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 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理学的产生 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
2、运而生。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 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影响(
3、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2)王阳明借鉴佛教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3心学的流行(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
4、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3)王阳明的主张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心学很快流行起来。【易错提醒】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
5、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3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4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轻巧识记】1宋明理学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的共同点史料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
6、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说明天理随着自然界的产生而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说明朱熹的思想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朱熹有何共同点?提示 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2程朱的思想主张及进步作用史料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说明朱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同样属于天理的范畴。属于典型的“格物致知”思想。(1)据史料分析在伦理观上,朱熹提出了
7、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有何积极性?(2)据史料分析在认识论上,二程、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 (1)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性: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2)主张:“格物致知”。进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形成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比较二程和朱熹的主张二程朱熹宇宙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伦理观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
8、欲”认识论“格物致知”继承了“格物致知”的思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的不同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指“程朱”主张穷究事物原理。指王阳明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9、,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2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史料“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格,至也。物,犹事也”指要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良知”是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提示 (
10、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2)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
11、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理学家们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补孔孟所未备,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研究成果。3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1)宋明理学达到了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2)它提出的范畴、命题以及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3)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4)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4理学强调个人修养,比
12、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今社会有一定道德启示作用。【对点演练】1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BCD解析:选A。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A。二、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性(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
13、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局限性(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心学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风气。【对点演练】2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理
14、”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C“存天理,灭人欲”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解析:选A。本题需抓住关键句“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A符合材料主旨。B、C无法体现材料中说法。D属于陆王心学,明显错误。1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处填写正确的是()A“反省内心”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解析:选C。“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思想,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皆排除。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 B发
15、明本心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A项是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排除;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3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解析:选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这种想法这种道理,我本来就具有,就是人们所说的世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具备,以前的圣贤在我想到的那些与他们相同的道理之前就先想到而已”。这属于心学主张,故选D项。4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A北宋
16、B南宋C明代 D清代解析:选C。由材料中“知行合一”可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为王阳明,明朝人,故C项符合题意。5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解析:选D。材料体现克服私欲,通过“良知”实现“人心依旧乐”,可见这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D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与材料不符。6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
17、展解析:选B。宋代理学兴起,强调纲常礼教、忠孝节义,关羽成为忠义化身并受奉祀,B项正确。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地位在北宋才开始上升,可见并非其自身因素,A项错误;关羽地位上升并非完全源于民间,与政府的表彰弘扬关系极大,C项错误;经济发展与关羽受到奉祀无关,D项错误。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程朱理学与孔子、孟子的思想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五四”时期批判儒家思想“以礼杀人”,主要是指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提示 程朱理学把孔孟的政治伦理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为儒学的哲理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把“理一分殊”理论附会到社会人事方面,用以维护封建纲常的等级制度。程朱淡化孔孟强调的君臣对等观念,因而得以为专制帝王所利用,
18、出现了“以理杀人”的悲剧。理学家“存理灭欲”的理论为封建帝王利用后,在中国社会造成了两方面的灾祸:一是文字冤狱的迭兴,目的在于剪除一切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和言论;二是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极大地压制、摧残了人性。因此,从清代思想家戴震起就开始批判理学对人性的摧残,有“后儒以理杀人”之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上述材料分别摘自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相比有何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提示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在心外
19、,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认为本心就是“理”,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做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明中叶以后,社会矛盾加深,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展,统治阶级的危机感也日益严重,王阳明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着重强调
20、人的主观性,并且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都不能动摇,克服人们的私欲,挽救统治危机。一、选择题1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A佛教和道教思想B佛教和法家思想C道家和墨家思想 D佛教和墨家思想 解析:选A。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不是吸收法家、墨家思想而形成的。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解析:选C。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3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
21、,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知行合一”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迁移所学可知其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故C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4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他()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
22、存敬畏心理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解析:选D。程颐对描述不受约束的梦魂的诗句连说“鬼语”,说明他认为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体现出他压制感情和灵性的主张。A项说法与程颐的思想相悖;B项停留在吟诗的表面,C项是对“魂”的片面解说。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解析:选D。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理学的重要观点,符合题干要求。6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
23、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解析:选C。在朱熹对理学改造和完善以后,逐渐成为南宋以后的正规思想。文天祥的这种气节反映的就是理学思想。7“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A“天人感应” B心学 C程朱理学 D朴素辩证法解析:选B。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与材料中“尔来看此花”不符,故A项错误;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
24、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不符,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中“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是唯心主义,没有涉及辩证法,故D项错误。8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种主张()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倡导“知行合一”的古代学者是王阳明,奠定理学形成基础的是唐代的周敦颐而非王阳明,故
25、A项错误;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而非王阳明,故B项错误;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中国化的是道安大师而非王阳明,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知与行的关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诗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材料二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
26、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龄)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1)据材料一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 (1)可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2)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等信息进行归纳。(3)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联系所学归纳、分析。答案 (1)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2)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3)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所反映本质问题: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