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物理教案 5.2 力的分解 5(鲁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087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物理教案 5.2 力的分解 5(鲁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5.2 力的分解 5(鲁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5.2 力的分解 5(鲁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高一物理教案 5.2 力的分解 5(鲁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2力的分解教案3设计理念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力的分解(定义、规律、方法)实践理论实践实验置疑普遍规律直接经验思维加工一般思路实例运用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成果交流比较讨论迁移应用教师创

2、设、启发、激发、点拨学生读、看、听、做、说、想、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分解力的一般思路。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成果交流和讨论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点,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4、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如为何立交桥建有长长的引桥等)感悟知识的价值,通过设计实验探索规律体味成功的喜悦。课堂实录片段一:设疑导入师(微笑着):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和一个重物,现在要请两位学生根

3、据所给仪器按要求演示实验。(学生猜测这两样东西能做什么呢?都想上来试一试,最前面的两位同学首先走了出来。)师:请把重物提起。(一位同学很轻松地提起了重物,并满脸自信地等待下面的要求。)师(也轻松地):请两位同学再将悬有重物后的绳子,各拉一端水平拉直。生:怎么会办不到哪?(边操作,边疑惑地自言自语道。)师(稍做得意状):是不是他们的力气太小,再请两位大力士来试一试如何?(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集中起来,兴趣被激发,并推选出班级的两位重量级选手。他们挥着手自信地走到前面,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还是无法办到。学生们满脸的惊讶与好奇,有的学生甚至还跃跃欲试地想再体验一次。)师(神秘地):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

4、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板书)片段二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何分解斜面上静止物体所受的重力?(学生名字)。生(猜想后):根据我们刚得出的分解一个实际力的一般思路,物体在斜面上总有下滑的趋势。我猜想应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GG2G1师(点头赞许):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苗状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利用实物投影)这有一个可以改变倾角的斜面,表面粘有海绵、顶端钉有钉子,将拴有橡皮筋的重物放上,观察作用效果。(教师边说边操作)再改变斜面倾角,观察作用效果的变化。(利用放大法,学生对作用效果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请大家简述看到的效果。生(齐

5、答):海绵受挤压变形,橡皮筋被拉长。倾角越大,海绵形变变小,橡皮筋被拉的更长。师: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利用几何关系,定量确定两分力的大小与倾角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演示。冯超、李瑶(学生名)。(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如图,找出了正确的边角关系:G1=Gsin;G2=Gcos ) 师:此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自由回答):如公园的滑梯倾角比较大,因为越大,G1越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产生兴趣。)师:那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长长的引桥?(教师投影展示实物图,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生(自由发言):为了让桥更坚固;为了使桥能建得更高;为了让桥更加美观。黄平洋(学生名,举手发言):我想应用

6、刚学知识解释,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因为若越大,G1越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师(微笑着):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你们所想到的都是当初工程师们所必须考虑的。(学生高兴)黄平洋同学则更准确地解释出引桥长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表示同意,并想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片段三师:大家是否见过图中物体。(手指投影)生(齐答):在建筑工地见过。师:那么你们是否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生:塔吊!(有的学生踊跃答到,有的同学则轻轻地摇头。)师:没错。大家的知识很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分解重物对塔吊的拉力我给大家准备了:重物、绳、一小段铅笔,你们要努力设计出模仿塔吊受力的实验,亲身体会一下拉力的几个不同作用效果。(

7、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学生大胆进行实验探索,设计实验。有的同学还利用上身边的仪器资源,如格尺等。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极高,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不久,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启发和不断地实践,有较多学生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师:请设计出实验的同学展示方法,并介绍一下他分别体会到拉力的哪些作用效果?杨磊。(学生名)生:我是这样做的,我的中指感觉受到沿绳方向的拉力,掌心感觉到笔尖给的压力。(学生们又不禁动手模仿起来,自己切身体会。)师(微笑表示赞同):同学们你们是否同意杨磊同学的设计方案?生(齐答):同意。师:那么是否也感受到同样的效果?生(齐答):是。师:很好,请大家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8、(学生动笔尝试表达出从实验探索中得出结论,发现有所不同,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选出各种不同的结论。)FF2F1杆绳F2F1F杆绳F1绳F2F杆师:下面我为大家展示一下同学们得出的几种不同结论。(边说边进行实物投影)看起来每一个图都很眼熟,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师(片刻之后):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分析其它图示的物理意义。(有的同学看到后,不禁笑起来,显然是发现了明显的错误。还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讲解起来。)生(自由发言):图1是受力分析图;图2是其中两个力的合成图;图3才是正确的拉力的分解图。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探索、成果交流、讨论辨析,我们应明确各种力的图示间关系。切勿混淆已学知

9、识。片段四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两个人共同提一大旅行包,当两人的拉力相等时,提绳间的夹角是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为什么?(学生在先前实验验证、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很有信心。有的同学拿起身边的书包体会,有的则通过画力的分解图进行分析。)(教师巡回指导,选出如图方法,进行展示。)师:同学们分别通过实验、力的分解图示等各种方法得出结论。大家请看大屏幕,于佳寅同学的方法是不是更直观易懂?生(齐答):是。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分力与合力间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当合力不变时,两个相等的分力随其夹角的增大而增大。师(高兴地):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能指导实践。请

10、同学们思考:空中索道的缆绳,是尽量绷直好,还是稍松弛一些好(教师通过动画模拟演示,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已基本掌握力的分解。)应用讨论:?生(齐答):松弛些好。师(点头):不错。继续思考:一位同学拉汽车没有拉动,汽车前方有一棵大树。现在给你一根足够长的粗绳,请你根据力的分解知识想办法拉动汽车。(学生激烈讨论。)生(邓新尧):将绳的一端拴在车上,另一端拴在树上,尽量绷直。在绳的中间,垂直于绳的方向,加一个不太大的力,就可以在绳上获得一个很大的力。便可把车拉动。(学生听后感到设计的非常精彩,集体鼓掌赞同。)师(高兴地):现在大家可以解释出刚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剩生为什么悬挂重物后的绳子不能被水平拉

11、直?生(踊跃举手,吴昊然):因为拉直后绳中拉力的合力为零,无法平衡重力。【教师自评】本节课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合理改进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中,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启发”、“诱导”中亲自通过实验观测,去探索研究,从中获得新的原来并不知道的物理规律,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心满意足地结束这次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