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A. 国家走向统一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C. 权力趋向集中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答案】B2.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A. 客观中肯,切中时弊B. 背离事实,无端歪曲C
2、. 过于拔高,服务现实D. 标新立异,创新史观【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故不是客观中肯,故A错误;这一看法并未完全背离事实,故B错误;梁启超这一看法过于拔高,是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现实,故C正确;梁启超这一看法并非创新史观,故D错误。故选C。3.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曾感叹:“当我们谈论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不久之后,俄国开始“前行”。这次“前行”的起点是A. 彼得一世改革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 二月革命D. 十月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19世纪中叶
3、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故这次“前行”的起点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故B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在18世纪初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错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1917年,故CD错误。故选B。4.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决定A. 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 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D.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思想为,国家要强大,取决于人民的富有,人民要富有取决于物产的多少,物产的多少取
4、决于工业的发展,由此可知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于工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5.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
5、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6.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中“王者之制”实行的基础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关键词“天子、公侯、伯、子、男
6、”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为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即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宗法制,B正确,A错误;郡县制是春秋战国出现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察举制是西汉实行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点睛:本题容易误选分封制,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审题,应注意“王者之制实行的基础”,“王者之制”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7. 红楼梦中贾府长一辈的名字皆“攵”字旁,次一辈的名字为“王(玉)”字旁,最小的一辈是“草”字头,在该书第五十三回有一场宁国府祭宗嗣的情节:“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
7、,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这一情景与西周哪一制度有直接关系A. 分封制B. 宗法制C. 行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辈分的排列和祭祀的情节可以看出,贾府充满了浓厚的宗法色彩。故选B。A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清王朝早已废除;C项是元朝的政治制度;D项在秦朝时期实行,因此ACD均与材料时间不符。考点:宗法制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
8、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8.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C.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D.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答案】C【解析】“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
9、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9.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向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 青铜文明向铁骑文明转型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答案】D【解析】注意题目问的是“不属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标志历史事件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铁
10、骑文明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知,ABC三项都在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排除;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启开始,不属于材料所述时期,符合题意。故选D。10. 贞观年间,太宗指定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参与政事堂会议。以后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种做法A. 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B. 加强了三省长官的职权C. 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允许低品级的官员以各种名号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也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A正确;材料所
11、述削弱了三省长官的权力,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事务,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C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D不正确。点睛: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11. 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西周封邦建国B. 汉朝行“推恩令”C. 秦朝设郡置县D. 元朝广设行省【答案
12、】B【解析】材料信息“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反映出西汉王国问题基本解决,这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选B项;A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12.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B.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C.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D.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回避制度,该制度意在防范地方势力膨胀,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
13、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桓帝是封建皇帝,阶级局限性注定不会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为百代不易之良法”。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A. 先秦的分封制B. 汉代的刺史制C. 隋唐的科举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
14、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是监察制度。14.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答案】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
15、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15.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 征辟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材料“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未被选用,门第高低是其原因,这属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故B正确;征辟制不是以门第高低为依据,故A错误;察举制以孝、廉品德为依据,故C错误;科举制以才学和考试成绩为依据,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出发,
16、联系其他选官制度的依据,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6.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 重用亲信B. 频换丞相C. 分化事权D. 废除宰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B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措施
17、【名师点睛】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在中央通过分权而达到集权的目的。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着力削弱地方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如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如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相互牵制。3、实施“强干弱枝”策略:一是精编禁军,二
18、是分散地方事权。4、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17. 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 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B.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C.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A是材料的现象;BD均与材料无关。18.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
19、以礼,臣事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A. 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B. 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C. 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D. 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的内阁并不是行政中枢,从材料来看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并不是已经颠覆而是在不断的加强,廷杖之法并不是严刑峻法,但是“廷杖之法”却能表明明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
20、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新发展【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19. 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
21、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说明军机处的职责主要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成为皇帝的专治工具,故B正确;A属于军机处影响;此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并没有借鉴欧美民主制度,故D错误。20. 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
22、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21.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B. 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C. 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 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答案】C【解析】决定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是经济因素,即奴隶制工商业的发
23、展,不是地理因素,A错误。B、D材料未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影响,即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22. 在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281:220的投票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当时的民主法庭被少数不良分子所控制,民众大多是农民及市井小人。这暴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是A. 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B. 它成为雅典奴隶主专政的手段C. 素养低下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危害人民D. 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答案】C【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故A错误;苏格拉底案并不
24、能体现民主政治是雅典奴隶主专政的手段,故B错误;“当时的民主法庭被少数不良分子所控制,民众大多是农民及市并小人”,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说明素养低下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的危害,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C正确;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是雅典民主的弊端,但与材料中的苏格拉底案无关,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当时的民主法庭被少数不良分子所控制,民众大多是农民及市井小人”,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23.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
25、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 十二铜表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成文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考点:罗马法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24.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
26、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反映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保护私有财产C. 调整公民与非公民的关系D. 重视以证据定罪【答案】B【解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罗马法中蕴含的精神,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故排除A;材料中“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故B正确;非公民不受法律的保护,故C错误;“重视以证据定罪”不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
27、,故D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
28、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从汉至元时期,我国选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其政治根源是什么?(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和政治影响。【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管理国家的水平不断提高。(2)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任意三点)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1)演变
29、: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结合所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析得出: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根源:结合所学,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管理国家的水平不断提高。(2)特点:根据“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得出: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
30、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等。引自西方文化史材料二“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引自历史必修I政治文
31、明历程(岳麓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2)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有哪些影响。【答案】(1)缺陷:“同态复仇”,妇女被剥夺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只是男性公民自由民拥有政治权力。(2)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解析】(1)缺陷:根据“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概括得出:“同态复仇”,妇女被剥夺
32、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实质是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只是男性公民、自由民拥有政治权力。(2)影响:根据“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得出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得出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33、。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严重后果?【答案】(1)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2)关系: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后果: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解析】(1)内容:根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作用:由材料得出“倾邻国而雄诸侯”。(2)关系:根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后果:结合所学,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实行暴政,结果导致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