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5 ,大小:461.50KB ,
资源ID:58098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098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九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55张PPT).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十九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共55张PPT).ppt

1、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 势基本好转。2.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_主张,即 _,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 关系。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布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_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1)农业: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形式。(2)手工业:195

2、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_运动。国家工业化 手工业合作社(3)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 _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_公私合营。3.影响: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名师指津】“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1)内容:正确指出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

3、_ _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尽快从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 来。(“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 落后的农业国 2.探索中的初步失误:(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2)表现。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 _”的总路线。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 _。(“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 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3)影响:使_迅速发展,生

4、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速度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易错提醒】准确区别“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名师指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1)“大跃进”: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人民公社化运

5、动: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_”的方针。(3)结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4.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国民经 济建设,导致_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开始好转 人民生活水平【易错提醒】正确区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1)“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2)“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指这一时间段,这一时期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

6、“左”倾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史论要旨】(1)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本课小结】重难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探究】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7、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1)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2)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 济封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发展特点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提示:(1)工业结构上:在优先

8、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的发展。(2)工业布局上:注重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3)地区分布上: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注重公路、铁路和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3.三大改造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探究】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

9、义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史论总结】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二、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

10、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时期的结束。【名家评史】【观点】在“一五”计划的建设中,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地执行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优先

11、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又比较注意相应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这也为以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经验。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我国在“一五”计划中的成功做法,主要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利用国际环境;农、轻、重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等。这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原创例证】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政府彻底修改了高等教育制度,旨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鼓励技术教育,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材料表明()A.“一五”计划的需要 B.

12、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D.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解析】选A。根据材料“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可知,“一五”计划时期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出现高等教育重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及调整学科。B、C、D都与题干材料无关。【观点】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材料反映了费正清

13、对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说明了“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发展。重难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探究】1.“大跃进”运动“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

14、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探究】根据材料,你对“大跃进”运动有哪些认识?提示:(1)“大跃进”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也同样出现在农业领域。(2)“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3)1958年有85篇“高产卫星”的报道,说明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4)1960年只有一篇及其内容,说明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人民日报社论【探究】这种“

15、新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什么?它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它所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提示:(1)人民公社。(2)根源:“左”倾思想的指导。(3)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3.“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探究】材料提出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1)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2)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

16、严重困难的局面。(3)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史论总结】一、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两个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

17、)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1)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2)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3)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4)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名家评史】【观点】在1956到19

18、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解读】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原创例证】中国在开始全面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这十年里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形成了不少新的工业中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B.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方针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共八大指明了方向【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社

20、会主义建设在开始的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A、B、D都是成就取得的原因,而C使国民经济受到破坏,故选C。【观点】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以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邓小平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邓小平认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人民公社化运动操之过急,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史观社会史观【理论阐释】1.概念内涵:指从社会的角度观

21、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2.主要观点: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从民众角度审视历史现象和问题。3.命题内容: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典题例证】(2014天津文综T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 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 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

22、是为 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思路引领】第一步:明确本题考查意图,即让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社会变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二步:析选项 A 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排除 B 1952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酝酿时期,从调整内容来看,侧重于工业建设等方面,这显然是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培养专门的人才 正确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不应从高校抓起,说法不符合实际 排除 D 对高校院系调整是在全国范围展开的,不仅仅是在天津 排除【方法点拨】(1)解答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内容。根据设问确定考查的角度。从社会

23、史观的内涵出发分析所给材料,解决问题。(2)方法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生等角度来考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挖掘出社会史观运用时所隐含的人文素养信息。注意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典题运用】1.(2014安徽文综T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A。从材料中“出

24、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可知当时存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可以排除B、C、D,因为在三大改造后土地变为公有制,不允许买卖,加上材料中暗示成立互助组,说明新中国为了防止两极分化,重新导致新的剥削,对农民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来完成。2.(2014中山模拟)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解析】选D。为了应对经济困难,从1960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题目时间是“1961年”和“1962年”,故D正确;这一次调整,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A错误;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提出的,故B、C错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