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内蒙古赤峰市2020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1.秦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世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 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依照血缘关系维护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2.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
2、策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减轻赋税,允许百姓铸钱、冶铁和煮盐,这一政策有利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盐铁官营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故D项说法错误。3.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A.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 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答案】D
3、【解析】唐朝通过制度规定,重视对老年人的照顾,说明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材料反映的国家制度没有以此为根据,不能反映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排除C项。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
4、;“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A. 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B. 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C. 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D. 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答案】D【解析】【详解】
5、“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可见对割台事件,内部分争很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给日本,排除A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B项;“清廷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到民众,排除C项。6.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材料强调A. 人的全面发展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 弘扬传统文化D.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蔡元培对新公
6、民的要求是健全人格、政治觉悟、爱国意识、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故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蔡元培所强调的内容,只是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故排除。所以选A。7.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A.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 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 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
7、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8.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A. 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B. 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C.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8、目标D. 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流行,可知该思潮在中国受到重视,反映了我国在学习这种模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不能反映思想的高度统一,故A项错误;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受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方针的影响,故B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9.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A.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B. 重视个体的生命
9、价值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D. 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10.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A. 没有
10、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 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 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 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C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
11、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域。把握到“制衡”(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11.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B. 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C.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D. 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12、【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时期,随着英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置了生理学、解剖学,促进了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逻辑学、理学、数学和光学的设置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涉及到抚养子女的问题方面设置了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维持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是历史、政治、社会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故C选项正确;英国19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体现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材料内容集中体现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内容,无法体现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9世纪英国的课程设置方案,没有体现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故B选项
13、错误;材料内容是19世纪英国教育课程设置,无法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2.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8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A.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B.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C. 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D.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供应前线,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征收粮食税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集体农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以农业政策的调整是
14、苏俄(联)依据国家战略需要进行的政策调整,故A正确;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错误;“国内战争时期”“1921年”“1927年”苏俄(联)面临着不同的国情,根据国情调整农业政策,不是随意的,C错误;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供应前线,建立集体农庄时苏联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表述错误,排除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
15、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关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
16、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0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途径与反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看法。【答案】(1)不同点:传播过程不同。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日本是
17、先实用后理论。民众对西医态度不同。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2)背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方文明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或答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日本的影响。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动摇了中医的地位。(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肯定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我国中医的影响力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可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在中国是先理论后趋于实用;根据材料“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
18、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可知在中国西医的受众较少。根据材料“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可知,西医在日本传播是先实用后理论;根据材料“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可知,在日本更多的人接受西医。(2)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所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和西方文明的传入;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可知,此时西医传入的背景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可知西医传入的背景是受到
19、日本的影响。西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需要从中国近代医学发展、民众生活和中医的地位等角度考虑。(3)美等国掀起“中医热”的理解需要从中医的医学技术地位、中医的传播和发展等角度思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论。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
20、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论述: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的联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
21、系的互动,有利于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有利于世界文明间的互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并提炼出一个观点(论题),此部分答案不唯一。材料中涉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出现了一些传统因素和非传统议题。出现的这些非传统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治理。从而总结出论题,如: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第二,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提炼的观点(论题)进行表态,再结合教材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展开论证和说明,如:20世纪70年代
22、,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多极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自然灾害不断、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出现,这些需要全球治理,世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第三,末尾要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提炼出的观点(论题)。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16、17世纪前后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伦敦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大的瘟疫,对当时的
23、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摘编自塞常磊1617世纪伦敦的瘟疫与社会材料二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救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
24、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可能造成1617世纪伦敦瘟疫频发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答案】(1)“圈地运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拥挤;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外来物种和人口流动频繁;工商业发展迅速,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医疗水平低下,缺乏防疫观念等。(2)特点:注重世俗化应对;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政府高度重视;注重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等背景:民族国家
25、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伦敦人口增长了4倍多,从1550年的7.5万增长到1650年的40万”,结合所学得出“圈地运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拥挤;根据“伦敦一举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得出:伦敦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外来物种和人口流动频繁;还可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医疗水平低下等角度总结回答。(2)特点:根据“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一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得出注重世俗化应对;根据“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得出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根据“王室政府
26、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得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得出注重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等。背景:根据“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得出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得出近代医学及自然科学的兴起;根据“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得出人文主义的发展。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
27、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
28、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答案】(1)一战使欧洲国家劳动力匮乏;英法等协约国要求:北洋政府希望与华工赴欧的方式改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华工希望借此改善生活。(2)帮助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促进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结合所学从欧洲劳动力短缺、英法两国的要求、北洋政府的需求
29、、有识之士的推动及参战华工自身的利益需求等方面分析作答。(2)依据材料 “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结合所学从对战争胜利的贡献、促进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的改善等方面分析作答。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浙江省只筹得200万元
30、,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3个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
31、桥疏散至后方。据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塘江大桥从修建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答案】(1)答:困难: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经费紧张;日本侵华。(2)答:贡献:进行技术创新: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艰苦拼搏,冒死赶工:建桥末期,淞沪会战吃紧,为支持抗战顶着轰炸加速施工;培养桥梁工程人才:施工时吸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实践;顾全局、深明大义:为延缓了日军进攻炸毁桥梁,既为抗战抢运物资,又疏散了民众。【解析】【分析】(1)问,“困难”,依据材料信息“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
32、,浙江省只筹得200万元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概括得出;经费紧张、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日本侵华等。(2)问,“贡献”,依据材料信息“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行技术创新;艰苦拼搏,冒死赶工;培养桥梁工程人才;顾全局、深明大义等角度分析。【详解】-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