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86 ,大小:2.57MB ,
资源ID:58135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13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三维设计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三维设计 (江苏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ppt

1、专题(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020403目 录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记牢主干史实 谨防“时空错乱”专题线索逐一理清 深化历史理解 避免“浮于表象”主观大题专项提能 秉持唯物史观力求活学活用 专题过关高分练 返回01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返回返回主旨解读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返回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

2、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返回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返回02 专题线索逐一理清 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返回 理清发展线索线索1 农业经济从

3、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曲辕犁 铁犁牛耕 唐代 耦犁一牛挽犁 牛耕普及全国 汉代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铁犁牛耕(发达地区)春秋战国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石器锄耕(耜耕)商周时期 石、骨、木 刀耕火种 原始阶段 农具的变化 耕作方式变化 发展阶段 返回2土地制度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租佃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土地国有制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问题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形式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产生 土地私有制 出现于商周时

4、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井田制 返回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作用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特点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形成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

5、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返回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返回真题例证1(2019江苏高考)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

6、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返回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裘卫和商业的抑制,故B、C两项错误;礼乐制度是指维持周王朝统治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返回2(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

7、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返回解析: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衰退趋势,也没有反映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减轻,故B、D两项错误。答案:C 返回3(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

8、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故A项错误;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答案:B 返回4(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

9、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返回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南通一模)江苏徐州曾出土过一块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牛耕技术普

10、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返回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提取出以下有效信息,“东汉”“二牛力耕”“举锄耘田”,据此可以判定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有了发展,故D项正确;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是在汉代,但不能仅用徐州一处的证据来说明普及全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女织的信息,故B项错误;曲辕犁出现在唐朝,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答案:D 返回2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重要性B粮食产量的稳定C生产技术的成熟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由题干中“

11、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信息,可知强调的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A 返回3(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返回解析:

12、从表中信息可以发现,曲辕犁虽然出现了而直辕犁仍占主体,故A项“普及”说法错误;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材料中无法判断,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牛耕推广,也无法判断晚唐牛耕推广的情况,故D项错误;从表中信息可以判断,唐朝犁耕形式有以下几种:二牛抬杠直辕犁耕法、一牛牵引直辕犁耕法、二牛抬杠曲辕犁耕法,体现了犁耕形式多样,故C项正确。答案:C 返回理清发展线索线索2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

13、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先秦到秦汉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明清 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民营手工业为主的原

14、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返回2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其自给自足的特征使其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返回3古代

15、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2)技术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欧亚,深受赞誉。(3)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4)手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对应。(5)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6)始终是农业的补充,没有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7)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返回真题例证1(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D货币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

16、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2(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南京三

17、模)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返回解析:题干指出了不同工种的学习时间长短并不一致,较为复杂的技术,学习时间较长,较为浅显的技术,学习时间较短,由此可知工匠学习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技术的难易程度,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产品的销售问题与产品的用途,故A、C两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开放性,故D项

18、错误。答案:B 返回2(2019扬州一模)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结合题干中的“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可知当时在采矿过程中,出现了细致的分工,这种分工说明了生产越来越标准化和专业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C 返回3如图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冶和经营网络。对

19、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B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C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返回解析:通过对材料中“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冶和经营网络”,可以判断盐铁官的设置是盐铁专营的表现,通过地图中盐铁官的分布,可以发现在发达的黄河流域比较密,而在长江以南比较少,说明南北方发展程度不同,另外,成都平原也有一定发展,说明盐铁官的分布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关,但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盐铁生产的分工,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盐铁官并不都在黄海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也有,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一定程度上阻碍民营商业发展,另外图文内容也

20、没有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 返回理清发展线索线索3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秦汉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先秦时期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1、商品品种齐全 宋元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隋唐时期 返回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随着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人资本并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已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过程。商人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始终未能改变“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返回2

2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2)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返回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

23、增强;宋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返回(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返回真题例证1(2019江苏高考)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

24、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返回解析: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黄池镇的经济发达,也说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无法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黄池镇的经济发达,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州县官的需索”,没有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扶持,故C项错误。答案:D 返回2(2019江苏高考

2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返回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由道德中立转向怀疑和贬低,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冲击,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但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6、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3(2017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 返回4(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

27、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返回解析:“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 A 项错误;“罗绮走中原”并非指纺织工“走中原”,而是指丝绸贸易,故 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知“勤织作”的原因是“尊富崇利”,故 D 项正确。答案:D 返回5(2014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

28、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返回解析: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等信息可知,唐朝后期依据户数和市场变化可以灵活设市,这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并不是说县不满三千户不能设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答案:A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姜堰中学)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29、。这说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返回解析:对于货物或商品征税,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阻碍,故A项错误;“士农工商”中的士属于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商业兴起,对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C项正确;政府开始征税,表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C 返回2(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A打破

30、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返回解析: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A项错误;北宋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3(2019南京金陵中学)明代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

31、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返回解析: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故A项错误;“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故B项正确;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宋朝的市,故C项错误;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的内容是草市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理清发展线索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

32、 明清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中唐以来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西汉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战国 重农抑商政策 发展历程 时期 线索 4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返回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 海禁政策(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明朝 海禁和

33、闭关锁国政策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重农抑商政策长久实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返回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

34、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返回2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1)出发点:明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2)根本原因: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3)内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返回3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滋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

35、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与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返回真题例证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

36、取得合法地位返回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商人由最初的不合法、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发展到通过向政府纳税就可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意味着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商人通过纳税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能说明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加强对商业的管控,政府并没有放弃对商业的监管,故C项错误。答案:D 返回2(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

37、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返回解析: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地开放,故B项正确;“废止”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故C项错误;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且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B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海安期末)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A“事末”不利于

38、国家安全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解析:“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表明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对百姓的管理,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要“重农抑商”,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答案:A 返回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

39、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答案:D 返回3(2019扬州一模)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返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格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但是材料指出在广东潮州和福建沿海地区仍然出现了个人私自出海贸易的现象,这说明了海禁政策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A项表述曲解题干主旨;C项错在“瓦解”,程度失当;D项错在“普遍”一词,表述程

40、度失当。答案:B 返回03 主观大题专项提能 秉持唯物史观力求活学活用 返回典例(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返回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

41、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返回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

42、“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返回命题之“源”本题在全球视野下将视点锁定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与“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关系上。命题立意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试题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大视野、高概括、广联系、深思维等特点。本题精选史料,重视材料的合理搭配。材料一反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明朝海外贸易发展、海外白银流入及其影响。内容表述精炼而内涵丰富,努力做到每句话都有可用信息。本题设问包含了三个层次,现象、原因与背景、作用,逻辑关系环环相扣;概括

43、、归纳、说明、简析四个“指令”,能力要求步步提升。为使表述更为简洁明确,三问均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返回本题第(1)问要求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涉及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四个方面。商品经济的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第(2)问随之而来。这一问包括两个小问,先要求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涉及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政策(开放海禁)与政府管理(设立专门机构)等方面因素。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又导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后一小问转向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要求在世界范围内观察和思考白银流入中国这

44、一经济现象。考生需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掠夺美洲白银,白银的源头大部分来自美洲),还有中外贸易的具体情况。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品(如生丝和瓷器)在海外受欢迎,而外国却没有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于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呢?至此,第(3)问水到渠成要求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完成这一要求需要发散思维,要从中国货币、商品经济发展、中外经济联系等角度,讲清“积极作用”。如考生能想到促进中国新的经济因素增长等,应给予肯定。返回失误之“因”(1)答非所问如第(1)问,多数考生表述的现象与农业有关,如红薯传入中国,种植桑树、棉花,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等,

45、但没有从商品经济的角度作答,还有答海外贸易发达,棉花种植获利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再比如第(2)问第二小问,多数考生将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一后果当作原因。还有考生答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世界市场发展,白银成为货币,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与题意无关的答案。返回(2)思路狭窄如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归纳原因,考生能够作答得分的基本都是政府开放海禁,几乎没有考生能归纳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和设立管理机构。再比如第(3)问要求简析积极作用,考生普遍可以作答的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无人能够答出。返回高分之“计”(1)审清设问问什么,答什么审设问,其直接体现是对设问进行分层,审“四语”:

46、应回答的内容,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特点、意义、性质等 求答项 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一般位于答项语的前面 中心词 指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 提示语 在时间、空间、条件、程度、角度等方面做了限定,实际上就是对答题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 限定语 如本题第(1)问,“商品经济发展”是限定词,答案均应与之相关,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则不会跑偏。返回(2)发散思维有多少,答多少主观题的设问开头形式一般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也就说明答案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本身,二是教材知识。这就要求考生在分析总结答案时,既要从材料中概括,又要调动知识储备总结。这亦是发散思维的体现。如本题第(3)问,白银作为货币的流通,促进了中外的贸易交流,这种贸易交流强化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返回满分之“答”(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返回 “专题过关高分练”见“专题过关高分练(二)”(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