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能的改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与任务(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动能,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4巩固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的即时速度,利用图象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
2、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堂准备1演示实验及探究实验的准备。2制作教学辅助ppt、flash课件。3指导学生登陆教师主页。4多媒体教室的准备。1作好课前准备。2熟悉教师主页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情境导入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可以做功,提出问题: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忆初中所学,回答: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动能。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 操 作 讨 论问题1: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影响小球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结合学生讨论指出:从功能关系定性
3、分析得到: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来表示物体的动能。同时指出动能是标量,它的单位同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动能是状态量。课件展示保龄球撞击球瓶做功,动能减少,请学生分析保龄球动能减少的原因。问题2: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方法引导: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通过实验来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3“实验与探究”部分。问题3: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应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测量? 引导学生
4、回答:需要测量速度、恒力的功(砝码重力和下落的距离);测速度可用打点计时器。同时指出: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半定量的方法,不需要测出具体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恒力的功。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量大、速度快的物体对其他物体做的功就多,所具有的能量就大。 学生思考分析,保龄球撞击球瓶对外做了功,动能减少。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马上得出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从功能关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有了正确的探究思路,才会避免探究
5、的盲目性。操 作 讨 论问题4: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几个力?为使细线的拉力充当合力,其他力应怎样处理?归纳总结: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细线的拉力;为使细线的拉力充当合力,必须将其他力平衡掉。问题5: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程度,如何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摩擦力的方法:让木板有一个微小的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擦阻力;轻推小车使之匀速运动。问题6:实验中,是什么力对小车做功?小车做什么性质的运动?初速度、末速度如何求?引导学生回答:细线的拉力做功;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和末速度可通过处理纸带求得。问题7: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合力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
6、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图像可以直观的看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W,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平方v,描点、连线,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实验完毕后,指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并得出结论。问题8:为什么会有误差,怎样才能减小误差?本实验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请你于课后思考,并将你的实验方案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选择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思考并回答: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细线的拉力。思考回顾力的平衡问题,讨论平衡方法。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误差范围内,恒力做功与动能的改变相等。记下问题,留作课后作业。通过学
7、生预习和初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等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尊重实验事实的态度。操 作 讨 论问题9: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那么能不能从理论上来进行推导得出其关系呢?通过投影展示问题情景: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增加到v。学生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补充,归纳: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公式:W=EE让学生正确理解式子中各物理量的含义。问题10:(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
8、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2)动能定理,我们是从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呢?归纳指出:(1)总功W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W=W+W+(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让部分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并组织交流用动能定理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体会,讨论哪些问题用动能定理解更方便。教师帮助学生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积极思考中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
9、推导出外力做工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列举实例,发表见解。 学生解答,并相互讨论。通过知识的推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过程和基本步骤;同时知道在没有涉及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中,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会更加简捷,方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动能,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4巩固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
10、带计算物体的即时速度,利用图象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过程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堂准备1演示实验及探究实验的准备。2制作教学辅助ppt、flash课件。3指导学生登陆教师主页。4多媒体教室的准备。1作好课前准备。2熟悉教师主页的操作方法。
1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情境导入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可以做功,提出问题: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回忆初中所学,回答: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动能。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源于生活。 操 作 讨 论问题1: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影响小球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结合学生讨论指出: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来表示物体的动能。同时指出动能是标量,它的单位同功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动能是状态量。课件展示保龄球
12、撞击球瓶做功,动能减少,请学生分析保龄球动能减少的原因。问题2: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方法引导: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通过实验来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3“实验与探究”部分。问题3: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应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测量? 引导学生回答:需要测量速度、恒力的功(砝码重力和下落的距离);测速度可用打点计时器。同时指出: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半定量的方法,不需要测出具体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恒力的功。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量大、速度快的物体对
13、其他物体做的功就多,所具有的能量就大。 学生思考分析,保龄球撞击球瓶对外做了功,动能减少。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马上得出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从功能关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有了正确的探究思路,才会避免探究的盲目性。操 作 讨 论问题4: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几个力?为使细线的拉力充当合力,其他力应怎样处理?归纳总结: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细线的拉力;为使细线的拉力充当合力,必须将其他力平衡掉。问题5: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
14、程度,如何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摩擦力的方法:让木板有一个微小的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擦阻力;轻推小车使之匀速运动。问题6:实验中,是什么力对小车做功?小车做什么性质的运动?初速度、末速度如何求?引导学生回答:细线的拉力做功;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和末速度可通过处理纸带求得。问题7: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合力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回答: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图像可以直观的看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W,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平方v,描点、连线,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实验完毕后,指导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和
15、处理,并得出结论。问题8:为什么会有误差,怎样才能减小误差?本实验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请你于课后思考,并将你的实验方案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选择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思考并回答: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细线的拉力。思考回顾力的平衡问题,讨论平衡方法。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误差范围内,恒力做功与动能的改变相等。记下问题,留作课后作业。通过学生预习和初步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等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尊重实验事实的态度。操 作 讨 论问题9: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恒力
16、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那么能不能从理论上来进行推导得出其关系呢?通过投影展示问题情景:设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增加到v。学生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补充,归纳: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公式:W=EE让学生正确理解式子中各物理量的含义。问题10:(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2)动能定理,我们是从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呢?归纳指出:(1)总功W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W=W+W+(2)
17、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让部分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并组织交流用动能定理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体会,讨论哪些问题用动能定理解更方便。教师帮助学生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积极思考中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工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列举实例,发表见解。 学生解答,并相互讨论。通过知识的推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加深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过程和基本步骤;同时知道在没有涉及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中,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会更加简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