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导图1 新情景激趣引航近代新式礼仪在中国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涪陵地区,“民国成立改为脱帽鞠躬唯于公会行之乡人则循旧跪拜,即不跪亦必长揖”。想一想:上述材料和右图反映了哪些礼仪?这些礼仪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式礼仪的流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礼仪:鞠躬、跪拜、作揖、握手。(2)发展趋势:鞠躬、握手等新式礼仪逐渐流行。(3)说明: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近代化。2 新知识预习探索学习目标1通过近代服饰、餐馆、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来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2分析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新知预习一
2、、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服饰表现(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设计,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2)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旗袍是此时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现代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
3、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探究思考教材P63,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提示:(1)从穿着的角度来看,西装适体、潇洒。(2)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采取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革除陋习的措施与法令,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铺平了道路。(3)从社会思潮流行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因而,新政府仿效西政西俗成为一种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饮食文化发达,形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和淮扬菜。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开始传入。(2)经营:最
4、初由外国人经营,后来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3)对象:开始以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为主,后来逐渐在华人中流行。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如蔬菜和调味品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2)开始出现了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3)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思考中西方饮食的差异。提示:(1)西方人饮食注重科学,讲求营养,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搭配是否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对于色、香、味则要求不高。(2)中国人
5、饮食则以色、香、味为主要目标,很多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颜色的组合。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2西式建筑(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开始大量出现。(2)普及: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3)扩展: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探究思考教材P65,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1)从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2)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3)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
6、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2表现(1)婚姻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并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葬礼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新式丧礼,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其他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
7、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3 新课堂互动探究主题一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变迁探究讨论1材料一: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百度百科材料二: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美国穿牛仔
8、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请分析:(1)材料一中山装的设计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列宁装”流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3)导致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内外因素各是什么?(4)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治国理念:德治、民主平等、分权与制衡。历史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9、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2)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方。(3)外因: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内因: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4)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
10、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2新中国成立以来:(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
11、化。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解析】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答案为B。A、C、D三项材料中未反映。【答案】B【知识拓展】近代以来服饰演变的特点: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
12、;不但受西方的影响,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易错指津】近代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马褂。西装传入中国境内,促进中国传统服饰的改良、革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边远的近代中国内地,西装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仍然是长袍马褂居主导地位。跟踪练习11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欧风美雨”的影响 B社会变革的推动C服装款式的变化D思想观念的解放【解析】C项是变化的表现,不是变化的原因,故选C项。【答案】C跟踪练习12 下图是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出席挪威国王举行的国宴的情景。下列对两人服装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中山装和旗袍的
13、基础上改进而成B整体上体现了中国服装的传统格调C上衣口袋的设计融入了西式礼服的元素D服装穿着直接表达了中国的政治诉求【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观察图片,结合题干中“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可以看出两人服装在中山装和旗袍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体现了中国服装的传统格调,故AB项排除;两人服装是改良后出现的,某些设计融入了西式礼服的元素,故C项排除;服装并未直接表达中国的政治诉求,故D项说法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答案】D主题二 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
14、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请分析:(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代婚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面对材料二的现象,一些人认为,西方文化的进入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
15、由。原因:a.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2)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理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理由: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丧失,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
16、路线相同。(4)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5)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3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
17、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
18、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因为()A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B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C清政府对外开放的地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D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严重不平衡【解析】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在广大的落后地区,人们相当保守,难以接受新的思想。【答案】B【易错指津】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风尚的变化仅仅局限在东部沿海地区。近代社会习俗风尚变化是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加快了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速度。社会习俗风尚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跟踪练习21 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道:“喝咖啡
19、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民国时期,公民们的民主政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政治水平有待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比较艰辛。结合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
20、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跟踪练习22 下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的变迁。从漫画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情景。所以应选B。【答案】B4 新思维随堂自测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解析】A是西服,B是长袍马褂,两项
21、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答案】C2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答案】B3如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照片。文绣是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22、。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自主意识增强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解析】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出当时社会女性的自主意识的增强。【答案】B4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解析】洋装在中国流行,但它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所以D项是错误的。【答案】D5右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年轻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
23、潮流【解析】20世纪60年代绿军装得以流行主要是受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答案】A6清末民初,在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中式餐馆生意萧条 B西式餐馆生意兴隆C人们崇洋之风日盛 D西餐开始传入中国【解析】从解题技巧上看,A、B为平行选项,且与设问联系不密切;D项本身表述错误,西餐开始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而不是清末民初。【答案】C7据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24、)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06年晚清政府官员认为跪拜礼“有伤气节”,要求废除,这说明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故选A。这一做法不能说明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也不能说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且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更不能说明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故B、C、D错误。【答案】A8“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
25、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A正确;B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D表述与史实不符,均可排除。【答案】A同步真题1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
26、,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答案】B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维新派主张“易服”的目的是为改革服务,A、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为直接原因,B项为主要原因,故答案为B。【答案】B3下面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
27、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A B C D【解析】应注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确。【答案】B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甲图反映的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
28、施;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因此可知B项正确。【答案】B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
29、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答案】C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反映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说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国人办报的情况,故C项说法正确,B项表述错误。外国杂货的
30、销售情况不能直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是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A项说法错误。1862年的时候,外国商品还不是一般百姓能享受的,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C8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吴虞
31、到北京后“衣食住宿”所占的消费比例比在成都时下降,“书籍教育”“娱乐享受”所占的消费比例上升,这说明到北京后吴虞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材料反映的是吴虞的个案,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A、B、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答案】C9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毛皮”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并不足以
32、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材料真实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答案】A10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从材料中的“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C5 新视点名师讲座视野拓展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的一种服装式样。由于孙中山的提倡和衣服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它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赋于修改后的中山装新的含义: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原则,将前身改为五粒纽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纽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则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