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470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1新高考地理选择性考试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8讲 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8讲城市化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综合思维: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城市化进程,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1.以区域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与风格、城市化的影响。基础全面梳理一 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

2、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表现4意义(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进程和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

3、区差异发达国家大多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C)阶段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城市化的初期(A)或中期(B)阶段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2影响地理环境(1)合理城市化的影响: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过快城市化的影响:形成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1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来形容我国现在的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

4、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提示:“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户口仍在农村,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身在城市,心系乡村”说明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变坏,城市规划建设落后,使得城市的居民向往在乡村居住。2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郊区化特征明显。指出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提示:原因:城区环境恶化;政府政策支持;郊区环境较好;交通条件改善;郊区地价较

5、低等。意义:改善城市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问题及原因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城市

6、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后期人口流动方向农村城市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原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

7、(2)题。(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A BC D(2)图中折线反映了()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思维探究答案(1)A(2)C考向1城市化进程的差异(2020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摸底)下图为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1)(2)题。(1)城市化加速阶段起步最早和进程最快的国家分别是()A美国、日本 B德国、美国C日本、德国 D德国、日本答案D解析城市化加速阶段一般为城市化水平从30%至70%阶段。城市发展历程折线图显示,1870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6%,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26%、10

8、%,说明加速阶段起步最早的为德国;读图可知,德国和美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至70%用了约90年时间,而日本只用了约40年时间,说明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2)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均进入后期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是()A发展服务业 B发展重工业C大量移民 D改善交通答案A解析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化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再提高要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此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应是发展服务业,A项符合题意;发展重工业经济效益较低,且给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9、,这不会是新动力,排除B项;大量移民和改善交通不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能成为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排除C、D两项。考向2郊区城市化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指标,反映了某一区域要素在高一级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区位熵值越大,说明地位和作用越高。下表是2016年圣彼得堡城市土地利用各圈层区位熵。据此完成(1)(2)题。土地利用类型居住工业商业圈层(由中心向外)核心区1.7780.9164.908老城区1.6542.6492.490近郊区2.5961.1183.549远郊区0.7420.1632.451平均值1.7891.3642.871(1)圣彼得堡城市化正处于()A虚假

10、城市化阶段 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答案B解析读表可知,圣彼得堡市近郊区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第三圈层,居住、工业和商业空间发展已较为成熟,其中居住用地区位熵、商业用地区位熵高于老城区且高于平均值,这说明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故B项正确。(2)圣彼得堡老城区工业用地区位熵大的原因是()A人口密度 B规划建设C土地价格 D产业结构答案D解析表中显示,核心区、近郊区的居住区、商业区的区位熵较高,而圣彼得堡老城区工业用地区位熵大,这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的,产业结构影响人口分布,故D项正确。考向3逆城市化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的

11、城市化模型。据此完成(1)(2)题。(1)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二孩政策 B加大教育投入C疏散城市职能 D完善养老保障答案C解析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产业过于集中,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前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疏散城市职能,C项正确;实施二孩政策,人口增长,用地更紧张,A项错误;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不能解决用地紧张问题,B、D两项错误。(2)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开始的时间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B解析甲时间点,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均为正值,处于城市化阶段,A项错误;

12、乙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为负值,边缘区人口变化为正值,二者叠加接近0,城区人口总体开始减少,逆城市化阶段开始,B项正确;丙时间点核心区、边缘区人口持续减少,为逆城市化发展阶段,C项错误;丁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为正值,边缘区人口变化为负值,二者叠加接近0,逆城市化结束,D项错误。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考点2城市化对地理

13、环境的影响1辩证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防治水污染地面沉降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

14、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

15、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思维探究答案(1)D(2)C考向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表为江苏省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读表,回答(1)(2)题。20世纪80年代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合计21世纪初耕地23.962.102.093.4131.56林地5.891.991.151.2510.28建设用地27.103.026.245.1941.55水域5.100.620.6410.2516.61合计62.057.7310.1220.10100提示:表中5.89表示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有5.89%耕地转变为

16、林地。(1)21世纪初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转化来源为()A耕地 B林地C建设用地 D水域答案A解析读表,找到21世纪初的建设用地,找到该行数值最大的那一列,据此可判断出,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转化来源为耕地,故A项正确。(2)21世纪初苏州市水域比例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水生物种增多 B热岛效应减弱C水体污染减轻 D城市内涝加剧答案D解析读表可知,20世纪80年代,水域合计比例为20.10%,21世纪初,水域合计比例为16.61%,即水域面积缩小,因而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岛效应增强,A、B两项错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剧,C项错误;城市内涝加剧,D项正确。考向2城市住房问题及对策“握手楼

17、”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我国很多城市,“握手楼”逐渐增多。这些“握手楼”大多位于“城中村”,这里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某“握手楼”。据此完成(1)(3)题。(1)“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城中村”房租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故B项正确。(2)“握手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A BC D答案

18、D解析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消防车等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关系不大,错误;“握手楼”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错误。故D项正确。(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答案A解析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B项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C项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紧张状况,均不符

19、合题意,排除B、C两项;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故D项错误。考向3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2019山东潍坊二模)停车难是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甚至人口只有几万、十几万的乡镇和县城也会有停车难的烦恼。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如图示意我国大、中小城市与发达国家的车位比例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车位()A面积小 B数量少 C缺口大 D太偏僻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发展,城市停车设

20、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停车设施供需严重的失衡,停车难问题己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车位比例比发达国家小,车位缺口大,导致停车难。故C项正确。(2)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停车相对容易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城市()A车位数量较充足 B汽车数量较少C路边允许自由停车 D轻轨建设超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停车相对容易,主要是中小城市汽车数量相对较少。故B项正确。(3)缓解我国城市停车难的可行性措施有()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绿地改建临时车位提倡市民绿色出行安装车位引导系统A B C D答案D解析大量建设立体停车

21、场,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不了停车难的根本问题,错误;城市绿地具有生态价值,不能改为车位,错误;提倡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轿车出行,车内安装车位引导系统,避免乱停车现象的发生,正确。故选D项。1认识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水与污水分流问题。(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素能专项突破聚焦核心素养18半城镇化2019年1月29日,我国第一部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为主题的评估报告中国

22、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大量流动人口在经济上被接纳、在社会上被排斥,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摇摆”状态,对城市社会缺乏认同,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城镇化”的状态。面对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对中国城镇化进程造成的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其核心是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由于流动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而导致的“半城镇化”问题,而社会融合是解决中国“半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核心素养定位:人地协调观1概念“半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其主体是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

23、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还有明显的隔离,他们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孤立和边缘化。2特征“半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不成熟状态。它的总体特征是:“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3问题(1)“半城镇化”使农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2)“半城镇化”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3)“半城镇化”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4)“半城镇化”虚抬城镇化率,不利于国家决策。4对策(1)治本之策改革户籍制度,打破户口束缚的藩篱

24、。(2)关键举措破除地方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路径选择实施就地城镇化,让农民离土不离乡。(4)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港、澳、台资料暂缺)。据此完成13题。1随着甲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该地的半城镇化率将()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波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半城镇化率的高低与迁入人口的数量呈正相关。读图可知

25、,甲地目前半城镇化率最高,说明迁入人口数量众多。由于迁入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素质较低,当甲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部分人口会随着产业的迁出而迁出,导致半城镇化率降低,故B项正确。2半城镇化可能会使()A城镇化水平下降 B城镇交通压力减小C商品流通规模减小 D治安状况下降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半城镇化会提高城市化水平,A项错误;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会增加城市的消费能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规模会扩大,同时也会加剧城市交通的压力,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大,治安水平下降,B、C两项错误,D项正确。3缓解我国半城镇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有()鼓励城镇人口迁入农村限制人口流动

26、规模提高城镇服务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A B C D答案C解析据材料,半城镇化是指城市里面的非户籍人口较多,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是将这部分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避免同在城镇工作,但社会福利等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应该提高城镇服务能力,正确;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可减少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数量,也可吸引在城市务工的农村人口回流,正确;限制人口流动的规模无法解决部分城市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籍的问题,错误;城镇人口迁入农村也不能有效缓解半城镇化现象,错误。故选C项。突破图表技能18城市化进程图(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个)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

27、1)(2)题。(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双选)()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双选)()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1)AD(2)BC1城市化坐标图的判读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

28、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1)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下图)(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第二,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带状和团状。第三,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19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下面分别是19

2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产业就业情况变动图和城镇化率变化与GDP增速变动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一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曲线是()A B C D答案D解析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体现了城镇化水平,它是逐渐升高的。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在53%左右,因此曲线正确,正确答案选D。2据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时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C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成正相关D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答案D解析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应当是先高于第三产业,后来被第三产业超越,A项错误;城镇化水平速度最快的时候,应当是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此时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B项错误;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大致呈正相关,C项错误;2011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