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965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2页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 1. 组织液是机体内占比例最大的细胞外液。过敏、炎症常引起局部组织水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共同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B. 水肿部位组织液中所增加的水主要来源于组织细胞C. 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B.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C. 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D. 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

2、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3. 科学家用微电极记录运动神经元肌肉间突触后膜膜电位。若直接在突触间隙人为施加乙酰胆碱,随着乙酰胆碱施加量连续增加,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连续增大。若直接电刺激突触前膜,随着刺激强度增大,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则梯级增大(如图)。对图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突触后膜上有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B. 突触前膜内的乙酰胆碱以小泡为单位释放C. 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灭活D. 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单向传递4. 下列关于研究动物激素的实验或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通过临床观察激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病症研究激素功能B. 用甲状腺激素饲喂小蝌蚪可观

3、察到其提前完成变态发育C. 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性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D. 给患糖尿病的狗饲喂胰岛素会使其血糖浓度迅速降低5. 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相关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吃的食物过咸时的分泌量降低B. 寒冷刺激时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C. 血压升高和降低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D 图示体现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6. 科研人员研究污染物对一些湖泊中短吻鳄性发育的影响。甲湖被工业废物污染,乙湖相对洁净。检测两湖中37岁鳄鱼体内雌激素(E)和雄激素(A)的浓度,计算E/A的平均值,结果如图1。进一步测量包括甲乙在内的7个湖泊雄性短吻鳄性器官的长度,结果如图2(注:鳄

4、鱼从3岁开始进入性发育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短吻鳄体内激素水平有影响B. 较高E/A值导致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发育迟缓C. 3岁以下雄鳄性器官长度几乎无差异说明其对污染物抗性强D. 性器官的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7. 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在骨髓中起源并发育成熟B. 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 都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D. 都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8. 1885年,巴斯德将患有狂犬病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以兔作为宿主

5、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B. 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C. 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D. 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9. 关于植物顶端优势的最新观点认为:来自顶芽的生长素(IAA)通过抑制IPT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和促进CKX基因(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侧芽细胞分裂素(CK)的水平,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如图)。依据该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观点的核心是顶芽产生IAA运至侧芽直接抑制侧芽生长B. 根据该观点推测细胞分裂素具有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C. 根据该观点推测侧枝上的顶芽也会抑制该枝条的侧芽生长D

6、. 该观点认为植物顶端优势的强弱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10. 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B. 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C. 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D. 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11.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科研人员调查了内蒙古某沙漠地区

7、飞机播种羊柴(半灌木豆科植物)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总盖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总盖度的增加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B. 群落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草本植物取代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会逐渐下降D. 人类飞机播种羊柴不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2. 下图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和营养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池塘生态系统B. 鲫鱼与草鱼是竞争关系,与鲇鱼只有捕食关系C. 水生植物固定的能量是输入该池塘的总能量D. 鹭和鸬鹚同化的能量不超过生产者同化量的4%13. 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

8、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B. 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C. 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D. 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4. 2020年,中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首次发现了鲸落,附近有数十只铠甲虾、红虾、鼬鳚鱼等。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就是鲸死亡后落入深海逐渐形成的生态系统,能够持

9、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中包括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厌氧菌产生的H2S合成有机物的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B. 可通过观测鲸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研究深海群落演替C. 鲸落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只有捕食者和消费者没有生产者D. 鲸落中的各种细菌促进了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5.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 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良种、化肥、灌溉和扩大种植面积等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极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为缓解人口增长而造成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作物种植趋于单一化造成的系列不良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种优良品

10、种的广泛种植淘汰了原有传统品种,提高物种多样性B. 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潜在价值C. 单一种植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扰D. 建立种质资源库、复合型生态农业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6. 研究人员对小鼠的酒精成瘾机制进行了研究。(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_,其结构基础是_。(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时期处理成瘾前期第13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45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

11、酒精成瘾期第619天无限量供应水和15%酒精成瘾后期第2022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2326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据图可知,丙组小鼠的行为特点是_,说明已经成瘾。(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_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

12、态。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利用光遗传技术进行检验,实验组相关处理是第一组_、第二组_(填选项前字母)。A以甲、乙组小鼠为实验材料 B另取接受过铃声训练小鼠为实验材料C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D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钠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E进行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F在第45天和2326天进行光激发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是_。(4)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上述研究的应用前景_。17.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产生的“应激激素”,包括皮质醇和皮质酮,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13、调控其分泌。(1)机体接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_作用于垂体,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细胞合成糖皮质激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是由于存在_调节机制。(2)为研究应激时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研究人员强迫小鼠游泳后,测定结果如图1。曲线是在不同时间抽取小鼠的_,测定其激素含量而绘制的。结果表明_更适合作为小鼠剧烈应激模型的指标,理由是_。(3)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临床上治疗痛风、严重感染等疾病。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会出现高血压等副作用,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MR为醛固酮受体,皮质醇与醛固酮结合MR的亲和力相同。通常情况下,图2中的_过程防止较多皮质醇激活MR。当体内皮质醇含量过高时,

14、会和MR结合形成二聚体,发挥与醛固酮相同的生理作用,造成钠潴留,出现高血压。请根据图2信息解释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出现高血压的信号转导机制_。18. 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这种现象称为避阴反应(如图),而阴生植物通常无此反应。(1)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比例下降,原因是_。R/FR的变化引起植物的避阴反应,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其生理意义是_。(2)研究发现,光敏色素使植物感知其他植物的遮阴。现有野生型和光敏色素B突变型(缺乏有功能的光敏色素B)拟南芥若干,利用这两种拟南芥验证光敏色素B使植物具有避阴反应,

15、请用表格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3)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茎秆伸长。GA还可作用于D蛋白(抑制植物生长蛋白),参与植物的避阴反应。依据上述信息,完善在避阴反应中相关物质相互关系及作用模式图。方框中选填“IAA”、“GA”、“D蛋白”,在( )中选填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_、_、_、_、_、_、_ (先填方框、后填括号,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填写)。乙烯通常具有缩短节间,降低株高等抑制生长的作用。但在避阴反应的植物中检测到乙烯含量增加。乙烯在避阴反应中促生长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

16、于提高植物对赤霉素信号的敏感度,试推测其可能的机制_。(4)综合以上植物避阴反应的机理,说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共同完成的。19.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4)题。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出相应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

17、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18、,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_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_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

19、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_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AHCV抗体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CHCV RNA 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

20、可能的原因是_。(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_。20.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

21、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试解释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_。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请尝试对此现象做出解释_。21.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众多湖泊连续爆发“水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属于_。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_和_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

22、全球性。(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可知,6月份_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从营养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理由是_。(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g。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的可

23、行性并阐述理由_。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二生物第一部分选择题 1. 组织液是机体内占比例最大的细胞外液。过敏、炎症常引起局部组织水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共同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B. 水肿部位组织液中所增加的水主要来源于组织细胞C. 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1.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过敏反应、肾炎或组织损伤导致毛细血

24、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组织液渗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3.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机体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B、水肿部位组织液中所增加的水主要来源于血浆,因为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B错误;C、细胞营养的

25、获取以及代谢废物的排出均依赖内环境,同时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2.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与其相连的神经B.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C. 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D. 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

26、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错误;B、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颈椎受损可能造成受损部位以下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因为颈椎受损使得躯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出现障碍

27、,进而出现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C正确;D、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改变,进而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A。【点睛】3. 科学家用微电极记录运动神经元肌肉间突触后膜膜电位。若直接在突触间隙人为施加乙酰胆碱,随着乙酰胆碱施加量的连续增加,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连续增大。若直接电刺激突触前膜,随着刺激强度增大,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则梯级增大(如图)。对图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突触后膜上有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B. 突触前膜内的乙酰胆碱以小泡为单位释放C. 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灭活D. 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单向传递【答案】B

28、【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根据题意,乙酰胆碱越多,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越大。图中显示刺激强度增大,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则梯级增大,说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是梯级增加,乙酰胆碱存在突触小泡中,故突触前膜内的乙酰胆碱以小泡为单位释放,使得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呈梯级增大。故选B。4. 下列关于研究动物激素的实验或方法的叙述,

29、不正确的是( )A. 可通过临床观察激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病症研究激素功能B. 用甲状腺激素饲喂小蝌蚪可观察到其提前完成变态发育C. 给阉割的公鸡补充雄性激素可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D. 给患糖尿病的狗饲喂胰岛素会使其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作用。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详解】A、由于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故临床上可通过临床观察激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病症研究激素功能,A正确;B、甲状腺激素

30、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故用甲状腺激素饲喂小蝌蚪可观察到其提前完成变态发育,B正确;C、雄性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阉割的公鸡性激素分泌不足,故可通过进一步补充雄性激素研究性激素对性征的影响,C正确;D、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但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饲喂会使蛋白质被分解而失去作用,D错误。故选D。5. 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相关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吃的食物过咸时的分泌量降低B. 寒冷刺激时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C. 血压升高和降低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D. 图示体现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

31、调节过程。为抗利尿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激素。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

32、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详解】A、由图中调节过程分析可知,为抗利尿激素,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A错误;B、寒冷刺激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

33、机体代谢加强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级调节,B正确;C、支配心脏的神经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叫植物性神经系统,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由此可见,血压升高和降低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C正确;D、图示调节过程有体温调节过程,该过程中既有神

34、经调节(寒冷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也存在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同样渗透压调节、血压调节过程也同时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即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A。【点睛】6. 科研人员研究污染物对一些湖泊中短吻鳄性发育的影响。甲湖被工业废物污染,乙湖相对洁净。检测两湖中37岁鳄鱼体内雌激素(E)和雄激素(A)的浓度,计算E/A的平均值,结果如图1。进一步测量包括甲乙在内的7个湖泊雄性短吻鳄性器官的长度,结果如图2(注:鳄鱼从3岁开始进入性发育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短吻鳄体内激素水平有影响B. 较高E/A值导致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发

35、育迟缓C. 3岁以下雄鳄性器官长度几乎无差异说明其对污染物抗性强D. 性器官的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甲湖被工业废物污染,乙湖相对洁净。检测两湖中37岁鳄鱼体内雌激素(E)和雄激素(A)的浓度,计算E/A的平均值,结果显示,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短吻鳄体内激素水平有影响。2.分析图2可知:测量包括甲乙在内的7个湖泊雄性短吻鳄性器官的长度,结果显示,E/A值越高,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越短小,即较高E/A值导致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发育迟缓。【详解】A、分析图1可知,甲乙湖泊中37岁鳄鱼E/A值有差异,说明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短吻鳄体内激素水平有影响,

36、A正确;B、分析图2可知,测量包括甲乙在内的7个湖泊雄性短吻鳄性器官的长度,结果显示,E/A值越高,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越短小,即较高E/A值导致37岁雄性幼体性器官发育迟缓,B正确;C、3岁以下雄鳄性器官长度几乎无差异,是因为鳄鱼从3岁才开始进入性发育期,3岁前性发育停滞,C错误;D、性器官的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7. 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在骨髓中起源并发育成熟B. 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 都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D. 都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

37、髓中成熟,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详解】A、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只是后来的发育场所不同,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集中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A错误;B、特异性免疫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及其产生的免疫物质参与反应,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C、在免疫细胞中能作为抗原呈递细胞的是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不能作为抗原呈递细胞,C错误;D、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才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细胞不能识别接触靶细胞,D错误。故选B。8. 1885年,巴斯德将患有

38、狂犬病的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B. 减毒处理后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C. 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D. 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答案】D【解析】【分析】1、灭活疫苗,即人们在获得病毒以后,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使病毒完全丧失活性,从而得到被杀死的病原微生物,进而制成灭活疫苗。它其实就是一种被杀死的病毒,将其输入人体,既不会使人染病,又可以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的入侵。 如百日咳疫苗、流脑疫苗等。2、减毒疫

39、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衍能力和免疫原性,以此制成减毒活疫苗。将减毒品活疫苗接种于人体后,使人体产生一次亚临床感染,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疾病类似的免疫反应,既不会发病,又可以获得抵御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它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长,往往只需要接种一次,即可产生稳固的免疫力,这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详解】A、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A正确;B、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能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C、减毒狂犬病疫苗属于异己成分,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D、动物实

40、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还要进行临床实验,才可临床使用,D错误。故选D。9. 关于植物顶端优势的最新观点认为:来自顶芽的生长素(IAA)通过抑制IPT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和促进CKX基因(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侧芽细胞分裂素(CK)的水平,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如图)。依据该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观点的核心是顶芽产生IAA运至侧芽直接抑制侧芽生长B. 根据该观点推测细胞分裂素具有解除顶端优势的作用C. 根据该观点推测侧枝上的顶芽也会抑制该枝条的侧芽生长D. 该观点认为植物顶端优势的强弱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41、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详解】A、该观点的核心是IAA运输到侧芽之后通过抑制和加强部分基因的的表达,而间接达到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A错误;B、该观点认为顶端优势的形成是因为侧芽的细胞分裂素含量大幅降低,因此可用细胞分裂素解除顶端优势,B正确;C、顶端优势是顶芽与侧芽的关系,与是否为侧枝无关,C正确;D、该观点认为顶端优势形成是因为顶芽产生的IAA运输侧芽后,抑制了CK的合成并

42、促进了CK的分解,即认为IAA可以抑制CK的合成并加强CK的分解,即认为顶端优势与激素间相互作用有关,D正确。故选A。【点睛】10. 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B. 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C. 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D. 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答案】B【

43、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详解】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故选B。11.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科研人员调查了内蒙古某沙漠地区飞机播种羊

44、柴(半灌木豆科植物)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总盖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总盖度增加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B. 群落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草本植物取代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会逐渐下降D. 人类飞机播种羊柴不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特点: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详解】A、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

45、面的比率,在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 推移,群落总盖度的增加表明植物地上部分所占的比例增加,意味着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A正确;B、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上更有优势,因此在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木本植物取代,B错误 ;C、图中显示演替过程中盖度增加,据此可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会逐渐上升 ,C错误;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据此可推测飞机播种羊柴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故选A。12. 下图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和营养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的生

46、物构成一个池塘生态系统B. 鲫鱼与草鱼是竞争关系,与鲇鱼只有捕食关系C. 水生植物固定的能量是输入该池塘的总能量D. 鹭和鸬鹚同化的能量不超过生产者同化量的4%【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2、不同物种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详解】A、图中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池塘生态系统,A错误;B、鲫鱼与草鱼都吃水生植物 ,是竞争关系,鲇鱼吃鲫鱼为捕食关系,二者都以水生植物为食为竞争关系,二者有捕食和竞

47、争关系,B错误;C、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固定的能量是输入该池塘的总能量,C错误;D、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三营养级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20%20%=4%,而鹭和鸬鹚同属于第三营养级的一部分,同化的能量不超过生产者同化量的4%,D正确。故选D。13. 有些植物在遭受疾病或干旱时会提前开花。研究人员发现,饥饿的熊蜂频繁在叶片上打洞但并不多做停留,也没有把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被熊蜂打洞的植物会提前1516天开花。人为模仿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后发现,植物虽然提前开花,但提前速度远比不上熊蜂打洞的效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B. 饥饿的熊蜂在叶片

48、上打洞是为了取食植物叶片C. 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D. 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的稳定。【详解】A、植物遭受疾病或干旱时提前开花是对逆境的适应,是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B、饥饿的熊蜂在叶片上打洞应该不是为了取食,因为其并未将切割下的叶片带回巢穴,B错误;C、推测熊蜂打洞可给植物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从而促进提早开花,C正确;D、熊蜂打洞让植物提前开花能调节生

49、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14. 2020年,中国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底首次发现了鲸落,附近有数十只铠甲虾、红虾、鼬鳚鱼等。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就是鲸死亡后落入深海逐渐形成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中包括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厌氧菌产生的H2S合成有机物的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鲸落形成之初鲸鱼尸体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B. 可通过观测鲸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研究深海群落演替C. 鲸落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只有捕食者和消费者没有生产者D. 鲸落中的各种细菌促进了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

50、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的微藻和能量,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鲸落形成之初鲸尸为深海动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A正确;B、随着时间推移,鲸落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可通过观测鲸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研究深海群落演替,B正确;C、鲸落中有化能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D、鲸落中的各种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可以促进了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故选C。15.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 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良种、化肥、灌溉和扩大种植面积等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极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为缓解人口增长而造成

51、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作物种植趋于单一化造成的系列不良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种优良品种的广泛种植淘汰了原有传统品种,提高物种多样性B. 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的潜在价值C. 单一种植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扰D. 建立种质资源库、复合型生态农业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答案】A【解析】【分析】农作物种植趋于单一化易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成分简单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同时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使许多野生动物丧失了栖息地,进而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的潜在价值;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52、,建立复合型生态农业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详解】A、各种优良品种的广泛种植淘汰了原有传统品种,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错误;B、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使许多野生物种丧失了生存环境,致使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最终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的潜在价值,B正确;C、单一种植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成分简单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扰,C正确;D、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建立复合型生态农业提高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D正确。故选A。【点睛】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6. 研究人员对小鼠的酒精成瘾机制进行了研究。(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

53、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_,其结构基础是_。(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时期处理成瘾前期第13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45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成瘾期第619天无限量供应水和15%酒精成瘾后期第2022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2326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据图可知,丙组小鼠的行为特点是_,说明已经成瘾。

54、(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_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利用光遗传技术进行检验,实验组相关处理是第一组_、第二组_(填选项前字母)。A以甲、乙组小鼠为实验材料 B另取接受过铃声训练的小鼠为实验材料C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D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

55、起钠离子内流蛋白质的基因E进行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F在第45天和2326天进行光激发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是_。(4)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上述研究的应用前景_。【答案】 (1). 条件反射 (2). 反射弧 (3). 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 (4). 突触 (5). BCEF (6). BDEF (7). 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具体描述无论在有无苦味物质时的酒精摄入情况亦可,结果要与前面分组对应) (8). 研究人脑是否有类似机制,预测哪些人容易酒精成瘾;开发能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

56、【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57、。【详解】(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这种反应是经过一段时间的 条件刺激形成的,因此,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图中显示丙组小鼠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说明丙组小鼠已经成瘾。(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

58、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说明丙组小鼠的相关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因而成瘾。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为了探究上述推测的正确与否,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相关神经元是否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实验相关处理是第一组BCEF、第二组BDEF。在上述推测的支配下,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这样的结果能证明上述

59、推测。(4)结合生活实际,因为酒精成瘾对于人来讲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药物治疗,上述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话,则需要积极开发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同时也能为研究酒精成瘾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点睛】熟知反射的概念及其机理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时解答 本题的前提,能认真读题并提取相关的有用信息合理分析和作答是 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17. 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产生的“应激激素”,包括皮质醇和皮质酮,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其分泌。(1)机体接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_作用于垂体,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细胞合成糖皮质

60、激素。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是由于存在_调节机制。(2)为研究应激时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研究人员强迫小鼠游泳后,测定结果如图1。曲线是在不同时间抽取小鼠的_,测定其激素含量而绘制的。结果表明_更适合作为小鼠剧烈应激模型的指标,理由是_。(3)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临床上治疗痛风、严重感染等疾病。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会出现高血压等副作用,其分子机制如图2所示。MR为醛固酮受体,皮质醇与醛固酮结合MR的亲和力相同。通常情况下,图2中的_过程防止较多皮质醇激活MR。当体内皮质醇含量过高时,会和MR结合形成二聚体,发挥与醛固酮相同的生理作用,造成钠潴留,出现高血压。请根据图2信息

61、解释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出现高血压的信号转导机制_。【答案】 (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 负反馈 (3). 血液 (4). 皮质醇或皮质酮 (5). 剧烈应激3min时(短时间内)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或40min内皮质酮含量持续升高且远高于皮质醇,全程发挥作用 (6). 皮质醇在内质网膜上酶的催化下生成无活性的皮质酮(灭活) (7). 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导致过多的皮质醇与MR结合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促进Na+泵和S蛋白的转录(表达),S蛋白作用于Na+泵-N蛋白复合体,使二者分开,游离的Na+泵转移到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促进Na+的重吸收作用,使细胞外液渗

62、透压升高,出现高血压【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的作用: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3、分析题图1,可知强迫小鼠游泳后,随游泳时间的增加,皮质醇和皮质酮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4、分析题图2,醛固酮与MR在细胞质基质结合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后促进Na+泵和S蛋白的转录(表达)。【详解】(1)机体接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调控肾上腺皮质细胞合成糖皮质激素。若糖皮质激素含量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

63、和垂体释放相关激素,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得健康人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不会持续过高。(2)由于激素随体液运输,故曲线是在不同时间抽取小鼠的血液,测定其激素含量而绘制的。结果表明皮质醇(或皮质酮)更适合作为小鼠剧烈应激模型的指标,理由是:剧烈应激3min时(短时间内)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或40min内皮质酮含量持续升高且远高于皮质醇),全程发挥作用。(3)由题图2中可知,皮质醇在内质网膜上酶的催化下生成无活性的皮质酮(灭活),可防止较多皮质醇激活MR。根据题文和题图2,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出现高血压的信号转导机制为:长期服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导致过多的皮质醇与MR结合形成二聚体,进

64、入细胞核后促进Na+泵和S蛋白的转录(表达),S蛋白作用于Na+泵-N蛋白复合体,使二者分开,游离的Na+泵转移到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促进Na+的重吸收作用,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出现高血压。【点睛】本题以糖皮质激素为背景,考查激素调节,明确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8. 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这种现象称为避阴反应(如图),而阴生植物通常无此反应。(1)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比例下降,原因是_。R/FR的变化引起植物的避阴反应,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其生理意义是

65、_。(2)研究发现,光敏色素使植物感知其他植物的遮阴。现有野生型和光敏色素B突变型(缺乏有功能的光敏色素B)拟南芥若干,利用这两种拟南芥验证光敏色素B使植物具有避阴反应,请用表格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3)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茎秆伸长。GA还可作用于D蛋白(抑制植物生长蛋白),参与植物的避阴反应。依据上述信息,完善在避阴反应中相关物质相互关系及作用模式图。方框中选填“IAA”、“GA”、“D蛋白”,在( )中选填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_、_、_、_、_、_、_ (先填方框、后

66、填括号,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填写)。乙烯通常具有缩短节间,降低株高等抑制生长的作用。但在避阴反应的植物中检测到乙烯含量增加。乙烯在避阴反应中促生长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于提高植物对赤霉素信号的敏感度,试推测其可能的机制_。(4)综合以上植物避阴反应的机理,说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共同完成的。【答案】 (1). 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红光 (2). 利于捕获更多的光,提高植物遮阴时光合作用强度,为生长发育提供物质能量 (3). 植物(拟南芥)正常光下(不遮阴)遮阴野生型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茎明显伸长(避阴反应)光敏色素B突变型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 (4

67、). IAA (5). GA (6). D蛋白 (7). + (8). - (9). + (10). - (11). 提高了GA与受体结合能力(促进GA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环节) (12).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解析】【分析】遮阴反应是指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的现象。该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体现,有利于捕获更多的光,提高植物遮阴时光合作用强度,为生长发育提供物质能量的生理意义。【详解】(1)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比例下降,原因是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红

68、光。R/FR的变化引起植物的避阴反应,从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其生理意义是利于捕获更多的光,提高植物遮阴时光合作用强度,为生长发育提供物质能量。(2)由题意知,该实验是验证光敏色素B使植物具有避阴反应,实验材料是野生型和光敏色素B突变型(缺乏有功能的光敏色素B)拟南芥若干。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的种类、正常光下是否遮阴。可通过在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茎伸长速度是否加快、株高和节间距是否增加、叶柄是否伸长等现象,来验证光敏色素B使植物具有避阴反应。据以上分析,实验设计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可以如下:植物(拟南芥)正常光下(不遮阴)遮阴野生型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茎明显伸长(避阴反应)光敏色素B突变型茎

69、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3)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茎秆伸长。GA还可作用于D蛋白(抑制植物生长蛋白),参与植物的避阴反应。依据上述信息,完善在避阴反应中相关物质相互关系及作用模式图。方框中选填“IAA”、“GA”、“D蛋白”,在( )中选填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根据(3)以及中的相关信息,按照先填方框、后填括号,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填写的要求,分别是:IAA、GA、D蛋白、+、-、+、-。乙烯通常具有缩短节间,降低株高等抑制生长的作用。而避阴反应中存在增长

70、节间距、增高株高的现象。但在避阴反应的植物中检测到乙烯含量增加。乙烯在避阴反应中促生长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于提高植物对赤霉素信号的敏感度,试推测其可能的机制:提高了GA与受体结合能力或促进GA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环节。(4)由(1)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有关;由(3)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乙烯和赤霉素的调节有关。根据以上植物避阴反应的机理,说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19.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4)题。20世纪70年代,哈维阿尔特发现了一种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新型慢性肝炎丙肝,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分离

71、出相应病原体。十几年后迈克尔霍顿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出了丙肝病毒(HCV)的RNA片段。查理斯莱斯比较了大量从丙肝患者体内分离出的HCV-RNA,找到了HCV的“共有序列”,将其注入到黑猩猩体内后引起了丙肝感染,建立了目前唯一能模拟HCV感染的动物模型,最终确认HCV就是引发丙肝的真正“元凶”。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的贡献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CV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可编码至少10种蛋白质,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编码E1、E2包膜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使HCV容易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而难以被清除。非结构蛋白NS3和NS4A可形成

72、蛋白酶复合物,对HCV复制过程中的多聚蛋白进行加工;NS5A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NS5B则是一种RNA聚合酶。编码这几种非结构蛋白的基因序列在HCV中相对稳定。HCV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R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组装成新的病毒后释放,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过去10年内,全球HCV感染人数高达2亿,其中约15%35%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自发清除病毒,但大多感染者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后的2030年,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其中1%5%肝硬化患者会发展为肝癌。由于HCV感染者在慢性肝炎期几乎无症状,

73、很容易造成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迄今为止,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没有用于预防的特异性疫苗。如何防止HCV传播及持续感染并最终消灭HCV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共同研究课题。(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_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_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_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发生免疫应答。(2)当HCV感染进入慢性期后,由于病毒蛋白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效果差,病毒难以被清除,尽早检测确诊成为防治丙肝的关键。下列

74、受检者血液中的哪些指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_AHCV抗体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CHCV RNA D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可能的原因是_。(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结合文中信息,提出两种你认为可行的措施_。【答案】 (1). 体液 (2). 辅助性T (3). 抗体 (4). 细胞毒性T (5). AC (6). 编码结构蛋白(E1)的基因变异率高 (7). 研

75、制有效疫苗;早期诊断,切断血液制品的传播途径;进一步研究清楚侵染的全部机理;抑制HCV-RNA在肝细胞内复制【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

76、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详解】(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识别HCV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为其提供第二信号和细胞因子,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此外,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77、并发生免疫应答。(2)A,能检测体内含有HCV抗体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检测出来不能说明是否感染该病毒,B错误;C、HCV RNA的存在意味着患者体内已经感染了该病毒,C正确;D、机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也会产生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因此检测出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不能说明患者感染该病毒,D错误。故选AC。(3)目前已经开发出系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使丙肝治愈率高达90%以上。DAAs都属于病毒蛋白抑制剂,作用的靶点包括非结构蛋白NS3、NS4A、NS5A、NS5B等。研究人员发现编码结构蛋白(E1)的基因变异率高,导致抗病毒药物有效性不能持久,因

78、此包膜蛋白E1不适合作为药物靶点。(4)WHO提出2030年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丙肝,具体的做法有加速研制有效疫苗(做到有效预防),并早期诊断,切断血液制品的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研究清楚侵染的全部机理;抑制HCV-RNA在肝细胞内复制等。【点睛】熟知病毒的特性以及 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并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开放性思维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20. 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

79、查,结果如图1。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试解释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_。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请尝试对此现象做出解释_。【

80、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 (4). 年龄结构 (5). 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6). 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 (7).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数量较少【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

81、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1)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8月田鼠进入繁殖期,此时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依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及早了解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2)草场上放牧时,牧畜啃食植物,导致植被低矮稀疏,由于布氏田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所以放牧区有利于布氏田鼠的生存。图2数据显示,距离道路越

82、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由题干信息“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可知,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数量较少,田鼠被捕食概率降低,种群密度增加。【点睛】本题考查估算种群的密度、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题图。21.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众多湖泊连续爆发“水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属于_。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_和_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2)6月

83、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可知,6月份_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从营养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理由是_。(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g。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的可行性并阐述理由_。

84、【答案】 (1). 生产者 (2). 生物群落 (3). 无机环境 (4). 低(1200尾/亩) (5). 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摄取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多,同时浮游藻类的减少造成浮游动物的食物减少,进一步抑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6). 生物量代表某时刻生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总量, 能反映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生物密度只是反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与营养级所固定能量相关性差) (7). 可行 只要投放的罗非鱼密度合理并定期捕捞,既可抑制环境污染又可创造经济效益(或不可行 ,投放罗非鱼的密度不合理有增加水华风险,罗非鱼体内积累MC超过规定值就不能被批准上市,造成经济损失)【解析】【分析】1.颤藻、蓝球藻

85、、念珠藻和发菜都属于蓝藻,它们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生物,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胞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在蓝藻和细菌的细胞中,没有成型的细胞核。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主要为蓝藻,蓝藻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

86、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可知,6月份1号池富有植物的生物量最低,说明低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可能是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摄取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多,同时浮游藻类的减少造成浮游动物的食物减少,进一步抑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因为生物量

87、代表某时刻生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总量, 能反映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而生物密度只是反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与营养级所固定能量相关性较差,因而根据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可靠。(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g,显然需要治理水华,避免导致更大的毒害,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可行,只要投放的罗非鱼密度合理并定期捕捞,既可抑制环境污染又可创造经济效益,(或不可行,投放罗非鱼的密度不合理有增加水华风险,罗非鱼体内积累MC超过规定值就不能被批准上市,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点睛】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开放性思维的考查是本题的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