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2)过程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
2、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设立(1)时间:雍正帝时。(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重要观点】明朝内阁制
3、与皇权的关系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重要观点】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出行超过百里,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等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链接统编】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
4、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重要概念】密折制度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深层归纳】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主题一政治制度变化明清时期中枢机构调整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实证史料
5、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摘编自钱穆论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解读主旨史料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地位及职责史料二:清朝军机处的作用细读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说明明朝的内阁制最终加强了皇权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为军机处所取代说明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
6、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运用(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作用。提示:加强了皇权。(2)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历史认知1历史解释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及实施效果(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
7、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2历史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
8、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主题二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与现代中国版图的定型明清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 史料实证史料一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史料二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9、。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主旨史料一: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史料二:清朝地方管理的机构及特点细读指明朝在地方设立三司说明巡抚发展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说明清朝总督、巡抚成为地方的行政首脑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严格运用依据史料一 、二指出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具体措施及影响。提示:措施: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实行三司分立;后三司由巡抚统领,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代实行督抚制度,督抚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权力归属中央。影响:中央通过设置机构,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历史认知历史解释明代地方管理体制(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
10、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3)明代的三司与巡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受制于中央。三司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史料实证史料清初,清廷册封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11、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等同。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解读主旨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细读指册封达赖和班禅指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说明颁布法律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指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运用分析清朝前期维护和巩固统一多
12、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提示: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了清朝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历史认知历史解释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考题组1(2020高考全国
13、卷T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命题点:明代内阁的权力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驳,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重制约”是不准确的,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丞相,排除D项
14、。2(2017高考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命题点:明中后期中枢权力变化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3(2013高考江苏卷T5)光绪大清会典载:
15、“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命题点:清代军机处的特点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由“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等信息可知,清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时的军机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办理军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机构是否完备,排除C项;由材料“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不是专理刑狱的机构,排除D项。答
16、案为B项。模拟题组1(命题角度:明朝内阁制的发展)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解析:选A。材料信息反映了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据此可知内阁大学士在宫廷里办公,地位要高于其他翰林学士,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在宫中的文渊阁办公,并不能体现内阁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成员的来源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翰林院学士与内阁大学士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办公,并不能体现出中央机构
17、膨胀,排除D项。2(命题角度:明朝对地方的管理)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 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 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解析:选A。材料中明太祖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人数众多,升降赏罚力度较大,给地方官员一定压力,体现了对地方掌控力的重视,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情况,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皇帝对官员的考核,无法看出监察制度的成熟,排除C项;据材料
18、可知,受罚者比例不高,且并未提及受罚的原因,无法得出官员腐败情况严重,排除D项。3(命题角度:明朝的监察制度)某学者说道:明代给事中是分科的,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皇帝诏书必经尚书,始分部行下全国,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这表明()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明朝吏治腐败严重解析:选B。题干中“皇帝诏书必经尚书,始分部行下全国,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说明六科给事中对皇权有一定的牵制,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办事的时间缩短,不能得出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六科给事中可以封驳皇帝诏令而已,没有提及还可以管辖其他部门,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官吏
19、的贪污问题,排除D项。4(命题角度:康雍乾时期的统治措施)康熙帝南巡到达南京,亲往明孝陵朱元璋墓拜祭,赞“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乾隆六次南巡,也屡至明孝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些做法意在()A效法汉族礼制 B恢复江南经济C褒扬明朝功绩 D缓和满汉矛盾解析:选D。康熙、乾隆的祭拜行为意在拉拢江南的文人士子,表明清廷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而缓和满汉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项。康熙、乾隆两帝祭拜明孝陵,这种效法汉族礼制的行为只是表象,排除A项;祭拜明孝陵与恢复江南经济无关,排除B项;康熙帝称赞的是朱元璋本人的功绩,而非明朝的功绩,排除C项。5(命题角度: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皇朝掌故汇编
20、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现象说明了()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解析:选B。雍正帝推行密建皇储制,保证了皇权交接的有序进行,完善了皇帝制度,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从雍正元年开始,养心殿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排除A项;养心殿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6(命题角度:清朝的边疆治理)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解析:选A。根据材料“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可知,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项;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得出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天朝上国意识以及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C、D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