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篇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外交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做准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左”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给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2、。科教文化上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主干回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制度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
3、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4)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1)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
4、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工业化建设: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文化(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人民教育的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
5、务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年)政治(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2)外交领域的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年)
6、经济(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功探索: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探索失误:1958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随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领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3)交通事业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
7、通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8年)文化(1)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2)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却遭到破坏(3)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4)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典例呈现(2019全国卷,31)下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解析 D“1953 年创作的年画”内容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故选 D 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 A 项;“1953 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9、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B 项;“双百”方针提出于 195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命题立意 本题以 1953 年创作的年画数他劳动强入手,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以图片为依据,对图片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具体阐释如下:核心素养方法指导时空观念材料关键信息是 1953 年,这是解题的基础。史料实证1953 年创作的年画数他劳动强,当时国家已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历史解释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相适应。考向一
10、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外交和科教文化典例再现1(2018全国卷,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 C 1956 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制。故选 C 项;“制度化”在 1956 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新政权”建立于 1949 年;“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排除 A、B、D
11、 三项。2(2017全国卷,31)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 C“1954 年”创作的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的体现,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故选 C 项;“传统文人画”重写意;“同期西方”画派流行现代主义;该画作重写实而非“想象”。故排除 A、B、D 三项。考向深化119491956 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经济方面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解放前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
13、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借鉴西方民主成果,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中
14、央政府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这三项方针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目的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4新中国对
15、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1)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另 起 炉 灶”“打 扫 干 净 屋 子 再 请客”“一边倒”。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
16、交往。(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5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变化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19491953年)、蜜月(19541957 年)、分歧(19581960 年)、争论(19611964年)、破裂(19651967 年)、冲突(19681979 年)以及走向正常化(19801991 年)等不同阶段,其中真正结成国家同盟关系的时间不过十余年。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从结盟到“蜜月”时期,到论战爆发,最终关系全面恶化,两国关系的大转变
17、是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中苏关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命运,更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整个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6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1)促进经济建设: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改善外交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3)利于统一大业:美国从我国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4)促进文化交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生留学的目的地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
18、流。美国的音乐、饮食、电影、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7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
19、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颁布了1954 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点训练 1(2019汕头二模,35)1960 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 74%,到 1963 年这一比值猛增到 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C中国
20、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D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解析 C 中国和苏联在 60 年代矛盾加剧,关系破裂,所以苏联与中国的贸易额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苏联和经互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上升,故选 C 项;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从二战后就开始了,不是从 60 年代开始的,排除 A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破坏,排除 B 项;材料强调苏联与经互会贸易额变化的原因,没看出苏联经济发展问题,排除 D 项。对点训练 2(2019宝鸡质检二,31)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年份 工科 农科 医学 师范 文科 理科 政法 财经 体育 艺术人数1949 18.720.918
21、.45.89.822.63.82 2721956 53.510.67.215.35.05.11.11.20.40.622 322数据表明,建国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B符合了工业化初步建立的具体国情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解析 A 由材料可知 1956 年工科、农科、医学、师范的比重明显上升,文科比重明显下降,旨在为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 A 项;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排除 B 项;材料强调重理轻文而非德智体的均衡关系,排除 C 项;文科人数的下降取决于国家政策而非高校教育发
22、展,排除D 项。考向二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典例再现1(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 D 据材料“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
23、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 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 A 项;科教兴国始于 199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 C 项。2(2018全国卷,31)如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 D 题干材料反映出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故选 D 项;“初步改变”是在“
24、一五”计划完成后;“开采”始于中国古代;“调整”完成的时间是 1965年。故排除 A、B、C 三项。考向深化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与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3)原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苏联援助与苏联模式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中
25、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选择。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苏联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19501957 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
26、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 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4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的表现(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
27、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外交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素养培育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要与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
28、时的生产力水平,导致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点训练 1 1956 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A符合当时经济体制的走向B指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肯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果解析 C 题干中“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
29、现代化的手段”表明这一思想反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故选 C 项;1956 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A 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排除 B 项;题干中未提及陈云对三大改造的评价,排除 D 项。对点训练 2(2020芜湖模拟,31)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50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该道路的特征是()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B发挥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C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D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 B 据材料“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二者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且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三大改造是变革国内生产关系不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排除 A 项;三大改造是建立计划经济,排除 C 项;70 年代的外交政策不是“一边倒”,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