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君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2)在中央官制上,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3)在地方官制上,行省制度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创新,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在选官上,汉代创立察举制,隋唐创立科举制,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一、法令出一1核心特征皇帝有天下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2影响皇权具有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3演化原则(1)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
2、“奴才”的关系。独尊独断二、君权和相权1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制度。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在门下省设,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中朝尚书宰相政事堂 灵犀一点 唐代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唐朝行政运作的有效制衡。但这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不能体现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为强化皇权服务的。3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1)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等同于宰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
3、,作为副宰相。(2)设枢密院掌管,长官为枢密使。(3)设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参知政事三司军事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进(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有,地方上有监御史。(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监察地方政治,中央仍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都察院。宋代的提点刑狱司专门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均由中央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效能极其有限。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监督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形成发展先秦时期西汉汉武帝
4、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选官标准家世、出身德才,后以门第学识、才能选官方式世袭以官举士考试选官评价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体现出封闭特征。权操于上,百 姓 不 得 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九品中正制 灵犀一点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五、行省的设置1从汉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2)唐代分
5、为、州、县三级。(3)宋代分为路、州、县。2行省制度(1)创立: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分全国为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道中央省官互迁(2)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灵犀一点 元朝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中央集权主题(一)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
6、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2)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三省职能及运行机制如何?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提示:(1)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三省工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理解: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系统认知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1)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2)分工:中书省掌管制令
7、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十分重要。(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针对训练1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
8、,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御史台解析: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答案:C 主题(二)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实证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
9、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二分析,柳宗元认为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创新?提示:(1)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2)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通过人为因素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系统认知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北宋派文
10、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明朝尤为突出。针对训练2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宋太祖设置的通判都是地方监察官,而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道是监察区,这反映了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
11、视对地方官的监察,故选 B 项。答案:B 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材料反映了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故 A 项错误;门下省不是监察百官机构,故 B 项错
12、误;材料无法体现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故 D 项错误。答案:C 2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 项符合题意。答案:D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度 B中书省
13、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解析:根据材料“元承宋制”,并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元代中书省由宋代中书门下而来,枢密院由宋代枢密院而来,故选 B 项;行省制度、宣政院均创立于元代,排除 A、C 两项;元代没有中书门下这一部门,排除 D 项。答案:B 题组二 选官制度4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
14、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 B 项正确。答案:B 5下列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秦朝授爵制主要依据是军功;西汉武帝时设立察举制,以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特点,主要依据是品行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三国的魏国时期,注重门第声望;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在唐代完善起来,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故选 D 项。答案:D 6“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表明是科举制,故选 D 项;世卿世禄制是世袭的,不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排除 A 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排除 B、C 两项。答案:D “课下能力提升”见“课时跟踪检测(三)”(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 观 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