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59.50KB ,
资源ID:56635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63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部分 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卷(非选择题 52分)本大题包含三道材料题,其中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指定位置,超出指定区域部分不给分。1.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

2、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2. 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

3、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A.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 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 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 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道路【答案】A【解析】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吸引到封建官僚体系中,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正确,D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排除。3.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的直接作用A.

4、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 战国才开始了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使农民获得了耕种的土地,这就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符合题意;战国授田制是由国家掌握地权,并不能确立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强化君主集权统治是这一制度推行的间接作用,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就是土地国有制,故战国时期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故选D。4. 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

5、”,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 优良棉种的引人种植B.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 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乌泥泾的变化主要得益于黄道婆制造了一些先进的纺织工具和进行技术推广,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在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种,可知A不符合题意,排除;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5.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A. 奢

6、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商帮,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江南的新安、江北的山右,二者以不同的产业为营生,富裕一时,可见形成了地域性的行业商帮,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奢侈品”不能体现;C项中的“垄断”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6. 明武宗时,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同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这反映出A. 中央机构的完善B. 权力制衡的

7、形成C. 皇权专制的加强D. 明朝政治的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从太监掌管的司礼监“专掌机密”,掌管着“章奏及降敕批疏”“批红”等信息可知,司礼监权力有所增大,这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体现,故C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A错误;材料主旨信息是司礼监权力的增大,体现不出权力的互相制衡,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政治的腐败,故D错误。7.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C.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 近

8、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8.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

9、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丧

10、失了绝对的优势,D正确。9.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原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性农

11、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不是“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0. 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以此为契机,德军远东舰队强行整陆胶州湾。而在此前两个月德国就已通知俄国,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在不久德国占领胶州博时,俄国外交大臣即刻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德、俄如此对华的根本原因是A. 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矛盾很激烈B. 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C. 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D. 列强在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9世纪

12、末,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列强实力大增,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是俄、德在华瓜分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山东的已成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可知两国未争夺中国山东,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俄、德两国侵占中国权益,未涉及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清”可知俄、德两国在瓜分中国的过程存在利益勾结,题目问原因,此项反映的是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C。11. 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

13、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A. 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进入春天B.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C. 美国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D. 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在1915年初提出了“二十一条”,通过材料信息可能看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其“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而在它打出“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后,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大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民族烟草工业迅速发展,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B;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

14、略,根据“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可知,主要侵华国家是日本,排除C。12.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

15、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13. 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时间设置机构颁行法规1897年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1898年设立农工商总局: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等1904年设立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等1906年商部改名为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颁布破产律商船公会章程等以上措施A. 确立政府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B. 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C. 建构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D. 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16、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立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鼓励发展工商业,构建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设立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不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B选项错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于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建立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但无法得出其建立了完整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A.

17、 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B.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C.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D.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公元212年的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一切行省民尽为罗马公民”,给予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其目的在于调节罗马公民与被占领地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的结果,排除A项;罗马当时并未实行民主制度,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C。15. 有学者认为:“议会只能以人民的福利为立法的

18、宗旨,以人民的授权为存在的基础,其权力不能滥用和转让并随时可以被人民收回,立法机关仅在制定法律时才存在,其成员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旨在强调A. 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B. 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保障C. 立法权应受到严格限制D. 立法要体现全体人民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强调了议会立法宗旨是人民的福利,需要得到人民的授权,而且其立法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被收回,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而且其成员需要受到法律约束,这些都是对立法权的相关限制,C正确;题干主旨是议会立法权实行原则和条件,而非议会产生方式,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立法宗旨是为人民的福利并不等同于立法必须体现全体人民的利

19、益,排除D。16.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

20、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17.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 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

21、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故AC项错误。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故D项错误。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在管理州际和对外贸易、造币、移民归化、维持陆军部队或者海军部队等事务上,拥有非其莫属的权力。中央政府还具有解决两州或多州争端、解决不同州公民之间争端的司法权。这些规定A. 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B. 注意协调平衡多个集团的利益C. 以立法形式强化

22、中央政府的职能D. 为后来美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宪法规定可以看出,联邦政府的职能得到强化,选项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的权力,并未涉及各州的权力,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利益的平衡,排除B;1787年宪法强化联邦政府权力有助于美国的发展,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解读材料主线,即1787年宪法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19. 邓小平晚年在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时说:“我在这里待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那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D.

23、 中共八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最热”的时候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八七会议,B项正确;邓小平没有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在贵州遵义召开的,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北京召开的,D项不符合题意。20. 申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31年9月到1932年8月激烈批评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时期;二是1932年8月到1936 年底缓和对政府的态度,却在自由谈栏目以左翼作家的杂文激烈批评当局;三是1937年初开始主张在国民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抗日。这种变化可以说明A. 国民党左派影响着申报B. 当时国内局势的发展演变C. 申报

24、具有较强的商业性D. 申报可以引是社会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呈现了“1931年9月到1932年8月”“1932年8月到1936年底”“1937年初开始”三个时期申报对国民政府的态度,这三个时期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说明申报态度的变化反应恶劣当时国内局势的发展演变,故选B;A项只在第二个时期有所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申报具有较强的商业性,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的态度,但无法体现申报对社会舆论的引领,排除D。故选B。21.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在解释新政协会议未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时说:“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

25、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据此可知共同纲领A. 体现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B. 对国家道路的判断尚不明朗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刚从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对社会主义前途还没有切身实践,因此没有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这体现了共同纲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故选择A;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排除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排除C;1998年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

26、22. “顾全大局的克制,谋求团结的诚意,求同存异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地揭露和反击,这一切为会议排除障碍获得成功打开了道路,也使周恩来受到各国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这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A. 打破了美国等孤立中国的意图B.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实事求是D. 与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高度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语句“顾全大局”“谋求团结”“求同存异”“揭露和反击”“排除障碍获得成功”“周恩来受到景仰和尊重”可知,此次国际会议是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选C;

27、打破美国等孤立中国企图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排除A;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排除B;不结盟政策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结盟阵营而言的,不结盟的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排除D。23. 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A. 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B. 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C. 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

28、降D. 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851994年我国城乡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选项符合题意。19781984我国城乡收入比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选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选项排除。1998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呈现扩大的趋势,D选项排除。【点睛】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

29、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24. 港珠澳大桥连接了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下列项中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 属于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B. 的回归实现于1999年C. 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 问题的解决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港澳回归。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地是珠海,地是香港,地是澳门。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不是1984年中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B选项错误,香港回归实现于1997年;C选项正确,澳门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选项

30、错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第卷(非选择题 52分)本大题包含三道材料题,其中25题16分,26题18分,27题18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指定位置,超出指定区域部分不给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

31、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32、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

33、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

34、,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26.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

35、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

36、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37、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完成中央集权);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2)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详解】(1)内在动力:从材料“他们以高效的

38、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可以看出伊比利亚半岛能够进行远洋航行,与他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黄金的渴求,传播天主教的要求,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影响:伊比利亚半岛的远洋航行,实际上就是新航路开辟,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来看,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从材料“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第一次工业革

39、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学生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理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

40、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答案】(1)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目的: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2)观点: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

41、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依据:世界各种力量进行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遭遇美国“一极”的挑战。(3)认识: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协调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第(1)问材料很明显体现了美国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旨在为美国争霸提供理论依据;第(2)问中国主张多极化格局,理由从材料可以找到,如“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等;第(3)问从对单极世界的否定和多极化趋势的肯定两个角度分别评析。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