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70KB ,
资源ID:57589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758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故C项正确;AB项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的青铜铸造

2、技术水平,故D项排除。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 设三公九卿B. 修长城C. 推行郡县制D. 制定秦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的意思是说:天下之所以这样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诸候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候国,这是树立敌对势力吗?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因此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3.唐朝,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后,因太宗曾为尚

3、书令,臣下不敢担任这个职务,因而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味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唐朝“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尽管后来名称有所变化,但机制运行如常,由此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相关描述,

4、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三省的具体分工,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唐初并无党争之祸,故其并不是三省六部制实行的意图,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学生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要选出最佳答案,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三省长官都是宰相”。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A. 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B.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D. 军机大臣奉公守法【答案】B【解析】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帝权利得到空前加强,军机

5、大臣只要跪受笔录,负责传达即可,完全是皇帝的私人机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内阁的权力基本上转移到军机处处;C选项说法错误,军机大臣都是有能力的人士来担当;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5.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 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 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 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D. 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

6、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因此可知C项正确;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错误。6.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主要基于A. 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B. 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D. 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在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7、”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众无权,而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虽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但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仍是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最完美”;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7.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B. 美国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点C. 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D.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答案

8、】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又将中央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受到了来自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故选C。尽管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都是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但A项说法过于宽泛,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借鉴政体优点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D项“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学生需要依据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作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A项的说法尽管也是正确的,但与C相比缺少具体的指向性,故不是最佳答案。8.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

9、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D. 德国强租胶州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抢劫”“放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攻入北京城,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项符合题意,故选B。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

10、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辛丑条约C. 天津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驻扎军队。”故此题应选B项;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中均没有反映出材料所述的核心内容,排除A、C、D。1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11、;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信息“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综上可知,C项的表述最全面,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相关,排除;B项本身属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

12、会性质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意义11.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9 世纪70 年代,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这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B、C两项与题干材料相比,不够全面。D项材料未体现。考点:巴

13、黎公社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需要掌握。12.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

14、料认为,虽然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等都是俄国的自身的矛盾造成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A项明显错误,材料并非只是说明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十月革命是在一战的刺激之下发生的。考点:十月革命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13. “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

15、下壮观图景外,还标志着( )A. 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彻底结束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C.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祖国统一的完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是三大改造;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排除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14. 以下是在2011年春,广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标语:“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

16、的有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时期中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我国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说明的表述有误,排除含的选项,因此正确答案为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5.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

17、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A. 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D.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195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1953年,皱纹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正确;C是20世纪70年代,是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

18、,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国际形势;政策是否符合实际等。16.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并于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美国对日政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B. “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C. 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D. 扶植日本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可知,美国对日本政策变

19、化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称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美国通过扶植日本来对抗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7.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

20、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模式的完善和“男耕女织”式经营方式,故CD项排除。【点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关键信息。18.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线性布局与商业交通的关系,宋代大小都市基本呈线性街道布局,不再是唐代城市那样区隔为坊里的棋盘式布局。由此可见宋代经济的发展得益于A. 都市经济的发达B. 城乡经济繁荣C. 资源流动的通畅D. 坊市制度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大小都市基本呈线性街道布局,这使得交通变得顺畅,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并进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都市经济的发达是不

21、能代替整体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乡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坊市制度的瓦解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19.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

22、C两项错误;诗歌体现的是城市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排除。20.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

23、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2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

24、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

25、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22.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为21万公里,其中欧洲占10.5万公里,美洲占9.3万公里,到1913年美洲铁路里程超过欧洲,但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比重有所下降。这一变化表明A. 世界各地铁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B. 世界各地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C. 世界各地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D. 欧美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答案

26、】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交通运输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亚非地区,因此从整体上看尽管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都有继续发展,但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比重有所下降,故选B。材料并未说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比重急剧下降,故明显缩小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不能直观折射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欧洲和美洲的铁路里程占世界比重有所下降并不能说明欧美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恰恰相反,欧美正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排除D。23.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解体不是受生产力水平制约,而是受西

27、方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影响,与此相应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的最初动力源并不在工业与农业分离,而是中外贸易需求直接刺激部分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19世纪末,豆类、烟叶等出口需求又导致这些经营农户的激增。这反映了近代中国A. 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必然趋势B. 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趋势C. 对外贸易的发展加速半殖民地化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降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受西方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影响”“是中外贸易需求直接刺激部分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可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是在西方商品的冲击下发生变化的,并逐渐导致部分农产品发生商品化趋势,这反映了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趋势,故选B。中国近代经济

28、结构的转轨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转变的,排除A;材料体现了对外贸易和农业商品化的关系,但未涉及其和殖民地化的关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24.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A.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 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 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29、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无力购买轿车,社会需求量很小,即使 大量生产,私人也无力购买。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工业的状况25.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在内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且明确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据此可知A. 国家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B. 政府主张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D.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

30、析】【详解】由材料“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知,国家负责调节市场,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故选A。十三大报告强调计划与市场的统一,并未主张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不能由材料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只是有限度地认可市场经济,不能得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的结论,D项排除。26.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

31、.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

32、经济到市场经济。【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27.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

33、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 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

34、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28.有人认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以下对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A. 30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B. 5

35、0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70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D. 90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指出的是美国在每个历史阶段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滞胀”,尼克松、福特、卡特总统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仅能一时见效,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发展缓慢,凯恩斯主义失灵,故表述错误为C选项。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A表述正确。50年代一直采用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表述准确。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走自由放任和

36、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使得美国经济再度走向繁荣,D表述准确。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9.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

37、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30. 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 维持美元价格B. 赚取更多英镑C. 支持浮动汇率D. 制造金融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二战后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协议,构建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美元与黄金

38、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其目的就是要稳定美元地位和价格,故A正确。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

39、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40、有哪些发展。【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解析】(1)第一小问应注意区分社会救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容易理解,就是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从根本目的来看,政府的社会救济着眼点还是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增强政治认同。第二小问可从社会救济的参与者、救助对象、救济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概括即可。(2)从材料可知,近代

41、英国的救济制度只针对确实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而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它包含了失业救济、婚姻家庭救济、教育救济等等多种层面;且由于社会财富再分配,低收入者得到的救济力度更大。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第(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

42、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32.上海是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发祥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7月26日试灯的亮灯盛况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充足的电力“不仅供应城市照明,而且为新兴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提供动力,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成为鼓舞中外资本在上海向近代工业投资的重要推动力”。材料二 租界内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电灯,上海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

43、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咏诗加以称颂;而地方官吏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一度下令禁止租界里的华人使用电灯,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用洋松木制成电杆,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1936年,上海的城市人口已逾300万,跃居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国际性大都市。此时,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到全国总容量的45.5%。每至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恰似诗中所描绘的“水晶帘映宝灯明,海上

44、移来不夜城。”“不夜城”随之成为了上海的又一代名词。以上材料摘编自上海档案(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特点并分析其传入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影响。【答案】(1)特点:传入时间较早;租界内率先使用;国人先抵制后接受;发展迅速;上层人物的倡导。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或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或近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或社会观念的进步;外资企业的刺激。(2)影响:电力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充足的电力供应城市照明,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为近代民族工业提供动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鼓舞中外资本在

45、上海向近代工业的投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可知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特点是传入时间较早,租界内率先使用;根据材料“地方官吏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一度下令禁止租界里的华人使用电灯后每至入夜,上海滩灯火通明”可知国人先抵制后接受;根据材料“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可知上层人物的倡导;根据材料“上海的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到全国总容量的45.5%。”可知

46、发展迅速。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原因需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化的发展、学习是西方的需要、外资企业的引导等角度进行分析。(2)电力技术传入我国的影响需要从城市近代化、民族工业的动力、思想观念转变、丰富人们的生活等角度分析。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

47、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伟大而成功的战争”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答案】(1)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等。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解析】【详解】(1)由材料“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

48、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可知,其目的包含两方面,一是克服经济危机,二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罗斯福:结合所学罗列出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即可,包括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等。邓小平:结合所学罗列出改革开放的相关进程即可。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政治根源于经济,并由经济决定。必须在经济基础上认识政治,政治是离不开经济而孤立存在的。一定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起到推动或阻

49、碍的作用。政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就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由经济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论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而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与封建专制势力的矛盾尖锐,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50、,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示例二:观点:政治由经济决定。论证: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政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此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其发展,引发了独立战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产生矛盾,从而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解析】【详解】首先,将材料分层归纳观点。通过阅读材料可发现材料分为两层,且刚好第一句话都是段落的中心句,故由此可分别归纳出观点为政治由经济决定,但它会反作用于经济。其次,结合所学以史实论证观点。如谈论政治由经济决定这一观点时,可例举德国或者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谈论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观点时,可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例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