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二)理科综合能力试题1. 下列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吸收N元素用于合成脂肪、核酸及蛋白质B. 1分子蔗糖水解成2分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C. 具有碱基对的核酸,有可能运输氨基酸D. 将核糖体上的蛋白质去掉,剩余部分仍能合成肽链【答案】C【解析】脂肪由C、H、O组成,核酸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可见,生物吸收N元素用于合成核酸及蛋白质,但不能用于合成脂肪,A错误;1分子蔗糖水解成1分子葡萄糖号1分子果糖才能被人体吸收,B错误;RNA是单链结构,链上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形成碱基对,使tRN
2、A分子经过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每个tRNA分子有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因此具有碱基对的核酸,有可能运输氨基酸,C正确;将核糖体上的蛋白质去掉,剩余部分仍能合成肽链,这是对核糖体功能的描述,D错误。 2.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经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依然保持生活状态B. 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可估测某作物新品种的细胞液浓度C. 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少误差D. 从静置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结果估测值偏大【答案】C【解析】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经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
3、胞中的线粒体依然保持生活状态,A正确;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让某作物新品种的成熟细胞分别浸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分别镜检,待测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的浓度范围之间,B正确;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以减少误差,C错误;草履虫是需氧生物,静置的上清液中含氧丰富,草履虫分布较多,因此从静置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结果估测值偏大,D正确。 【点睛】易错点辨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
4、谱图。3. 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父母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
5、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B错误;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x1/2=3/8,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患者由于缺乏-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患者肝脾肿大,因此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点睛】解题方法指导:解答本题
6、的关键是系谱图和电泳带谱的解读,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 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
7、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D.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答案】D【解析】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A正确;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假设该校共有200名学生,则男女生各100名,其中XbY2003.57人、XBXb200510人,所以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710)(1002100)5.67,B正确;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可见,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错误。5.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经复制后数目加倍B.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相等C. 在减数分裂的两次连续分裂
9、过程中都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D.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与中心体的功能有关【答案】D【解析】在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经复制后数目不变,但DNA分子数目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4和2,不相等,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离不开星射线的牵引,而星射线是由组成中心体的中心粒发出的,所以与中心体的功能有关,D正确。6. “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
10、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答案】B【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A正确;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
11、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D正确。7. 为探究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科学家拉斯特用变形虫进行了以下实验:请继续拉斯特的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信使的作用,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答案】(1)实验步骤与现象:取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甲组。取B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A组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乙组。将甲、乙两组变形虫分别放在等量的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
12、后,观察。从上述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细胞质出现放射性,乙组细胞质没有放射性。继续实验,向甲、乙两组变形虫细胞内分别加入RNA酶后,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均停止;若再加入从其他生物中提取的RNA,则蛋白质合成有一定程度地恢复。(2)实验结论: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信使的作用【解析】试题分析:本实验目的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信使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实验思路时应结合题图呈现的信息进行思考:RNA合成的原料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通过核移植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在进行核移植实验时,将带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核移到未带放射性标记的细胞质中;将未带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核移到
13、带放射性标记的细胞质中。将得到的重组细胞分别放在无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各自细胞质中是否出现放射性。若细胞核中RNA进入到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合成,则实验结果是的细胞质有放射性,的细胞质无放射性。为了进一步证明的细胞质有放射性,是细胞核中RNA进入到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合成所致,可通过向的细胞内注射RNA酶,再加入RNA的方法继续实验。实验步骤与现象:取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甲组。取B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A组未标记的去核变形虫的细胞质中,得到重组变形虫乙组。将甲、乙两组变形虫分别放在等量的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
14、否出现放射性。因细胞核中合成的RNA要进入到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合成,所以上述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细胞质出现放射性,乙组细胞质没有出现放射性。继续实验,向甲、乙两组变形虫细胞内分别加入RNA酶。因RNA酶会将细胞质中原有的RNA催化水解,因此向甲、乙两组变形虫细胞内分别加入RNA酶后,由于没有相应的RNA而导致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均停止;若再加入从其他生物中提取的RNA,则蛋白质合成有一定程度地恢复。实验结论: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着信使的作用。【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图中呈现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的信息,理清实验设计的大致思路,才能更好地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8. 酶的
15、来源可能是新合成的,也可能是原先存在的酶被激活的结果。为探究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来源,以氯霉素为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以淀粉酶的活性为酶含量变化的检测指标,对萌发的小麦种子做了分组培养实验,每隔12小时分别测定两组淀粉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请回答:(1)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_。(2)比较I、II组实验结果,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酶的来源可能是:_。(3)上述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 既有新合成的, 也有先前存在的 (3). 氯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合成,通过比较氯霉素处理的萌发种子和未处理的萌发种子中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即可探究种子中
16、淀粉酶的来源。(氯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合成,通过比较小麦种子内的淀粉酶的活性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为其来源提供依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和图示信息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ATP的形成途径、细胞呼吸过程等相关知识的熟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利用获取的相关生物学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题图中提取信息,把握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横纵坐标的内涵,对比分析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1) 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依题意并
17、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原理是:氯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合成,通过比较氯霉素处理的萌发种子和未处理的萌发种子中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即可探究种子中淀粉酶的来源(或氯霉素能抑制淀粉酶的合成,通过比较小麦种子内的淀粉酶的活性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其来源提供依据)。9. 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研究血浆维生素D3(一种固醇类激素,用VD3表示)与型糖尿病的关系,科研人员据血浆VD3含量的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组,跟踪统计4年后的型糖尿病发病率,得出如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VD3的调节方式特点是:_(写出两点即可)。(2)有些成年人体内的T细胞会破坏胰岛B
18、细胞而患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属于_。(3)一些型糖尿病患者,进食一段时间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原因是_。(4)据表分析,血浆VD3含量与型糖尿病发病率呈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研究表明,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胞吐释放胰岛素。据此,可推测血浆VD3能_,从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答案】 (1).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2). 自身免疫病 (3). 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血糖浓度较高,机体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持续较高水平 (4). 负相关 (5). 促进胰岛素B细胞吸收Ca2+【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
19、明确VD3是一种固醇类激素,把握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理清体液调节、血糖调节、免疫失调等相关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表中相应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1) 维生素D3是一种固醇类激素,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可见,VD3的调节方式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2) 有些成年人体内的T细胞会破坏胰岛B细胞而患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属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病。(3) 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摄取
20、、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导致血糖浓度较高,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量持续在较高水平。 (4)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血浆VD3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说明血浆VD3含量与型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当胰岛B细胞内Ca2+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胞吐释放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血浆VD3能促进胰岛素B细胞吸收Ca2+,从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10. 科学工作者用荧光标记法对某品系二倍体植物AA(2n=24)的花色基因(A-红花、a-白花)进行研究,A被标记为红色荧光点。(1)正常个体一个细胞的红色荧光点数量最多为_个,这表明该细胞完成了_过程。(2)在该品系中,偶然发现有一棵植株的绝大多数体细胞
21、中有三个红色荧光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植株育性正常。取该植株的体细胞进行观察,发现染色体数量为24条,但染色体的结构异常。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实验:让该植株与白色品系植株杂交得F1;任取两株F1植株杂交,得到F2(假设F2的数量足够多);统计F2中各花色的比例:若后代红花白花_,则能确定属于第二种情况。若后代红花白花3:1,则_(填“能”或“不能”)确定属于第一种情况。请画出F1可能的基因及染色体组成图像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原因:_。【答案】 (1). 4 (2). 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3). 7:1或151 (4). 不能 (5). 多出的A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
22、时,F1为图1和图2;多出的A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时,F1为图3和图4。其中图1与图2杂交以及图1、图2、图3自交结果均为3:1,所以不能确定属于第一种情况。【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控制红花的A基因被标记为红色荧光点,红花纯合子的体细胞或原始的生殖细胞在完成DNA复制后,细胞中含有4个A基因,此时红色荧光点数量最多。一棵绝大多数体细胞中有三个红色荧光点(即体细胞中含有三个A基因)的植株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所致,由图示可知:该变异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第二种情况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据此,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1)控制每一
23、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体细胞是成对存在的。已知A基因被标记为红色荧光点。正常开红花的二倍体纯合植物的基因型为AA,一个体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完成复制后,体细胞中含有4个A基因。可见,正常个体一个细胞的红色荧光点数量最多为4个,这表明该细胞完成了DNA复制(染色体复制)过程。 (2) 依题意可知:偶然发现有一棵植株的绝大多数体细胞中有三个红色荧光点,即绝大多数体细胞中含有三个A基因,该种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异常所致,多出来一个A基因的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第二种情况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即多出的A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则该植株能产生AA和A两种配
24、子,白色品系植株(aa)只产生基因型为a的一种配子,该植株与白色品系植株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a和Aa,F1的基因及染色体组成图像如下图中的图1(基因型为Aa)、图2(基因型为AAa)所示。任取两株F1植株杂交,有三种杂交组合,即AAaAa、AAaAAa和AaAa;因AAa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11,Aa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11,所以这三种杂交获得的F2中红花白花均为31。如果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多出的A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该植株能产生AA和A两种配子,与白色品系植株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a和Aa,F1的基因及染色体组成图像如上图中的图3(基因型为Aa)、图4(基因型为AA
25、a)所示。任取两株F1植株杂交,有三种杂交组合,即AAaAa、AAaAAa和AaAa;因AAa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111,Aa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11,所以AAaAa得到的F2中红花白花71,AAaAAa得到的F2中红花白花151,AaAa得到的F2中红花白花31。综上分析,若后代红花白花71或151,则能确定属于第二种情况。若后代红花白花31,则不能确定属于第一种情况,因为图1与图2杂交以及图1、图2、图3的自交结果均为31。11. 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生胡萝卜素的酵母菌R细胞中提取获得,流程如下:(1)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
26、、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不同的是制作固体培养基时加入了_。要获得大量的酵母菌R用于胡萝卜素的提取,应选择_培养基。(2)筛选酵母菌R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涂布前的操作是_。在固体培养基中理想的菌落是由单个活细胞组成,原因是_。(3)图中A过程表示_,该过程宜采用_方式加热。纸层析法可用于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过程中需用胡萝卜素标准品作为_。(4)经一系列培养环境的优化,酵母菌R产胡萝卜素的量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要获得产量更高的菌株,可采取的育种方法是_。【答案】 (1). 琼脂 (2). 液体 (3). 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4). 菌类DNA、细胞周期及理化性质都一样,便于
27、科学研究 (5). 萃取 (6). 水浴 (7). (实验)对照 (8). 诱导菌株突变再进行筛选【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胡萝卜素的提取原理、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对相关问题作答。(1) 制作固体培养基时,除了加入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外,还需加入凝固剂琼脂。液体培养基可用于工业生产,要获得大量的酵母菌R用于胡萝卜素的提取,应选择液体培养基。 (2)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微生物时,涂布前的操作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由于菌类DNA、细胞周期及理化性质都一样,便于科学研究,所以在固体培养基中理想的
28、菌落是由单个活细胞组成。(4)要获得产量更高的酵母菌R菌株,可采取诱变育种的方法,即诱导菌株突变再进行筛选。12. 干扰素是动物和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及抗肿瘤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能生产干扰素的植物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首先获取的动物干扰素基因称为_。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_。(2)过程中剪切质粒和目的基因时所需要的工具酶是_和_。酶切后,目的基因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_。(3)过程中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瘤农杆菌时。常用_处理根瘤农杆菌,其目的是_。(4)在培育愈伤组织的固体培养基中,除了无机盐、有机营
29、养物质、琼脂、植物激素外,还需添加卡那霉素。卡那霉素的作用是_。在分子水平上通常采用_技术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答案】 (1). 目的基因 (2). 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3). BamH (4). EcoR (5). 不相同 (6). Ca2+ (7). 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最终使干扰素基因插入马铃薯细胞的 DNA上 (8). 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的植物细胞 (9). DNA分子杂交【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图表中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及位
30、置等信息并结合问题情境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 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的动物干扰素基因称为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需要依据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序列。 (2) 题图显示:干扰素基因中存在Sma的识别位点,若使用Sma切割质粒和外源DNA,则会破坏干扰素基因,因此过程所示的构建重组质粒时不能使用Sma切割。BamH和EcoR的识别位点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质粒上也有BamH和EcoR的识别位点,因此,过程中剪切质粒和目的基因时所需要的工具酶是BamH和EcoR。因BamH和EcoR的识别位点不同,所以酶切后,目的基因形成的两个黏性末端序列不相同。(3) 过程中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瘤农杆菌时,常用Ca2+处理根瘤农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最终使干扰素基因插入马铃薯细胞的 DNA上。(4) 重组质粒中含有的抗卡那霉素基因属于标记基因,其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便于筛选。可见,在培育愈伤组织的固体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重组质粒的植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通常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