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074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经济史总论一、运用的主要史观(范式)唯物史观、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文明史范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起决定因素。近(现)代化范式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二、宏观结构来源:学#科#网Z#X#X#K(一)强调几点:1主要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等的关系。2主要内容:经

2、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现象、经济格局、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经济体制等。3应具备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科技意识、世界意识和竞争意识等等。(二)经济全球化(广义)历程(简表)基本过程时间推动原因主要表现中国经济状况中外比较角度世界古代经济不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世纪之交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2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区性市场全球性市场雏形(欧洲地位突出)自然经济占主体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缓慢政策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1、 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农抑商”2、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3、殖民扩张VS闭关锁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

3、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外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被卷入世界市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征:商品输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列强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侵华特点:资本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调整191419271、战后经济恢复2、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由相对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2719451、资本主义经济恢复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民资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获得显著发展(夏

4、天)2、民资在抗日时期日益萎缩(秋天)中西工业化比较基本过程时间推动原因主要表现中国经济状况中外比较角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重建;斯大林经济体制特点二战后初期经济大危机威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GATT.2战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改革1、内战陷入绝境(冬天)2、新中国成立经济恢复 4、向社会主义过渡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6、文化大革命7、十一届三中全会1、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比较2、战略机遇期3、市场与计划的相互借鉴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认可新科技革命是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催化剂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

5、经济体制1、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2、科教兴国战略及科技发展3、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WTO1、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及科技革命单元专题特征整合规律方法抓住重点,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来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本专题的主线,要求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还应该注意和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相联系。“三农”问题

6、、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都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又要正确认识在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n考点导航一、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

7、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本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发展要求: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说明: “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

8、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基本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1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基本要求:了解199

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础知识“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三)“一五”计划(1953-1957年)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10、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2、结果: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曲折发展的十年(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年正确决策1、1956.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苏共二十大。内容:(略)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探索的开始。2、1956.9中共八大内容: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主要任务(经济建设):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

11、取得的初步成果。背景1、由于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2、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美对立、中苏分裂)左倾错误表现来源:高考资源网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主要矛盾:阶级斗争 反右派运动来源:学#科#网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建设速度:急于求成 大跃进(生产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高指标、高速度)经济成分:单一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来源:学

12、.科.网Z.X.X.K来源:高考资源网探索失误的原因:“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根本、主要)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启示(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纠正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总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1992改革开放背景19761978华国锋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

13、”(实际上是坚持了文革错误)转折1978.12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2、“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工作重点)3、 华国锋 邓小平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半僵化) 全面改革5、封闭半封闭 对外开放改革农村自发:1978.12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包产到户” 1980.4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公开“撤社改乡”自觉:1980.9中共中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

14、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开始标志: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改革全面展开、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内容: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B、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C、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向转变。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E、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

15、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作用: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放(1)对外开放的过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是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1988年批准成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1984年,开放

16、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对外开放格局与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教版: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意义: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

17、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基础:自力更生;(5)原则:平等互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2)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1992至今市场经济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内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酿成“八九动乱”。酝酿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论断:市场经济不是资与社的本质区别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18、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发展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指出: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上;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的问题1、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是使生产资料农民个体所有制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正确调整。“人”是由一些领导人主观发动的,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

19、超前(错误)调整。2、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两次超前调整,不同的是“战”在内外敌人精工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当粉碎进攻后“战”的废除也是必然的。3、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改革(见导与练P56)4、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见导与练P59)当堂练习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

20、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案 D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答案 D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 A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

21、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答案 A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

22、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答案 B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 D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 )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 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A.B.C.D.答案 B18.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

23、济必须 (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 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答案 A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 B. C. D.答案 B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

24、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1992年南方谈话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答案C)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003001004001949年份(单位:千克)19571962197019801997人均产量400209263238289329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答案C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

25、注册的工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后的8万群众游行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共奋进”。其中思想篇的主题依次是:(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在这四个主题方阵通过时。背景音乐与四代领导人原音与之对应最准确的应该是( )A(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B(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C(走向复兴)(东方红)(春天

26、的故事)(走进新时代)D东方红)走向复兴)(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答案B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答案B1984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农民打出了“联产承包好”的游行标语。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得到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取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C拥有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取得生产和经营的自

27、主权答案D识读下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幅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A B C D答案B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答案B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

28、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彻底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 B C D答案C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A B C D答案D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29、,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答案B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农运动 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 B C D答案B“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

30、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答案C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相关考点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2近现代中国(1)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3近现代世界:(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

31、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单元专题特征整合规律方法抓住重点,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来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本专题的主线,要求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还应该注意和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相联系。“三农”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都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运用辩

32、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又要正确认识在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考点导航一、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33、建设的意义。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本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发展要求: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说明: “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基本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

34、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1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基本要求: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

35、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础知识“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三)“一五”计划( - 年)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 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2、结果: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

36、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曲折发展的十年(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年正确决策1、1956.4毛泽东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苏共二十大。内容:(略)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探索的开始。2、1956.9中共 大内容: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先进的 VS落后的 主要任务(经济建设):从落后的 国变成先进的 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背景1、由于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2、险

37、恶的国际环境。(中美对立、中苏分裂)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主要矛盾:阶级斗争 反右派运动建设速度:急于求成 (生产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高指标、高速度)经济成分:单一公有 (生产关系: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探索失误的原因: 。(根本、主要)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启示(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危害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纠正19

38、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总的“左”倾错误提出“ 、 、 、 ”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19781992改革开放背景19761978华国锋提出并坚持“ ”(实际上是坚持了文革错误)转折1978.12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2、“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重点)3、 华国锋 邓小平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半僵化) 5、封闭半封闭 改革农村自发:1978.12 凤阳小岗村秘密“包产到户” 1980.4 广汉向阳

39、公社公开“撤社改乡”自觉:1980.9中共中央“ ”(实质:在坚持土地 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开始标志: .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改革全面展开、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内容:A、中心环节: B、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C、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

40、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向转变。D、分配制度:实行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E、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作用: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是 和 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 开始。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 的变革,使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放(1)对外开放的过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 开始的,1980年广东的 、 、 和福建的 是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1988年批

41、准成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 地区的决策,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对外开放格局与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 ”这样一个 、 、 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教版: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

42、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意义: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基础: ;(5)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 经济转变。(2)所有制: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1992至今市场经济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内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酿成“八九动乱”。酝酿1992邓小平“ ”(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论断:市场经济不是资与社的本质区别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

43、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意义: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发展1、1993年 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指出: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上;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的问题5、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是使生产资料农民个体所有制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正确调整。“人”是由一些领导人主观发动的,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

44、超前(错误)调整。6、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两次超前调整,不同的是“战”在内外敌人精工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当粉碎进攻后“战”的废除也是必然的。7、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改革(见导与练P56)8、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见导与练P59)经典练习1、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

45、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

46、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6、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

47、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8、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 )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 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A.B.C.D.9.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 ( )A.坚持对

48、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 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10、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 B. C. D.11、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

49、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1992年南方谈话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2、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003001004001949年份(单位:千克)19571962197019801997人均产量400209263238289329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50、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14、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后的8万群众游行的主题是。我与祖国共奋进”。其中思想篇的主题依次是:(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在这四个主题方阵通过时。背景音乐与四代领导人原音与之对应最准确的应该是( )A(东方红)(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走向复兴) B(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C(走向复兴)(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D

51、东方红)走向复兴)(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1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16、1984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农民打出了“联产承包好”的游行标语。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得到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取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C拥有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取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17、识读下列关于中

52、国经济发展的两幅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A B C D18、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19、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

53、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彻底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 B C D20、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A B C D2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54、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22、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农运动 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A B C D23、“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2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