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土 壤必备知识 基础练 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2.土壤处于大气圈与水圈紧密结合的地带,空气和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3.冷湿环境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4.没有生物,就不可能形成土壤。()5.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土壤的腐殖质层 尤其需要人类呵护。()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据此完成1、2题。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
2、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的堆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解析】1选A,2选C。第1题,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红壤分布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肥力较低。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人工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高寒地区植被稀少且气温低,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第2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有机质,岩石表面易发育为“年幼”土壤
3、。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貌、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35题。3.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养分元素的来源B.成土母质不能生长植物,土壤可以生长植物C.成土母质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D.成土母质转变成土壤是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 5.关于地貌
4、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貌是土壤发育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3选C,4选C,5选C。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人类的耕作活动改良自然土壤,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第4题,成土母质是土壤无机养分的来源,成土母质也可以生长植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成土母质发育成土壤是生物和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第5题,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较阴
5、坡差;生物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021长春高一检测)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土壤相对贫瘠。但近年来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6、7题。6.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A.成土母质 B.生物C.气候D.地貌7.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秸秆还田、少耕、休耕B.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C.全面禁止一切耕作活动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解析】6选C,7选A。第6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
6、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第7题,“秸秆还田、少耕、休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风蚀、水蚀等;大力植树造林,利于抵御寒潮危害,但不能恢复土壤肥力;该地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全面禁止一切耕作活动”不合理;“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三、非选择题(共10分)8.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填写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 的 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2)气候
7、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 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别描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物质基础和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等方面分析;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光合 矿物质(2)气温 降水 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
8、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关键能力综合练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的含量较少B.在常年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C.在常年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D.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解析】选B。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9、常年冷湿的气候条件形成的黑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大,而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气温、降水量呈正相关。2.人们年复一年地在自然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耕作层适合水稻根系的生长,育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水稻土。下列关于水稻土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层土质疏松,颜色较浅B.由人类的农业活动改造而成C.集中分布于南方丘陵山地D.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气候【解析】选B。水稻土表层土质紧密,颜色较深,由人类的农业活动改造而成,集中分布于南方平原、盆地和三角洲地区,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形
10、成的。(2020济南高一检测)2020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3、4题。3.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A.气候B.成土母质C.生物D.成土时间 4.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大量施用化肥增施熟石灰掺沙A.B.C.D.【解析】3选A,4选B。第3题,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
11、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由红壤得出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第4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所以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掺沙子改良土质黏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生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5.图中反映出土壤微生物
12、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6.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土壤有机质含量B.土壤湿度和温度C.海拔高低和降水D.植被的疏密程度 7.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有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解析】5选C,6选B,7选A。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
13、少。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其含量较多,故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湿度和温度。第7题,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微生物的生物量最大。(2021济宁高一检测)林地土壤的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资料。据此完成810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 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4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
1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 8338.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9.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针阔混交林B.楠竹林C.常绿阔叶林D.灌木林 10.当地灌木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根系较浅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少 D.岩石风化速度快【解析】8选C,9选D,10选D。第8题,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 的贮存能力上。在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 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
15、且楠竹林的饱和持水量最低,说明产生径流 的时间最短,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最先开始,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 林。第9题,“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说明土壤饱和持水量越 大,产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所需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地表径流越滞后、越小。表中显示,四种林地类型,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 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灌木林。第10题,本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 物等。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的根系较浅,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 量。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
16、给地表;地表 径流小,会减少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增加堆积作用,导致有机质增 加。岩石风化速度快,成土母质增加的速度快,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 状和化学组成,因此成土母质与有机质之间关系不大,因为本题要选择与当地灌 木林有机质含量高关联度最小的。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2021浙江嘉兴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宁夏中部气候干旱,土壤较为干燥,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图1为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比较,图2为4月末种植前砂田
17、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比较。(1)相同降雨条件下砂田比裸田的地表径流量 、下渗量 。砂田的蒸发量 裸田。(2)4月末种植前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砂田比裸田 ,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宁夏中部地区土壤较为干燥的原因。【解析】第(1)题,被砂石覆盖的农田表面空隙大,有利于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量小,下渗量大;砂石覆盖层明显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墒、抗旱的效果。第(2)题,4月末,同一深度,砂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裸田的土壤含水量。砂田影响水循环的下渗、蒸发环节。砂田能增加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能更好地接纳和利用雨水,有明显的保墒、抗旱效果。第(3)题,从降水、蒸发等水
18、循环环节分析即可。答案:(1)小 大 小于(2)大(多)增加(3)地处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地下水位低。学科素养创新练情境 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印度东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半岛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1)说明图中甲、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 的自然原因。(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和丙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并 阐述判断理由。(3)分析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答案:(1)差异:甲地侵蚀强度大于乙地;甲地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大于乙地。原因:甲地降水强度大
19、于乙地;甲地地势起伏大于乙地。(2)差异:甲地以流水侵蚀为主,丙地以风力侵蚀为主。理由:甲地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丙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量少,以风力作用为主。(3)修建梯田(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拦蓄雨水;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缓风速,减轻对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抗蚀、下渗、蓄水能力;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以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为情境,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如下:(1)区域认知水平3 通过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比较甲、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结合甲、乙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2)综合思维水平3 通过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比较甲、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从气候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对甲、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3)人地协调观水平4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分析印度防治土壤侵蚀可以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