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宁一中东校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主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诸侯国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鲁 B.齐 C.燕 D.宋2.礼记祭统中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鼎铭”( )A.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B.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C.具有维系宗法制的功能 D.加速了礼乐制度的崩溃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所采取的措
2、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
3、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6.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取决于(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牛力等畜力的使用程度C.封建政府的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的发展程度7.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对农民加强控制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减轻农民的负担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8.宋元的棉纺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明朝时期,棉纺织生产更是遍及全国,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4、 )A.棉花引入中国 B.政府大力支持C.棉纺织技术改进 D.小农经济发展9.有学者认为,明朝至清前中期(13681840)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深化发展阶段;同时,美洲大陆的许多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发明的增多 B.农学知识的推广普及C.中外经济交流的深入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10.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尖锐 B.倭寇劫掠的影响C.海禁政策的实施 D.土地兼并的严重11.孟子提出:“民为贵,社
5、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本质上看,二者相同的出发点是( )A.实现社会和谐 B.强调民本思想C.巩固统治者地位 D.促进儒学发展1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社会演进趋势相同C.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D.两朝治理理念一致 13.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学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
6、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彻底否定先秦儒学的价值C.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14.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到李贽的“童心说”,再到王夫之提出的“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是( )A.突出人性 B.冲击理学 C.服务市民 D.维护专制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反映了他( )A 要求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 极力宣扬“人性”的解放C 主张学以致用的务实性 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
7、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 D.科举制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1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
8、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
9、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10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
10、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官僚政治祠堂地主经济儒家思想族谱族田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唐朝晚期,割据的藩镇对所管辖领地内的矿冶实行政府垄断。节度使私开铜矿铸币,造成唐晚期货币发行的混乱局面。官府垄断矿业也损害了矿区居民的利益,引起了不满,因此而导致的民变时有发生。北宋初年,政府对矿业开采及其冶炼权力进行改革,先后颁行了严禁民众开矿令、矿冶章程、招矿匠律令等法律条文,在矿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打
11、破了以往仅有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体系,设立冶铸司作为管理矿冶铸钱事务的专职机构,从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官府的直接监督下允许民间探矿、报矿,并给予报矿人矿产地的优先承买权。亦明令禁止特殊场地的勘探和开采,以维护统治秩序和当地居民的利益。矿冶生产经营模式以招募制和承买制为主。宋代矿治生产的兴旺和发达的同时,矿冶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这一改革促使矿业生产十分发达,宋代矿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高峰阶段。摘自李强我国矿业管理机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目的。(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北宋初年矿业改革的特点。(8
12、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5 DCDCB 6-10 ADCDC 11-15 CBAAC 16 C 材料题17.(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进;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得7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中国人口大量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得8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种植区出现;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货币地租。(答出其中任意5点即得10分)18.示例
13、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和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12分)19.(1)稳定市场和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宋朝的统治;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答出此3点即得7分)(2)建立和完善矿业法律体系;完善矿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兼顾政府和民众利益;对不同矿业区别对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