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其原话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时极其工,至宋季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这是对宋代词的发展很有见地的评价。“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姜夔,他与北宋周邦彦并称“周姜”。他精于音律,能自制曲牌,他留下的词谱成为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南宋时期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
2、时的哀感低吟。多变的时局,动荡的岁月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也不断丰富了南宋词人创作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对时势身世的深切思考,抒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要了解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和李清照、陆游、姜夔等代表词人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对宋词意象的梳理、总结,进一步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和作用。学好这个专题,应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除了对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作比较,还可对诗人南渡前后的作品作比较(如李清照、辛弃疾),知人论世,认识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在鉴赏诗歌意象时,多使用比较,易于发现作品独具的美学特征,认识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3、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这
4、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室外: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天气阴沉沉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室内情景:她独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
5、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现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是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
6、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在远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她实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写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似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主题: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
7、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艺术手法:1、比喻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比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2、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
8、采菊东篱下”的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3、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
9、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满江红岳飞 岳飞(1103.03.24-1142)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 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 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
10、“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注解:怒发
11、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直立,把帽子都顶起来。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己的强烈愤怒。此典故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潇潇:形容雨势急骤。抬望眼:抬头远望。长啸:人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壮怀:发愤图强的志向。激烈:激动、壮烈。尘与土:指到处奔走。八千里路:形容道路遥远。云和月:指天气阴和晴。说自己为抗金报国,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等闲:轻易。少年:指青壮年。悲切:悲伤。靖康耻:北宋王国的耻辱。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宗、钦宗二帝。长车:兵山。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是个界山。这里指宋金边界。阙:缺口。胡虏:这里指对女真族的侵
12、略者表示痛恨的称呼。匈奴: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这里指的是金兵。待从头:等我重新。旧山河:破碎的山河。也就是沦陷区。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帝宫殿前的楼。今译:面对金人的侵略,真使我怒发冲冠,这口气难噎。当潇潇的雨声停歇,我倚着高楼的栏杆。抬头远望那沦陷的田野,真恨得我放声大叫,报国的斗志未酬,情绪何等激烈。我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个人功名微不足道,为抗金报国,转战南北,披星戴月。时间,时间,不可等闲对待,要为国雪耻赶快建功立业。一转眼少年变成白头翁,如果一事无成,到那时后悔莫及,岂不是白白悲切!靖康年间亡国亡君的耻辱,这个仇恨还没有洗雪,臣子心中的怒火,何时才能消灭。我要驾着战车,踏破金人的边界
13、,怀着灭敌的雄心壮志,满腔愤怒,生吞胡虏肉,喝尽敌人血!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就去朝廷,向天子报捷。这是一首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爱国之词。词中表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第一句“怒发冲冠”,什么事情使作者愤怒到这样的地步?是金人的侵略。这时他身倚高楼,手扶栏杆,眼前景色是“潇潇雨歇”抬头遥望南方,想到沦陷区人民的灾难,引起了无限的激情,“啸”是人撮口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壮怀”是他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可是还没能实现呢,所以他仰天长啸,心情何等激动。以上几句算作一层,点出了天气、地点与人物的动作、心情。往下再看“三十”两句,这
14、时岳飞约三十岁左右,已立战功,但作者“壮怀激烈”,把个人的“功名”当成尘土一样微不足道,他渴望的是救国的艰巨事业,因此他不辞艰辛,长途跋涉,转战南北,以上是第二层。他自痛神州未复,感慨很深,所以才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勉人,也是自勉。收复中原不易,更须人人及时努力,不要空度大好时光。这是第三层。“莫等闲”句,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鼓舞着人们珍惜时间,奋发向上。下片承接上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山河”的决心和信心,也写了三层意思。“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为第一层。徽钦二帝被虏,真是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还没有报仇雪恨,所以岳飞才发出了对金贵族侵
15、略者深仇大恨何时能消除的感慨。第二层紧接着写他要采取行动报仇雪恨,统一祖国“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他对残暴金人统治者的刻骨仇恨。“壮志”,表现他的雄心,显得很有气魄。“笑谈”表现了他乐观的精神,对抗金胜利充满信心。我们看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最末句,也就是第三层,是作者的预想,可以看出他们忠于朝廷、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读了这首词,仿佛看到了这位中兴名将,横矛立马,驰骋中原,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文如其人,作品的爱国主义业精神和岳飞本人的英雄行为,相映成辉。正因为这样满江红(怒发冲冠),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岳飞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
16、今天对我们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然词中流露出的忠君思想,是岳飞思想的局限,也是当时爱国诗人的共同局限。这首词写得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音调高亢,一气呵成,很有感染力。卜算子 咏梅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
17、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在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18、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峻然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
19、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象。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末句具有
20、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
21、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扬州慢姜夔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飘泊四方,以布衣终老。精通音律,善自度曲。词作音调谐婉,语言精美,结构谨严。他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词人,其作品对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清代的浙西词派词人均深有影响。有白石道人歌曲。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22、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啻是一篇声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 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惜周室衰微而作。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
23、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
24、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姜词向以韵味取胜。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隐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其盛况在唐诗中屡有反映。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
25、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反映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是个邈若仙境的游冶胜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 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遥想当年杜牧跟韩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出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蔲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算,推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想来假如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无论是以“豆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发
26、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象征。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中晚唐盖系冶游之所,特别是在三五之夜,那里有玉人吹箫,分外雅致。二十四桥究竟是有桥二十四座呢,还是一座桥的专名?从姜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似是特指一桥 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
27、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静寂无闻,荒凉已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山河破碎,兵荒马乱之际,谁还有赏花玩月的兴会 词前小序告诉我们:白石来到扬州是在淳熙三年冬至日。其时,已很难找到芍药,更无论芍药花开了。所以句首着一“念”字,总领下文,意在表明它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词以此反诘句煞尾,与杜甫的“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戴复古的“小桃无主自开花”(淮村兵后)一样,都在今昔之慨中暗寓家国兴衰之思,语极沉痛,格调低抑。艺术手法: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姜夔,作为一位艺术上富于独创性的词人,对比手法在他手上运用得尤为精巧、纯熟而又别致。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芜凄凉。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以前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忆,从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今昔对比,昭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