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预测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冷战的终结为美国支配全球市场提供了条件,“全球化”的概念便是理论根据。但美国要遏制那些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必须依靠地区性“2号大国”作为补充,这种“2号大国”在亚洲就是日本。这反映出冷战后的世界A. 大国强权、霸权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并存B. 美国等发达资本国家开始主导“全球化”C.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D. 日本建立政治大国的国际条件已经成熟【答案】A【解析】材料中强调冷战之后美国虽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想要推行霸权
2、主义依旧需要“2号大国”的补充,这就说明伴随着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2号大国”的具体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2.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评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太平天国运动A. 提倡绝对平均主义B. 鼓励发展资本主义C. 动摇列强在华统治D. 建立政权与清对峙【答案】A【解析】“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等现象是由于太平天国采取的绝对“平均”主义而导致的,所以竞争才被消灭,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
3、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所以并未动摇列强在华统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不涉及建立政权与清对峙这个政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3.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
4、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A. 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 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D. 目的在于维护共和【答案】C【解析】材料对西方的内阁制的运作和临时约法关于内阁制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强调中国的内阁没有向西方形成内阁和议会的相互制约,临时约法只是强调议会的权力,说明其存在很大的局限,C符合题意;AB说法均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临时约法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其目的所在,D不正确。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
5、征是。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C. 群雄并起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答案】B【解析】材料“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故B正确;当今世界大国力量并非保持均衡,故A错误;群雄并起,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5.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爷爷曹腾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2013年11月复旦大学进行的DNA检测否定了这一说法,证实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而我国古代也有过继养子“异姓不养”的风俗。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
6、内外服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我国古代继养子“异姓不养”的风俗和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与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联系密切,是宗法制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其余三项表述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C项。点睛: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等级、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族亲情,“尊宗敬祖”和“认祖归宗”等方面。6.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这个奇异的世纪(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下了它的死敌一命。”这一评价的依据是A
7、.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 二战期间,苏联东线的抵抗有力地支援了盟军C.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灵感D. 20世纪是一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理解“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是指当时作为社会主义标签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给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灵感。二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瑞典,建立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这些都是朝向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方向调整的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
8、变化社会福利7.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羼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说明英国A. 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B. 国王权力未受到制约C.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D.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当时英国国王尚有实权,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还不够完善,D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掌握立法权,没有行政权,A不正确;B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材料表明的是君主立宪制的不成熟,还需完善,不能由此说其存在不彻底的局限性,C不正确。8.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
9、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A. 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B. 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C. 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D. 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项正确;AB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C与题干无关
10、。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9.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A. 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B.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C.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 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表彰”和“纪念”是以恢复社会秩序,稳固统治为目的,而不是重塑价值观,故A项错误。地方对清廷的表彰纪念等活动和政策仍遵守执行,只是在其中加以利用,不能说明地方势力与清
11、政府分庭抗礼,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地方精英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想要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都体现了地方势力与中央的逐渐分离,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地方精英和社区争取战后新地位,没有提及社会上各阶层都争夺政治权利的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对于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史考的不多,高考试题集中考查晚期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近代,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如晚清的东南互保。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
12、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中国的丞相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的理解。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任何制度都必须符合现实,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而都符合这一特点。所以答案选A。考点:政治文明的历程各项制度的演变11.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A. “百万工
13、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B.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C.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答案】A【解析】据材料“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现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也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的武装斗争,故A项正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红军长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也反映了红军长征,故C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故D
14、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毛泽东诗词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 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B. 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C. 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 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在资政
15、新篇说到的是“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洋人的态度是开放并允许通商的,故A项错误;“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洋人的活动是有所警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法律制度的学习,故C项错误。D中自由活动显然不符合材料“不得擅入旱地”主旨,故D项错误。13.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C. 加
16、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答案】C【解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的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联系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分析解答。14.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
17、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逐渐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B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行省制度下地方所拥有一定的大权,而不是强调行省制度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
18、间的分权和制衡的关系,排除C;中书省才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D。15. 辩论是雅典公民大会重要的程序。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力的重要方式B. 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决策C. 公民大会的辩论客观上促进文化发展D. 辩论氛围利于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决策一切国家大事,故B错误。16.1955年,有日本访华人员欲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他在回忆录中谈到:他与周恩来见面时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是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的连续革命时,周恩来马上与之握手并说他对历史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该回忆录记载真实,那么A.
19、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B. 该历史解释带有主观性,故是错误的C. 两岸关系己结束敌对D. 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是指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回忆录有“知人论世”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故B错误;C项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应该是1979年后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排除;根据材料肯定孙中山、蒋介石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功绩,有利于缓和国共矛盾,故周恩来的态度有促成国共合作的用意,所以选D。17. 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
20、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A. 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B. 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 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 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中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各地诸侯的共同长官,也是各诸侯的大宗长,而郡县制下皇帝仅是地方官员的上层领导而无宗法血缘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融为一体;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单纯的地方管理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8.古罗马法学家说:“法律并非人的思想的产物,也不是各民族的任何立法
21、,而是一些永恒的东西,以其在指令和禁令中的智慧统治整个宇宙。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这里的“法律”指的是A. 习惯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D【解析】材料“是一些永恒的东西”,“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由此可知他强调的是人类的任何立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中的平等正义等基本原则和精神,故排除ABC,选D。19.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A. 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 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 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答案】D
22、【解析】试题分析:“有叛人而无叛吏”说明郡县制下官员很少有造反的;“有叛国而无叛郡”诸侯国有造反的但是郡县没有造反的;“有叛将而无叛州”说明武将有造反的,但是州郡没有造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AC都是中央机构,排除;B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作用【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1)积极: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
23、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20.2005年12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A. 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B. 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C. 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D. 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九二会谈”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24、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21.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件事情从本质上反映了A. 秦二世时相权较大,威胁皇权B. 赵高愚弄皇帝C. 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D. 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大意是:秦朝宰相赵高想要造反,害怕群臣不听从他的命令,打算做个试验检测。赵高进献一头鹿给秦二世,对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成马。”问左右的侍臣,侍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讨好赵高。“
25、指鹿为马”的故事事实上反映了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易发生叛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丞相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皆不敢反对,说明丞相位高权重威胁到皇权。故A正确。BCD只是材料中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22.1936年前后,蒋介石通过多种渠道以联系当时的中共以实现“团结御辱”,而中共此时内部也在讨论是否与国民党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共在“反蒋”政策上出现质变B. 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C. 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积极推动D. 日本基本上完成对华的全面军事准备【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936年前后国共两党都在讨论和谋求双方合作共同团结抗日的事情,主要原因
26、是因为抗日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故选B;题干不只是说到了中共,还有国名党,故AC均以偏概全,不能完整的表达题意,排除AC;日本在1936年还没有全面侵华,故D不符合史实,故D排除。23.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据此可知,分封制A. 强化了等级秩序B. 巩固了西周统治C. 扩大了地方权力D. 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巩固了西周的统
27、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扩大地方权力,故C项错误;D项与“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不符,故排除。24.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上述材料说明A. 中央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督察B. 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C. 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D. 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皇帝任命宰相去监督监察机构,从而更
28、好的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监察机构的监督,A,D两项在材料中为体现,故排除;宋朝实行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的制度,且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25.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A. 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B.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C. 城邦阶级斗争尖锐D. 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可见是说
29、明雅典民主的自相矛盾之处,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B正确。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是在梭伦时期而非苏格拉底时代,A错误;题干主要是关于雅典民主的弊端,阶级斗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错误。雅典政治是民主制而非专制,D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
30、在英国已了无可能。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材料三法国之所以要
31、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
32、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及成因。【答案】(1)变化: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制约。限制: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2)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松散的邦联难以应对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特点:曲折反复。成因:封建力量非常顽固,而民主力量也非常强大;两者的矛盾冲突总是以暴力斗争的形式来解决。【解析】【详解】(1)由材料“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如今已完全受制于
33、议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一步限制国王的行政权。(2)第一小问,由材料“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第二小问,所谓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联邦是国际交往中的主体,有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权力。各成员国按联邦宪法规定,设自
34、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自己辖区内行使职权。简言之,联邦制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第一小问,由材料“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法国代议制建立的特点是曲折反复。第二小问,由材料“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法国代议制建立曲折反复的成因。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
35、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
36、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两次对日战争取得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1)当时双方实
37、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3)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君主专制制度),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
38、击日本侵略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并结合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具体说明理由。 (2)本题据材料二“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忽视中国凝聚团结、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等方面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等方面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本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等方面指出中国两次对日战争取得不同结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