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考情分析】第 1 讲整体阅读指导考点知识梳理 K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
2、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
3、)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
4、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论证的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4.书评就是评
5、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三、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 1 至 5 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论证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第 1、2 段列举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 3、4 段列举
6、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 5 段列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 4、5 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就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
7、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作者使用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信度。3.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如马南邨不求甚解,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8、。这样,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小段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
9、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 7 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显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6.类比论证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7.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如韩愈在讳辩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
10、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阅读方法指导 Y阅读论述文“两种意识”,解题“三步走”一、读文贯彻“两种意识”考生在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重在提高解题速度,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区间,比对选项正误。要培养以下两种意识:(一)勾画筛选意识勾画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
11、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12、(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表明前后意思相同的词语)。(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及指代词等。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根据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加以连缀整合,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大大加快了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二)“关系”突破意识始终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理清论述 3 关系阅读
13、论述类文本时,要不断强化以上两种意识,以便在解题时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解题依据。二、解题需要“三步走”阅读步骤考生在答论述文时,应该是初读文本要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论点句并标出论据,把握观点,理清层次,读透文章。读完文本,纵览试题,特别是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两个小题(每题有三个选项叙述正确),借助正确选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先做与文章整体性关系大的一个小题,再做其他题目。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速览文本,重点圈画,找出观点句第一遍读文本,要注意文中“总之”“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本段的中心句。另外要注意文章标题或出处,它们可以对理解文章主旨起到提示启发的作用。找出中心句
14、,再看其他句子与它的关系。另外要注意句子的位置。如段首句要么是话题,要么是观点。第二步:速览习题,借题读文,找到突破口初步感知文本后,借助试题中正确信息最多的题目,统读选项,进一步了解大意。结合每段的观点句以及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到确切依据来排除错误选项。这样其他正确的三项会对把握文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三步:借助选项,回顾文本,以题解题通过读正确选项,再来回顾文章,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每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其他两个小题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第 1 小题侧重信息的筛选与分析,最后一个小题侧重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与推理。另外,各题的选项之间可能会相互佐证。【阅读示例】真题文本(201
15、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本段是总说。介绍了城市文明弹性的含义;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及其表征意义;指出关注文明弹性的问题,引起下文。读文示范第一步:速读文本,标注圈画找出每段的论点、论据。可在原文中圈画标注。注意分清哪是论题句,哪是论点句,可看句式特点和标志词。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
16、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段是分说。从空间弹性论述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本文开头提出了“文明弹性”的论题,结尾段提出了结论,中间从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其二,
17、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本段是分说。从制度弹性论述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第二步:速览习题,找突破口从第 3 题入手,快速突破。因为
18、本题与文本内容涉及较多,且选“不正确”的项,3 项都为正确内容。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
19、可持续发展。本段是分说。从意义弹性论述。显然,从整体结构看,分别论述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未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显然 A 项错误。其他三项正确。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命运共同体)本段是总说。强调保持城市文明弹性对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对城市健康发展的意义;总结全文。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城市“文明弹性”展开,分述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观点,指出“文明弹性
20、”的意义。第三步:借助选项,以题解题做完第 3 题,文章的大体内容已清晰,此时回过头再看第 1题、第 2 题就容易多了。尝试解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由第二段第 3句可知,当前城市空间
21、弹性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B 项,由第三段中的“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可知,该项正确。C 项,“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与原文第四段“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符。D 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的最后一行表述的是“是意义重大的”。答案 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22、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分析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都是抽象概念,原文中没有从正反两面来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原文中也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故 C 项错误。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 项,通读全文,作者是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并列来谈的,并未谈及前两者跟后者的关系,选项的说法属无中生有。答案 A针对训练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