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604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1新高考历史(通史版)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学案:第4单元 第8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的问题,但也造成了“三冗”现象;至北宋中期,王安石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2)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1)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成效显著;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2)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3)

2、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夜市、早市昼夜相接,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4)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泉州。思想文化(1)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成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中央集权的强化二君主专

3、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三科举制的完善1措施(1)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2)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3)大大增加录取名额。(4)实行糊名和誊录防止徇私舞弊。2作用(1)积极性: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

4、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2)局限性: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四王安石变法(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项目领域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 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

5、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3评价及结局(1)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

6、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结局:失败。知识拓展 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知识拓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7、(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图解历史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家国情怀 文官政治对道德伦理观的影响(1)由于国家对文人的重视,士人的道德伦理观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和“忠君”的意识逐渐成为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2)“修齐治平”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终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8、之乐而乐”。(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无疑是这种国策和文官政治长远影响的结果,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

9、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根据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

10、“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史料运用(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答:_答案(1)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不同点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

11、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主题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图为西周分封制;图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

12、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史料二为史学专著。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史料运用(1)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为什么说行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根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3)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其发展趋势如何?答:_答案(1)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原因: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

13、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2)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3)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原因(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止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

14、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

15、较容易控制。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B项错误;北宋中央掌握兵权,募兵养兵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D项错误。2(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

16、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3(2017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

17、,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有的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故D项错误

18、。4(2016北京高考)“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排除。1(2019福建厦门一中一模)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19、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北宋在选官方面“崇文抑武”,避免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大多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2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B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C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答案C解析材料“物产富穰”“水浮陆行

20、”“土赋居天下十六七”说明江浙等省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显然在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而非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C项正确。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不是军事上的考虑,排除A项;江浙、湖广、江西地区不属于边远民族地区,D项错误。3(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的淡化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士中榜中平民出身的占比约69%,说明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机会,有利于

21、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有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进士出身情况,体现不出社会控制程度如何,排除B项;阶级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身份不可能平等,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2019山东高二期末)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A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