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219.50KB ,
资源ID:57369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736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A.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B. 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C.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D. 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J”型曲线图【答案】D【解析】【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

2、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不同变量条件下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详解】A、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题干中有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

3、一次,A正确;B、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题中给出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故可以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B正确;C、第三步:建构模型。就是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该题可以表示为Nn=2n,C正确;D、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需要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D错误。故选D。2. 图中曲线1、2分别表示不同环境下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欲持续获得该种动物最大捕获量,应将其种群数量数保持在

4、K2水平B.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B段种内斗争逐渐加剧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D. B点和C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曲线1是J型曲线,曲线2是S型曲线。K2处是S型曲线的稳定后的环境容纳量(K值),K3处是S型曲线的大约K/2处,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欲持续获得该种动物最大捕获量,应将其种群数量数保持在K/2处,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2对应的是稳定后的环境容纳量处,A错误;B、A点时种群数量在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C、曲线1是J型曲线,无生存斗争,曲线2是S

5、型曲线,有生存斗争,因此,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C正确;D、B点和C点时,曲线的斜率为0,表示该动物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D正确。故选A。3.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 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某湖

6、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不是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错误;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属于种群密度,B正确;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包括多个物种,其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C错误;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属于不同种群,不能称为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B。4. 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

7、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B。5. 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乙的成虫可攻击甲,且能将卵产入甲体内,乙的卵在甲体内发育成幼虫后,该类甲个体

8、会疯狂地摇摆,从而易被丙发现而被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 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这对甲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C. 甲个体疯狂摇摆传递的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甲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和丙体内【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害虫甲有天敌乙和丙,同时丙是乙的天敌,因此丙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乙的成虫攻击甲并将卵产入甲体内,卵发育为幼虫后导致甲疯狂摇摆而被丙发现并捕食,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B、丙捕食疯狂摇摆的甲,使体内有乙幼虫的

9、甲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甲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甲的生存,B正确;C、体内有乙幼虫的甲摇摆身体为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这表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甲、乙、丙都是消费者,碳都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它们体内,D错误。故选D。6.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 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 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答案】A【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为在从来没有植被或者曾经

10、有过,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不存在,但是土壤条件保留,还保留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详解】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A。7.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种豆南山下诗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的种间关系是(

11、)A. 竞争B. 捕食C. 寄生D. 互利共生【答案】A【解析】【分析】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详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故选A。8.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海洋中藻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密

12、切相关C. 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D.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阳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详解】A、光照强弱决定着海洋中藻类群落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密切相关,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C、竹林中的箭竹属于种群,不是群落,故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D、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

13、,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故选C。9. 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出现灌木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灌木丛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降低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 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D.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水平结构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14、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详解】A、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等形成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A错误;B、群落的演替是“优势替代”,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逐渐增加,若适应环境,则其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呈S型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错误;D

15、、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10. 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鲸落中发现了大量以鲸尸为食的动物还发现存在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的硫化细菌。近年来全球的鲸落数目正在不断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B. 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 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D. 流经鲸落的总能量是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

16、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A、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A正确;B、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C、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C正确;D、流经鲸落的总能量大于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D。11.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京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

17、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B. 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

18、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A正确;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正确;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能量不循环,D错误。故选D。12.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假设鹰的食物来源中,蛇和野兔分别占1/5、4/5,那么如果青草增加M千克,鹰的体重至少增加多少千克( )A. M/280B. M/400C. 7M/10

19、00D. 11M/375【答案】A【解析】【分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动时损失的能量就越多。【详解】图中的食物链由2条:青草昆虫蛇鹰;青草野兔鹰,鹰的食物来源中,假设蛇和野兔分别占1/5 、4/5,那么如果青草增加M千克,鹰的体重至少增加X千克,“至少”我们按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按10%来算,那么鹰增重X千克需要青草的能量为:x/5 10%10%10%+4x/ 5 10%10%=M,280X=MX=M/280 。故选A。13. 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为降低甜菜夜

20、蛾幼虫对玉米产生的危害,人们喷施有机磷农药消灭甜菜夜蛾幼虫,但几年后药效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玉米释放的吲哚、萜类等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它们可以调节种间关系B. 农业生产中,可利用化学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幼虫,减少农药的使用C. 有机磷农药诱导相关基因突变,使甜菜夜蛾个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D. 为延缓农药药效下降,可以在不同年份交替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21、定。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人类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来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类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是有害动物的种群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详解】A、吲哚、萜类等物质能传递化学信

22、息,据题判断,这些物质能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B、利用化学信息素也能防治害虫,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C、有机磷农药对甜菜夜蛾具有选择作用,另外基因频率是种群范畴的概念,不属于个体范畴,C错误;D、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延缓农药药效下降,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种类和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信息传递的理解能力。14.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生态园。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 要调查鱼塘

23、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 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通过大量引进各种新的优良作物来增加农业生态园的丰富度【答案】C【解析】【分析】1、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3、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B、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引进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态入侵,D错误。故选C。1

24、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C. 屎壳郎以羊的粪便为食,说明羊同化的能量有部分流入屎壳郎D. 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5、,A正确;B、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B错误;D、屎壳郎以羊的粪便为食,羊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是羊同化的能量,应该属于羊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由人工输入能量或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外界输入能量,D错误。故选A。二、选择题16.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A. B. C. D. 【答案】AC【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A、C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详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而老年个体很多,这

26、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C正确;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 AC。17. 某山地并入自然保护区后,膨喉羚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釆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査本地区膨喉羚的种群密度B. 膨喉羚种群增长过程中最大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C. b点时膨喉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27、增长型,c点时为衰退型D. 为防止膨喉羚种群数量过多破坏植被,应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左右【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所示为膨喉羚种群增长速率变化规律曲线图,该种群应该是呈S型增长。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是K/2。【详解】A、膨喉羚体积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本地区膨喉羚的种群密度,A正确;B、膨喉羚种群增长过程中最大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B正确;C、b点和c点时膨喉羚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C错误;D、为防止膨喉羚种群数量过多破坏植被,应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左右,种群数量控制在K/2,D正确。故选

28、C。18.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在统计丰富度时,采用了取样器取样法和目测估计法C.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答案】ABD【解析】【分析】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

29、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详解】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A错误;B、在统计丰富度时,通常采用计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C、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D、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错误。故选ABD。19.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某森林公园中的全部动、植物组成一个群落C. 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D. 人

30、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BC【解析】【分析】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群落。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

31、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详解】A、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B、某森林公园中的全部动、植物,不包括该公园内的全部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群落,B错误;C、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的,C错误;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故选ABC。20.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生态系统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相比,负反馈更常见B.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物量越大,净生产量越大C. 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D. 生物地理群落的基本含义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同【答案】AD

32、【解析】【分析】负反馈是反馈信息与原输入的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详解】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以负反馈为基础,A正确;B、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物量越大,生物呼吸量也越大,则净生产量不一定增大,B错误;C、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错误;D、生物地理群落是指在自然界,任何自然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段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大气(及后二者中的水分)5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整体,这一含义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同,D正确。故选AD。三、非选择题21. 202

33、0年年初爆发的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数月,席卷了从西非、东非、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这轮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导致全球性的粮食危机。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2)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_。(3)群居型成熟的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4)沙漠蝗虫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_,为了控制

34、蝗灾,可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这是从根本上降低其种群的_。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和前者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_。生物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 (1). 样方法 (2).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3). 年龄组成 (4).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5). 多样性 (6). 环境容纳量 (7). 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8). 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解析】【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能力弱,

35、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2.虫害防治方法可分为化学防治(采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物理防治(利用光或射线、建造障壁)、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为主)等。3.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详解】(1)调查沙漠蝗虫幼体跳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因为跳蝻活动力弱。(2)从种

36、群特征的角度分析,沙漠蝗虫迁徙到新环境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蝗虫种群的年龄组成,因为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的重要指标。(3)群居型成熟的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出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实例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4)沙漠蝗虫入侵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为了控制蝗灾,可以创造不利于蝗虫生活的生态条件,从而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通过修筑堤坝、疏浚河道、挖排水沟等方法,降低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采用化学农药

37、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蝗灾,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能降低生产成本等。生物防治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点睛】熟知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点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也是本题的考查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22. 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hmx-2%密度/株. hm-2 .%密度/株-hm2%A12671 00.0000

38、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 95807. 9288087.13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法,理由是_。(3)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群落演替类型为_演替,与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相比,该群落的建立改变了演替的_。(4)小组成员发现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垂直结构,引起植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_,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栖息空间和_。【答案】 (1). C (2).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3

39、). 保证调查结论可靠,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4). 标志重捕法 (5).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6). 次生 (7). 速度和方向 (8). 光照强度 (9). 食物【解析】【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生殖前期的个体比例最小的(A图)是衰退型,生殖前期的个体比例最大的(C图)是增长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B图)是稳定型。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易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详解】(1)表中显示,A

40、中乔木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B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型,表C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为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3)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可以使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不断丰富,这种演替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等,属于次生演替;人类

41、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引起植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引起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点睛】熟知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群落的结构、丰富度、特征以及群落演替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也是本题的考查点。23. 某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査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调査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物种观

42、察数量觅食生境 出现率/%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生境1生境2生境3小坚果颈尖草屑螺类贝壳砂砾甲壳类其他绿翅鸭21206703352816701213055绿头鸭151398117&308071561171鹤鹬1678640360050025025000青脚鹬151729284300333333033301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薦草带,宽度为400米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该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_保护。(2)该自然保护区是休闲、旅游和观鸟的好去处,人类适度干扰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

43、主要原因是_。近年来,滩涂的过度围垦将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内带和部分外带都围在了堤坝内。由于没有潮水的影响,海三棱藨草迅速被陆生植物所取代,这一现象称为_。(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用作护岸固堤,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花米草在东滩疯长。对当地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是_。(4)请描述绿头鸭的生态位_。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_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1). 就地保护 (2).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 群落的演替 (4). 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种类减少) (5). 绿头鸭主要生存在低潮盐沼一光滩带,

44、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与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6).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分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详解】(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在当地对该生物进行保护,因此属于就地保护。(2)该生态系统在人类适度的干扰下还能保持原状,抵抗干扰,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结合题意可知,近年来由于过度围垦,使得海三棱藨草迅速被陆生植物所取代,为优势种的替代现象,这一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3)互花米草疯长,与当地的原生植物之间竞争阳光和空间等资源,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会使得当地生物的物种种类减少,即生物多样

45、性降低。(4)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由图表可得,绿头鸭主要生存在低潮盐沼一光滩带,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与绿翅鸭、鹤鹬、青脚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外来物种入侵会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与其竞争能力强,天敌少等因素有关。24. 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

46、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实验前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区海蓬子互花米草472014只/m223只/m2对照区海蓬子海蓬子472013只/m2111只/m2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该演替类型为_。(3)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

47、是_。(4)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5)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作用。【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3). 样方法 (4). 次生演替 (5). 含碳有机物 (6). CO2 (7). 光合作用 (8). 7/9 (9).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分析】1、据

48、图分析,图中存在两条食物链,即互花米草鸟、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虫鸟。2、根据表格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区的植物类型增加了互花米草,结果是实验后实验区的昆虫种类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昆虫密度大大降低了。【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故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由于起始条件不为零,因此该湿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3)图中a、b、c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而碳元素在

49、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此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4)如果按照原来食物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草2/320%+1/320%20%=35/3克;调整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1/220%+1/220%20%=15克,则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

50、定的作用。【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了解碳循环的概念并确定碳的流动形式,能够根据图形判断加入互花米草后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并能够根据表格分析加入互花米草后导致的实验结果。25. 某湖泊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科研人员利用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工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少量污水排放到湖泊,一段时间后污水被净化,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_。排放少量生活污水后水体并未出现富营养化,而大量排放则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后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_(填“增加”“不变”或“减

51、少”),这时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它们通过与浮游藻类竞争_,可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是指_。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以及上层浮游藻类在湖泊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_现象。(3)科研人员用菹草、苦草两种沉水植物在该湖泊不同处理区域进行实验,并检测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答案】 (1). 生产者和分解者 (2). 有限 (3). 减少 (4). 阳光和无机盐等 (5).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或C、H、O、N、P、S等) (6). (垂直)分层 (7).

52、种植菹草和苦草均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 (8). 菹草能更有效降低总氮,苦草能更有效降低【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沉水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与无草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两种沉水植物处理后总氮(TN)、总磷(TP)含量都下降了。【详解】(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对污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排放少量生活污水后水体并未出现富营

53、养化,而大量排放则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减少;人工引入植物浮床及菹草、苦草等沉水植物,这些植物都属于生产者,会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进而抑制藻类的疯长。(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P、S等)的循环;根据题意分析,沉水植物在下层,浮游藻类在上层,这种分层分布说明了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无草处理相比,种植菹草和苦草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含量均下降,但菹草能更有效降低总氮,苦草能更有效降低总磷。【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能够根据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