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10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5页
2016届高考政治(全国通用)总复习教师用书配套课件: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三)(共55张PPT).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大展台参考答案:基本特征重要见证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理解共同熔铸民族特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凝聚力学习微点拨 【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1)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侧重历史悠久,属于纵向;博大精深是从其内涵上认识的,侧重横向。(2)比较见证与原因: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图示】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核心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醒】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

2、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

3、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作 用 地 位 源远流长 汉字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记载大量的史实,积累丰富史料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 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 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 点 源远流长 汉字 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史书典籍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

4、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科学技术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1)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醒】民族性 区域性 民族性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性;区域性指受

5、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典题探究】1.(2014江苏单科)“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思维导引】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1)明确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3)提取出材料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关键信息。(4)认清材

6、料的主旨是词义的变化。【解析】选A。解题时抓住题干中“最早是军事用语”“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等,体现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不选。2.(2013新课标全国卷)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7、 A.B.C.D.【思维导引】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1)把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特点,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提取关键信息“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析】选A。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入选。【加固训练】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8、B.C.D.【解析】选A。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入选;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排除。2.(2013安徽文综)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B.C.D.【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9、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错误。因此选A。【社会广角】继承传统,传承文化 2014年,央视科教频道在继中国汉字听 写大会之后,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 国成语大会比拼的是成语,弘扬的是文化。中央电视台坚守文化品质,坚持自主创新和以 社会效益为先,通过举办中国成语大会成功拓展了国家媒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年轻受众的传播阵地,让安静地矗立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字闪耀出夺目的智慧光芒。思考:说一说成语故事和文字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成语故事和文字让成语这一

10、“语言冷门”成为“文化热点”,既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说明汉字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也有利于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凝炼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核心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容 内 涵 意 义 求同 存异 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样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 并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力量(1)重要性: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

11、神力量;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熔铸体: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拓展】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力量之巨大,无与伦比。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当今中国越来越迸发出来,越来越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需求、所渴望、所期盼。【知识延伸】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1)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境内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明。在历史上,中华不

12、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的惨剧。(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侵蚀、冲击。面对侵蚀、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这样中华文化就不会走向衰落,而会走向辉煌。【典题探究】3.(2014天津文综)印

13、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B.C.D.【思维导引】解答本题需要注意:(1)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是因为“吸收”“借鉴”和“融合”。(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

14、本途径。【解析】选C。题干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文化的包容性,符合题意;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4.(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B.C.D.【思维导引】(1)解答本题涉及的知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

15、)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排除法。(3)解答本题的关键步骤:提取出“决定”和“为主”“为辅”的信息。【解析】选B。材料强调在澳门多种文化求同存异,但没有涉及何种文化为主、何种文化为辅,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地理环境能够对文化产生影响而非决定因素,错误,且与材料无关。【加固训练】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代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选C。题干中说明南京中山陵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外陵墓建

16、筑风格基础上的创新,是在传统建筑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社会广角】共同的魂 共同的梦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 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团结统 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思考:为什么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提示: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标识,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

17、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失分误区高考警示 失分点1:混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疑难纠正:源远流长就是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博大精深是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对应训练1:(2014福州模拟)近两年我市文艺节目在“福”字上做足 文章,许多典型的福州符号被搬上舞台,“三坊七巷”、“水榭戏 台”、市树“榕树”、市花“茉莉”点缀其中。如坊巷月光诠释“三坊七巷”的人文特征和“有福之州”

18、。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解析】选A。把握题干中典型的福州符号被搬上舞台,“三坊七巷”、“水榭戏台”、市树“榕树”、市花“茉莉”等突出体现文化的区域性,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征;B、C、D材料未体现。失分点2: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不清 疑难纠正:(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2)归属: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

19、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构成: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应训练2:(2012海南单科)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

20、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B.C.D.【解析】选A。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体现了黎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符合题意;说法错误,黎族文化受海南地理环境影响,但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说法错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选A项。失分点3:错误理解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含义 疑难纠正:(1)“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2)“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

21、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对应训练3:(2013北京文综)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解析】本题以中华文化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作用则主要阐述对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与理解的作用。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关注地方特色 促进文化发展【考情考向】【热点连线】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力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这些知识可以联系的热点:1.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倡导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得到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响应,亲近经

23、典、传承文化的节目宗旨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同。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古诗文经典。他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习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热点点击】情景一 央视科教频道在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推出中国成语大会,抓住成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深做文章,用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情景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习近平列举了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包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创新训练】1.习近平列举的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包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些优秀思想和理念说明中华文化()A.具有多样性、民族性 B.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C.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解析】选B。题干提到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理念

25、”。优秀的思想与理念体现中华文化内容丰富,体现其博大精深的特征,A、C、D均与题干内容不符,选B。2.纵观当下的电视荧屏,选秀、相亲或亲子类节目铺天盖地、千篇一律。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都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挖掘资源,坚持走本土原创的道路,收获了掌声,赢得了高收视率。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能从中汲取力量 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B.C.D.【解析】选D。从“坚持走本土原创的道路,收获了掌声”可以判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说法正确,正确;错在“决定时代的走向”;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错误;“赢得高收视率”说明正确。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