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江苏高考作文的命题指向分析储备必要素材,寻找最佳立意真 题 体 验(20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言论类材料作文题,提供了一则俗语以及与这则俗语观点相反的一种解说,并对这种解说提出了一种观点。对这样一则材料,我们该怎样选取角度呢?首先仔细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可供选择的角度。材料中的俗语和“有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俗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人
2、们对于语言的智慧性认识,口耳相传已证明其价值。这应该是一种普遍认识,惯性思维。而“有人”则认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是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个角度进行阐释的。前者属于中规中矩,后者却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对于这两种观点,命题人有一种偏向暗示,就是对后一种观点进行了评价。看来,命题者的导向是希望考生能抛开俗语,从“有人”说的角度切入,重点思考对“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进行评价的那句话“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你对这样的评价怎么看?要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可以围绕“有人”的
3、观点是否“彰显个性”“闪现创新意识”来立意。如此说来,便可以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立意了。第一,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论证或说明“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确实体现了“彰显个性”“闪现创新意识”。第二,认为这种观点不合逻辑:明明有话可说,你却偏偏不说;别人无话说,你却有话要说。世间很多不屑说,是因为蔑视对方;世间很多自说自话,是因为自大,独霸了话语权。这本就荒谬无理,怎能说是“彰显个性”“闪现创新意识”呢?第三,跳出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看问题。对“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这句话,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命题人在题目中也暗含了这种意思,加了一个“有时”进行
4、限制,即暗含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意思。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有些话不可乱说,有时,有些该说的话又不能不说。下面是立意参考角度:1.记叙类(1)从正面叙写,彰显人的个性魅力或创新意识。(2)从反面以讽喻方式叙写人云亦云,亦步亦趋。(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议论类(1)阐释论述“个性的魅力”“个性的张扬”或“创新”。(2)不要随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3)不要坐享其成,要勇于开拓创新。(4)批判“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论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命 题 梳 理 考情提要 回顾江苏高考多年来的作文命题,有三大方面没有改变。1.彰显精神涵养,注重价值取向的引导 大家如
5、此关注高考作文的原因,不仅因其分值巨大,更因为它是文化选择的一种结果,除选拔人才外,还蕴涵价值教化的功能。可以说,高考作文试题绝不是简单的考试文本,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合格公民的理想要求。立足于考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考生发展的要求,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是历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主流取向和重要特点。高考作文,不仅仅是对能力的考查,同时还是一种思维、思想的引导。这体现了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2.贴近现实生活,重视感悟能力的表达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关注考生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重视对考
6、生思想层面的审视,考查考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感悟能力。这一命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合时而著的传统观念,体现了使考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21世纪我国教育要求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的价值取向。引导考生关注丰富变幻的社会现实,体味艰辛多彩的人生历程,探讨国计民生的疗治良方,培养考生的感悟能力,应该作为今后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个重点。3.关注个性思维,突出思辨能力的考查江苏高考作文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考生引向理性思考的道路上,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注多向思维,突出思辨色彩,给学生提供广阔的
7、自由发挥空间,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只凭感性判断,而是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精神涵养,理性考虑问题,选择立意点要情理结合,感性、理性统一。【考点图解】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的文体大多不限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生各自的个性潜能,可能产生的流弊是使考生文体意识淡薄,写出来的作文“四不像”。因此,作文的应试训练必须分文体训练。一种是论述类,包括以论证、阐述说明、探究原因结果、比较辨析、谋划决策等为特色的实用类文体;一种是记叙类,包括以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主的文艺性文体。这两类文章的效用、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断然有别。前者主要是采用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后者主要采用形象思
8、维、情感思维。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前者为重点而兼顾后者。一、首先要重视审题列纲 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人们常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而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这两项解决了,那么文章就“成竹在胸”了。而这两个方面,其实都可以归在“审题列纲”当中。即使是抒情文,在写作前往往也要先拟写提纲,然后围绕本段中心,运用概括记叙、概括描述等表达方式,运用排比铺陈的句式,“敷衍而成篇”。这种抒情文,似乎介于两种文体之间,巧妙地发挥了表达方式的灵活性。那么,如何才能训练、培养自己的审题列纲的能力呢?主要是学会各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引导学会思考的“金钥匙”。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题目:要
9、把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主要内容和中心: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结构设计:开头、结尾、过渡、段落、层次等。提纲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随个人的习惯,可以“左右”排列,也可以“上下”排列,看清楚层次、框架即可。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更不要拘泥于形式。或简或繁,依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而定。就议论文来说,一般有五个步骤,依次如下:1.定点:确立中心。2.发散:想好说理层次准备从哪几个角度、侧面、层次、阶段展开(总分、层进、对照等)。3.建构:“左右”或“上下”排列,用文字表述或借用大括号等数学符号均可。4.添加:为各层次充实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5.完善:行文前如有时间,最好先拟好总领全文的
10、开头和收束主旨的结尾。规范完整的提纲可能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二、注重材料的积累 肚子里没有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起笔来肯定为难,即使勉强挤出来肯定干瘪。材料说得高雅点就是文化知识素养,说得时髦点就是“信息”,说得具体点就是事实和事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重视人文性;既要重视知识能力,又要重视情感人格。就写作而言,单纯了解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具备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如果对于德行、能力、情感、意志、成功、学习、交往、事业、整体素质、创新、真善美等基本话题能够有所涉猎,相关材料能够有所积累,在内容方面就有了扎实的准备。利用选修课、
11、课外活动的时间,学习先秦诸子和人生哲学、伦理学、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把这些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考场上的底气自然足了,文章自然就充实、有气势了。多读书,还可以增强理论思维的能力和兴趣。材料积累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名言妙语;名人事例;自然界事例;现实生活事例。每一方面都可以有正反内容,有了这样的归类,通过这样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拥有了鲜活的材料“珍宝”,下笔就会“如有神”。三、要重视展示考场作文的内功 人们常说考场作文是“一文定乾坤”,这话正道出了应试作文的特殊性,因为阅卷老师不可能综合考查考生平时的写作情况,而只能凭现场写的一篇文章来判定其作文水平的高下。鉴于此,考生
12、在考场作文时就不能舍弃自己的优势,“刻意求新”,强不可为而为之,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文的潜能,力争有最出色的“自我表现”。除了根据题意选取自己最有话可说的角度、选取自己平时最擅长的文体、选取自己平时运用自如的表现手法、运用自己平时最熟练的语言表述形式之外,还要尽力“展示”出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亮点”。比如:根据材料命题的作文,就要努力拟出“出彩”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决定了阅卷老师对该文的第一印象和第一判断,直接关系到判分的高低;要精心打造出精彩的开头,因为高考作文阅卷正值酷暑高温,阅卷任务又很繁重,阅卷老师连续紧张工作已是疲惫不堪,无力对每一篇作文字斟句酌,但是对每一
13、篇作文的开头还是仔细推敲的,往往会据此推断考生作文水平的高下;要设计好或出人意料或令人回味的结尾,因为考场作文的结尾也是让阅卷老师目光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而且又是作文判分的关键时刻,往往一个扣题、简洁、俏丽、灵动的结尾也会使作文提档升格。四、要重视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语文的学习,良好的写作习惯会为写作增色不少,甚至会决定写作的成功与否。文章要有题,行段要分明,别字要避免,标点要清晰,字数要合适,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所有的这些其实与智力无关,却需要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慢慢养成;所有的这些看似小事,可每年高考因此而失分的却大有人在。写作习惯看似无形,意义却非同小可,语文教师和考生都不可怠慢。放映结束,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