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唐时期。职能: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和 _。(“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石林燕语)特点:三省长官均为_,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影响:相权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_。负责执行 宰相 皇权【图示记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2)演变。宋代:设_、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枢密院掌管_,三司掌管_,宰相只保留_。元代: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门下 军政 财政 行政权【名师指津】正确认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3)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既明确了行政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又使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易错提醒】正确区分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1)三省六部制是将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三权分立是将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2)三省六部制上面由皇帝负责监督,不是绝对的分割,是为了皇帝集权的需要;三权分立是制衡国家权力,国民监督,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名师指津】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有明显区
3、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2.选官制度:(1)隋唐之前。选官制度 时 期 标 准 世卿世禄 西周 血缘 _制 战国至秦汉初 军功 察举、征辟 汉武帝时期开始 孝廉 _制 汉末至魏晋时期 门第 军功爵 九品中正(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背景:隋朝统一后,_没落,依据_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 治和社会需要。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实行,隋炀帝时设
4、_,以试策取士。发展: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_、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 制度。士族 门第 进士科 统一分科 影响。a.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 _。(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琵琶记)b.促进_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c.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明清:八股取士。社会 基础 官僚体制【图示记忆】古代选官制度图示 3.监察与谏议制度:(1)历程。秦汉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_。唐宋时期:门下省和_。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而谏
5、议机构消失。刺史 谏院【名师指津】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5)允许风闻言事。(2)评价。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_,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_,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地方割据势力 约束皇帝权力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背景。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_做诸侯王驻守各地。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_”。(2)措施:实行“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同姓子弟 七国之乱 推恩令 2.北宋加强中央
6、集权:(1)背景:唐“_”后,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一局面 进一步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措施。收精兵: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禁军归“_”统领,发兵之 权归_,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削夺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 央,派_出任州郡长官,并设置_监督。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 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安史之乱 三衙 枢密院 文臣 通判(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_的局面。“冗官”“冗兵”“冗费”三、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原因:吸取元朝权
7、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概况: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_,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 事。意义: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_从此被废除。丞相 丞相制度(2)设立内阁。前身:明太祖设立_,但不参与决策。概况:_正式设立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拥有“_”权,但皇帝拥有“批红”权。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票拟【易错提醒】正确区分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和宰相(1)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2)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办事,相当于皇
8、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名师指津】3.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区别(1)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建立的中枢机构,无决策权,本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2)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掌握最高行政权。【易错提醒】正确区分宰相制和内阁制的主要不同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2.清代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朝建立后,满洲贵族组成的_掌管军国 大事。(2)设立:清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3)特点: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
9、,但只能 _。(“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 跪奏笔录【名师指津】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带来的启示(1)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政治制度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必然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人治高于法治。(4)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_。是_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行政效率 专制皇权【史论要旨】(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
10、央与地方的矛盾。(2)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通过重用近臣或者分散相权的形式,皇帝把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经历了由世袭制到推举、考试(科举制)的变化,这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4)明清时期经过废丞相、设内阁、直至设立军机处的中枢机构的变革,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同时封建制度也渐趋衰落。【本课小结】重难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探究】1.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2013天津文综T12改造)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
11、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提示:(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2)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唐朝加强君主专制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
12、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探究】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提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探究】材料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
13、么特点?提示:(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史论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1)我国自秦以后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从汉朝起,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王朝不断改革丞相制度和完善中央机构,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3)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体现出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4)其结果使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从汉朝
14、到宋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结果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制。(2)这一体制的特点:一是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着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二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无法与中央对抗。(3)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4)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不同 项 目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确立和盛行的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内部结构 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
15、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和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名家评史】【观点】在我们要讲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制。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
16、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解读】本段史料说明了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是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由此可见统治者的决策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创例证】政事堂是唐宋丞相办公的地方。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宰相开始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材料意在说明()A.宰相分权有了新举措 B.参知政事取代了宰相 C.参知政事没有办公场所 D.宰相权力的加强【解析】选A。宋初参知政事的地位很低,太宗诏书说明参知政事权力的扩大,宰相权力遭到削
17、弱,皇权得到加强。但是参知政事始终是宰相的副职,没有取代宰相。由此判断B、D错误。由材料中“同升政事堂”说明其有了办公场所,C错。【观点】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解读】材料概括了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宰相相互牵制、监督,例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例如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18、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重难点二 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史料探究】1.察举制 董仲舒倡议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博士弟子考试中第,亦得补郡国吏,再从吏治成绩升迁;又得察举为郎,从此再走入中央仕途。此制与博士弟子相辅,造成此士人政府之局面。郡国长吏同时不仅负有奉宣政令之责,并有为国求贤之责,此亦意义重大也。钱穆国史大纲【探究】根据材料请指出汉代人才选拔的途径有哪些。汉代的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提示:途径:博士弟子通过考试进入仕途,随吏治成绩升迁,或通过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作用: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德行考核人才,相对先秦世官制而言,有利于人才
19、的选拔,有利于国家发展。2.九品中正制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探究】依据材料分析出现民谚中现象的原因。提示:九品中正制下选官只重视门第、家世,忽视了真才实学。3.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王定保唐摭言【探究】(
20、1)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目的。提示:现象: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时人推崇科举制。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借此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探究】(2)综合本主题下的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特点。提示: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史论总结】科举制的特点及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
21、)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2.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名家评史】【观点】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
22、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1)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选拔,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观点】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
23、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解读】作者认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重难点三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料探究】1.明代内阁制的政治影响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
24、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 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提示: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2.清代军机处(2012天津文综T2改造)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25、”。【探究】材料体现了清代军机处什么特点?提示: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或朝廷重臣;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3.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探究】你同意孟德斯鸠的上述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
26、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论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2.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
27、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中国古代宰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的任命和职权的大小,完全由皇帝决定。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 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 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名家评史】【观点】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28、朱国桢皇明大政记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人,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宦官)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解读】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明代内阁阁臣职责的变化。最初,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后来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皇帝身边的人介入政权,更容易滋生腐败,这一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皇权专制。【原创例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中国科举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制度。”这里对科举制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其()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确立了人才选拔新机制 C.培养
29、了忠臣顺民 D.完善了官僚体制【解析】选B。“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制度”强调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新机制,故答案为B。A、D是科举制的影响,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可以排除。C是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与材料无关。【观点】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
30、中国历史 【解读】(1)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帝国时期,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实现了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转变,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明清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表现在政治上是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上是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面临深重危机。规范答题历史主题类非选择题【典题例证】(2014江苏单科T2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郡举
31、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
32、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阅卷分析】【典题运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构建,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
33、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论,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设 问 试做提醒 我的答案(1)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
34、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提取材料一中“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信息,联系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建立回答。(2)据材料二,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8分)提取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汉代、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并分析“两种模式”。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原因: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2分)说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分)(2)集体宰相制度。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4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如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