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508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考点梯度练: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C分封制 D察举制度答案A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2 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3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

3、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故D项表述错误。4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故选A。5 (2012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

4、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注意图片中的关键词。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答案选择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6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选官制均不通过考试选拔。7 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

5、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A“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B“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C“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D“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的情况,A、C、D三项分别表述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职责与保密性;B项为宋元时期中书省之职。8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

6、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

7、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10(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

8、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脉络的考查。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在这一时期,更多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虽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自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就被打破,故D项错误。11(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

9、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传教士明恩溥记述的中国学子热衷于科举考试的现象,是由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只是对高龄考中价值的怀疑,而非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无从反映。1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10、。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可知A项错误。“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B项正确,C项错误。“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说明D项错误。13(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

11、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

12、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等概括答案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政治制度源于秦朝。第(2)问,据材料“矫

13、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可知汉初分封诸侯王;“自置吏”、“得赋敛”是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封诸侯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列举或归纳措施时,注意一句话列举或归纳为一点。材料列举了“推恩令”;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防范诸侯。第二小问,从消除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14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

14、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15、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1)问汉晋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科举制的进步性可以根据材料“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士有应举之才”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第(3)问根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