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前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目标定位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基础导练阅读课文
2、 1、2 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_。代词,_。介词,_。数词作动词,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_)(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动词,_。副词,_)因为代指郑国对从属二主驻军派一定(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_。结构助词,_。动词,_。同“_”)(5)今急而求子(连词,_)(6)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_)推辞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干、做矣表承接啊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无礼”的状语“于晋”后置,“
3、贰”的状语“于楚”后置)(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两个“军”后省略介词“于”)因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言”的状语“于郑伯”后置)(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佚之狐对郑文公说。这是我的过错。阅读课文 3、4 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夜缒而出,见秦伯(名词作状语,_。动词,_。连词,_)(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动词的使动用法,_。介词,_)(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连词,_。名词的意动用法,_。形容词作名词,_。
4、代词,_)在夜里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表修饰使灭亡拿,用表目的把当做边邑远地,这里指郑国那样做(4)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_。介词,_。动词,_)(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_。形容词作动词,_)何表原因增加变雄厚变薄弱(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介词,_。动词,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请客的主人。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结构助词,_。通“_”,_。代词,_。形容词作名词,_)把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供供给指代使者缺少的东西(7)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动词,_。名词作
5、状语,_。动词,_。名词作状语,_。名词,_。兼词,_)(8)夫晋,何厌之有(结构助词,_)答应在早晨 渡河在晚上筑土墙用的夹板“于此”,在那里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_。名词使动用法,_。动词,_。名词,_)(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_。疑问代词,_)(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名词使动用法,_。句首语气词,_)在东边使成为边境延伸、扩张边境侵损、削减哪里使获得利益表示希望(12)秦伯说,与郑人盟(通“_”。名词作动词,_)(13)子犯请击之(代词,_)(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结构助词
6、,_)悦结盟 他们,代秦军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那人,指秦穆公的(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介词,_。连词,_。动词,_。动词,_。通“_”)(16)吾其还也(语气副词,_)依靠表转折,却损害结交,亲附智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有益”的状语“于君”后置)(2)敢以烦执事。(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前置)如果您放弃围
7、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用“不”表否定判断)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文言归类1、2 段通假字“已”同“矣”一词多义1以1以其无礼于晋连词,表原因,因为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5以乱易整介词,用2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啊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为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干、做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给予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3
8、、4 段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2)“说”通“悦”(3)“知”通“智”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2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形容词,微小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副词,暗暗地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卖油翁副词,稍微5微言大义形容词,精深、奥妙2其1君知其难也代词,那样做2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指郑国3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3之1行李之往来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夫晋,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代秦军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5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
9、)夜缒而出(2)既东封郑(3)朝济而夕设版焉3名词的使动用法(1)既东封郑(2)阙秦以利晋4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越国以鄙远(2)共其乏困2形容词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10、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 年)止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也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2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
11、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问题导读1.
12、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文意试作分析。提示:“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贰于楚这两件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这是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基础。2第三段叙述烛之武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的经过。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几层意思?试加以概括。提示:烛之武的说辞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并点明晋国的贪得无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及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问题 2:第二段,从
13、郑文公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郑文公是一个勇于承担错误,知错能改的人。同时,这句话也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精明。问题 1:第一段中,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描写,有何作用?提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郑国形势危急,点出了烛之武游说秦的背景,为烛之武的出场渲染气氛。同时,写出秦、晋两军分地驻扎,也为烛之武说退秦师作了铺垫。问题 3:阅读第三段,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作用?提示: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一是表明了情况已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他的献身精神。问题 4:晋文公退兵的理由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这件事?提示:晋
14、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为理由退兵。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这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分析。“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晋文公果断地退兵,可以看出其头脑清晰,判断理智。问题 5: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提示:佚之狐在形势危急之时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且非常肯定地说明烛之武此去的结果,除了说明烛之武的才能之外,也说明佚之狐善识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预见性,临难不慌,在危难中寻找化解的机遇,具有运筹帷幄之才能,决胜千里
15、之气魄。相对烛之武来说,佚之狐无疑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写法归纳三抑三扬,起伏跌宕烛之武退秦师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1)一抑一扬。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之势,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乱世
16、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这是一抑一扬。(2)二抑二扬。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谕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让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这是
17、二抑二扬。(3)三抑三扬。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番“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针对练笔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安排跌宕起伏。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事件的波澜。范例展示一群旅游者正在吃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讲起那些关于在鱼肚子里发现珍珠或其他宝物的有趣故事。一位老年绅士一
18、直默默地听着他们的闲聊,终于忍不住了,也开口了:“我已经听了你们每个人所讲的故事,现在该我讲一个了。我年轻的时候,受雇于纽约一家大进出口公司。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相爱了,很快我们就订了婚。就在我们要举行婚礼的前两个月,我突然被差到伯明翰经办一桩非常重要的生意,不得不离开我的心上人。”“由于出了些麻烦,我在伯明翰待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了很多。当繁杂的工作终于了结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准备返家。启程之前,我买了一只昂贵的钻石戒指,作为给未婚妻的结婚赠品。”“轮船走得太慢了。我闲极无聊地浏览着驾驶员带上船的报纸消磨时光。忽然,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我的未婚妻和另一个男人结婚的启事。可想而
19、知当时我受到了怎样的打击。我愤怒地将我精心挑选的钻石戒指向大海扔去。”“几天后我回到了纽约,在一家旅馆里闷闷地吃着晚饭。鱼端上来了,我心烦意乱地塞进嘴里,嚼了几下,忽然牙被一个硬东西硌了一下。先生们,你们可能已经猜出来,我吃着什么了?”“戒指!”周围的人一齐说。“不!”老人凄凉地说,“一块鱼骨头。”课内素材:大智大勇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
20、国的危难。烛之武的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同时,要练好本领,当祖国需要时,我们可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应用角度】“爱国”“机遇与成功”“德与才”“语言的艺术”等。【精彩运用】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使得他长期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他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役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挥写了亮丽的一笔。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胸有成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节选自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课外
21、素材:201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于敏:报国心皎洁颁奖辞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人物事迹 在中国几位核物理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带领科研队伍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一系列基础问题。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为了从事核武器研究,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研究,从此隐姓埋名 30 年,直到 1999 年,他才第一次公开露面,那一次,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勋章。1967 年,中国第一
22、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 X 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2015 年 1 月 9 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这一次,他被授予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适用话题】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勤奋创造奇迹、爱国情怀、科学家的使命、人生的舍与得美文欣赏天地一谋士 纵横千古间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
23、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呆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该也消磨殆尽了吧。但烛之武出使秦时,“夜缒而出”,孤身一人,也许还拄着拐,迎着秦兵而去,气定神闲,踌躇满志,西北风吹到他的脸上,须发飘飘,那神态,那情状,必定是十分潇洒的!他为何如此潇洒?他的潇洒恐怕来自他的自信,而他的自信应该源于他的才华。当郑国被围之际,佚之狐显然缺乏自信,他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在关键时刻能被人记起,这说明烛之武虽然身居“圉正”,但他的才华应该是声名远播,得到大家的承认的。被郑伯召见时,他说:“臣之
24、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话绝不是他的自谦,当然也不是他存心拒绝,他如果无意为之,是大可以不应召的,况且年岁也大了,还可以谎称病了什么的,何必要不辞辛劳呢?他应召而来了,说明他早已打定主意了。但他当然知道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说不定还能赢得郑伯的愧疚和自责。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出使到秦军,见到秦穆公,烛之武面无惧色,娓娓道来,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贪得无厌,对秦国忘恩负义;展望未来,若灭了郑,则肥了晋国,而无益于秦,而且晋壮大之后
25、,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最大威胁。烛之武可谓是个口悬河汉、舌摇山岳的人,他的一番话可真是:说时石汉皆开眼,道破泥人也点头。红日朝升能夜出,黄河东逝可西流。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
26、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天地一谋士,纵横千古间,以他的胆识,以他的忠诚,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祖国、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被推到了历史的浪尖,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如今,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这样才能终成大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以他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暗淡了刀光剑影,销去了鼓角铮鸣,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不断激励我们奋勇前进!【赏析】是什么让烛之武在国难面前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的利益!是什么让历史牢牢铭记住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祖国的前途匹夫有责。本文以激昂的情感、丰富的论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文更以强烈的感染力,告诉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吧!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