 5 题,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第 6 题,从图中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土层深厚,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大,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不可能有这么厚的土壤;内蒙古东部是温带草原带,草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海南岛中部属于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森林,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厚,符合图。点击右图进入 课 后 素 养 落 实 谢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