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节 秦朝的政治制度阶段概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袭。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开创性。与秦汉同时期的印度孔雀王朝,到公元四世纪才形成局部的统一,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和安息(今伊朗)两个大国。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秦汉文化开始影响世界,西方优秀文明也开始逐渐传入我国。历史脉络:包括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东汉灭亡的一段历史。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公
2、元前207年,强大的秦王朝为刘项所灭,只辉煌了短短的14年。刘邦和项羽又经过了激烈的争夺,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西汉的外戚王莽废汉自立,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结束。一、 秦的统一、疆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1.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经过长期的战争已形成局部统一。思想基础: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了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秦国条件:秦国国力强盛;秦王雄才大略;统一注重谋略。2.统一进程先后灭掉韩、赵
3、、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原因、条件)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根本原因);理论基础:战国韩非子等法家思想;政治根源: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巩固统治的需要;个人因素: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1、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
4、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秦朝正式建立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达到顶峰3. 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评价对秦朝的影响: 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初定疆域;巩固统一(最重要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人民处境恶劣 秦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三、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1.中央:三公九卿(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
5、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实际上秦始皇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还有“九卿”,他们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三公、九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之后,创立了皇帝制度,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加强皇帝的权威性、独占性,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皇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妄想他的皇位子孙后世传之无穷。皇帝独揽全国政治、经济、
6、军事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控制。国家大小事务,均由皇权独断。皇帝制度的三大特征: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 地方:郡县制(郡-县-乡-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行政机构。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郡守、郡尉 、郡丞县县令、县丞、县尉乡三老、啬夫、游徼里里典 通过一整套完备的官僚体系,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乡、里直达百姓。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
7、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属地域政治。从此,地域国家取代了血缘国家。统治力分封的诸侯拥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天子只能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郡县制下,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通过官吏直达百姓。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意义1、 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8、政治,集权政治取代分权政治。3、 官僚制度是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而产生的,是历史的进步。4、 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以来,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3.、朝议制度秦始皇统治前期,军政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称朝议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大问题的决策失误。但是秦始皇晚年,极端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也很难见到他,朝议制度遭到破坏。四、 严苛的刑律秦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以“轻罪重罚”为宗旨,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但造成了人民和统治阶层的对立,使秦以“暴秦”的形象出现在历史
9、上,最终导致短命而亡。五、 巩固边疆和民族关系公元前214年,为统一岭南地区,秦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之后置岭南郡,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管理的开始。六、 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秦朝规定全国大车轮距为六尺“等于今天的1.5米),称“车同轨”。废六国文字,把秦小篆作为全国的字体,称“书同文”。为了便利政令的传达,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驰道。七、选官制度:秦国:军功爵制 秦朝:皇帝直接任命二、两汉的政治制度汉初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又“有所损益”。一、 郡国并存汉初,汉高祖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汲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
10、诸侯王,希望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局面,巩固政权。这样就形成郡县、侯国并存的局面。汉朝的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独立性很大,受封王侯享用租税,无权治民,受所在郡监督。郡县和封国并存。又称斑马式行政制度。二、 中朝和外朝(内外朝制度)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皇帝和丞相之间存在权力之争。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建立起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左右亲信充任主要官职,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外朝”。九卿有事直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三、选官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袭了战国时的军功授爵制度。到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是各郡国从下向上举荐人才。征辟是中央和地方官府由上而下征聘人才。察举制和征辟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求,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易滋生任人唯亲的风气,门生和座主容易形成小集团。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门第名望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依据,魏晋时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