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02KB ,
资源ID:56533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53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 1 生物进化理论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 1 生物进化理论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

1、生物进化理论(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啄木鸟的长舌是经常啄食树洞中的昆虫属于“获得性遗传”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C.洞穴中的盲鱼是“用进废退”D.狼和鹿都很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啄木鸟的长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获得性遗传”;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及洞穴中的盲鱼在暗处生存,不是药物、黑暗刺激使其产生定向变异或“用进废退”的结果,而是在该环境下有利于其生存的基因得到保存、积累并加强的结

2、果。2.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00多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否定了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的说法【解析】选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正确;用进废退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来的,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C错误;达尔文认为通过选择作用,变异的性状得到了积累并遗传下来,D错误。3.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3、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选C。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后,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留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物后,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D

4、.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解析】选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正确;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鱼是总称,有许多种类,C错误;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D正确。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环境条件稳定基因频率不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选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就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6.据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某校学生中基因型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的基因频率为()A.13.2%B.5%C.14%D.9.3%【解析】选D。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因为B、b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

6、色体,因此有两个此类基因(包括B和b),男性体内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此类基因(B或b)。被调查的种群中,Xb:5%+1%2+7%=14%;XB+Xb:44%2+5%+43%+5%+1%2+7%=150%。所以,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14%/150%100%9.3%。7.镰状细胞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

7、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8.“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如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细菌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8、B.不同性状细菌之间的隔离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C.图中b所表示的是定向变化过程D.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NDM基因出现和该基因频率增加【解析】选C。细菌不进行有性生殖,不发生基因重组,因此隔离不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A、B项错误;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细菌发生定向进化,C项正确;NDM基因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抗生素的滥用会使该基因频率增加,D项错误。9.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A.升高、降低B.降低、降低C.降低、升高D.升高、升高【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

9、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基因型为aa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升高,aa的基因型频率降低,因此A的基因频率升高,a的基因频率降低。10.如图显示了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原因的解释依次可能是()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改变【解析】选B。由图中机制1可发现,本来同一个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造成了基因交流的阻断,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机制1产生的原因为地理隔离。由图中机

10、制2可发现,本来同一个种群中有一部分个体迁出了这个种群,建立了一个新种群,从而形成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机制2产生的原因为种群迁出。由图中机制3可发现,本来同一个种群中有一部分个体由于产生突变,而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因此机制3产生的原因为出现突变体。【补偿训练】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自然奇品悉具”

11、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的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解析】选B。“分数缸饲养”是制造地理隔离,使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A错误;“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此金鱼中的“奇品”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

12、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解析】(1)由图可知,X表示突变(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

13、趾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数量比例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10分钟30分)1.(6分)如图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根据达尔文进化观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表现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选

14、D。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表现,其中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在开始使用该农药时,害虫通过生存斗争,抗药性弱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而抗药性强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并繁衍,使得抗药性逐代积累加强,害虫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加,B、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项错误。2.(6分)图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中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

15、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选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B错误;乙、丙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甲、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D错误。【实验探究】3.(18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如图是几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

16、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型个体中的敏感性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的基因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1)野生型蚊子体内出现新基因R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S的基因频率=SS的基因型频率+RS的基因型频率1/2=1%+4%1/2=3%;R的基因频率=1-S的基因频率=1-3%=97%。(3)结合题干中“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结合图示中RR、RS和SS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可推知: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导致SS的基因型频率不断上升。(4)若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随着RR基因型个体的不断死亡,将导致R的基因频率不断下降和S的基因频率不断上升,最终将使SS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