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53 ,大小:582KB ,
资源ID:58097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097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 7.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 7.ppt

1、思维导图1 新情景激趣引航1936年6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应苏联政府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为期十周的访问。归国之后,他在访苏归来一书中写道:“无所不在的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将在斯大林和人民中间划下一条可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最优秀分子,从不欣赏一部作品中崭新的、潜在的、令人困惑的因素,他们只欢迎已经熟悉的东西,即平庸的东西。当初有资产阶级的平庸,同样,现在有革命的平庸”。想一想:安德烈纪德的言论反映了哪些现象?它们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现象: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日趋单一。(2)主要原因

2、: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实现舆论的高度一致;行政干预学术文化。2 新知识预习探索学习目标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新知预习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国内:苏联当时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国际:当时苏联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威胁中。2目的(1)政治: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2)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

3、累资金。5成就(1)工业体系: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3)工业总产值:1937 年,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6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探究思考教材P136,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提示:(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2)苏联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3)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资。(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

4、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进展缓慢。(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出现粮食收购危机。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3过程(1)开始:1929年下半年。(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93%。4影响(1)积极: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急需的粮食、资金、原料,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2)消极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史料探究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

5、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1)布哈林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苏联是如何改造个体农业的?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提示:(1)正确。改造个体农业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条件,主张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体现了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2)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对农民剥夺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3内容(1)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表现项目表现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

6、事工业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影响A积极:斯大林模式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消极: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体制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项目表现权力行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民主法制开展大清洗运动影响A积极: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B消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3)思想文化体制特点:高度集中。表现项目表现个人崇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7、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形成一股社会风潮文化统一思想和学术问题主要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实行文化专制影响: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压制。探究思考教材P138,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1)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2)经济方面: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3)思想文化方面:大搞个人崇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3 新课堂互动探究主 题 苏联工业化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材料一: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

8、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

9、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苏联留下了什么?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答案】(1)提示: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2)提示:历史事件:19291

10、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模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3)提示: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全盘集体化、农业税很重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国家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分配实物配给制(平

11、均主义)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工资制(平均主义)特点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实质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满足战争需要,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

12、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影响(1)积极方面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

13、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工业化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 BC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

14、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的说法错误,可排除。【答案】A【易错指津】(1)苏联和中国农业集体化的不同苏联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采取强制推行的方式,实行“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中国采取自愿互利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道路。(2)苏联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在重点与手段上的不同点重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手段: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跟踪练习11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同中

15、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大相同点是()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C采取强迫命令加入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A、C两项只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最大相同点”;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跟踪练习12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个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影响【解析】材料中“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个国度里”说明,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D项正确。【答案】D4 新思维随堂自测1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解析】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先工业化后农业集体化,并不是同时展开。【答案】D2“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

17、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题中“口号”说明了存在强迫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恰恰说明农业集体化强行推进生产资料公有制,脱离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B3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机器设备的出口状况。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大危机有利于苏联打开世界市场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对外依赖性很强 苏联的发展为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市场 学习和利用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有效途径A BC D【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

18、和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苏联的发展为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市场,故正确;工业基础落后的苏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故正确;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故错误;苏联是在相对封闭环境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错误,正确答案为A。【答案】A4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二、关于十月革命;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五、“星期六义务劳动”;六、“全盘农业集体化”;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下列对相关小标题的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A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B“星期六

19、义务劳动”反映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急迫思想C“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D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生活在二战时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项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星期六义务劳动”反映了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急迫思想,故排除B项;“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由个体家庭经营向集体经营的变革,故排除C项;高尔基生于1868年,1936年去世,D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正确答案为D。【答案】D5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

20、的是()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B工程师没有主见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A、B、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答案】C6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他的这些言论()A深刻地揭露了斯大林体制的严重

21、弊端B促成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C导致苏共威信下降,引发思想混乱D严重助长了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分析的是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专制,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D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 B、C、D 项错误。【答案】A7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22、【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故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故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C项正确。【答案】C8下图反映了苏俄(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你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苏联工业化发展迅速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BC D【解析】由图表内容可知正确;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的结论;该

23、工业成就的取得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结果,错误。【答案】A同步真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答案】A2(2015山东文综)下列示意图中能正

24、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解析】19291938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强,B、D两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答案】A3(2015江苏单科)“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

25、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项正确。【答案】B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

26、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答案】D5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解析】题干中“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含义是把农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与工业生产资料相同的公有制,以巩固“苏维埃制度”,故C项正确。【答案】C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27、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A、B、D三项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斯大林时期,苏联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取得重大成功,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走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故选C项。【答案】C7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

28、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 5277 3607 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答案】C5 新视点名师讲座视野拓展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靠过分地剥夺人民的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牺牲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