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历史4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含解析)本试卷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第一部分1.儒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间的两套秩序: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心灵秩序。孔子以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位提出了纲常名教,突出了礼;另一位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学体系。他们分别是A. 孟子和王阳明B. 荀子和朱熹C. 董仲舒和顾炎武D. 董仲舒和朱熹【答案】D【解析】【详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朱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思辨化的哲学体系,因此D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A排除;荀子强调的是礼法并治,B排除;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C排除。故选D。2.
2、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 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 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 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D. 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服务,C正确;隋唐时期的选官方式科举制,A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视家世,排除。故选C。3.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
3、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A. 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 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 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体现的是政府对民众医疗的救助,C正确;宋朝时期的地方政府权力较小,A排除;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排除;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D排除。故选C。4.明中期,“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嘉靖年间,歙县在京徽商出资出力创建了会馆,令来者“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
4、别定馆舍。”这表明徽商活动范围广,在都城有一定影响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不断发展的纽带民间自发集资,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 明朝政府对会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歙人(徽商)聚都下(北京)者,已以千万计”体现的是徽商活动范围较广,正确;材料“无论崇卑,咸得解装于斯,而从容别定馆舍”体现的是会馆主要是为同乡商民提供服务,正确,因此B符合题意;徽商的纽带是乡土亲缘关系,并非都是血缘关系,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和会馆之间的关系,错误,CD排除。故选B。5.中国近代某文献提出了一系列“新事物”,如:禁止与外国交涉时使用“夷狄”等带侮辱性的文字,主张建设
5、铁路、轮船等设施,提倡学习欧洲建立银行,并提出废除八股等改革措施。该文献是A. 海国图志B. 资政新篇C. 变法通议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一致,B正确;海国图志提出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排除;变法通议强调的是变法的合理性,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D排除。故选B。6.以下关于台湾的诗句,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汪辜会谈开先河,二老共创新关系 窃喜战功归祖国,更欣光复到台湾A. B. C. D. 【答案】A【解
6、析】【详解】是康熙帝对收复台湾的描述;是对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描述;是在1993年汪辜会谈的描述;是对1945年收回台湾的描述,因此正确排序是,A正确,BCD排除。故选A。7.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他评价的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重庆谈判D. 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详解】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A排除;重
7、庆谈判主要是探讨是和平建国问题,C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排除。故选B。8.“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这些“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包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符合题意;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不符合题意,B
8、C排除;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9.某学者在写作“中国现代经济史”时,将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作为专著各章的标题内容。以下表述,符合19791984年的是A.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徘徊B.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C. 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D.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其中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B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当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C排除;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措施的影响,D排除。故选B。1
9、0.有观点认为:十二铜表法中说“人民对于最新情况投票就是法律”,没有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法律中所发生的革命了;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其中“人民”是指罗马帝国的自由民B 成文法一经产生便不可更改C. 罗马法对宗教改革起到直接推动作用D. 罗马法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体现的是罗马法对人性的解放,凸显的是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C排除。故选D。11.康有为在论及西方向近代迈进的
10、历程时说:“然而是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破封建万千之侯垒,而王权成。”下列他的论述,适合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是A. 科仑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B. 腾扬丕天之革命波,而立宪遍于各国矣C. 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D. 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康有为对西方国家早期社会变革的描述,其中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因此A符合题意,君主立宪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是在19世纪中叶后,B排除;电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排除;培根和笛卡尔的主张属于近代科学的发展,D排除。故选A
11、。12.“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A.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B. 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C. 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D. 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知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D正确;A是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B是权利法案发表的意义,排除;C是法国人权宣言发表的意义,排除。故选C。13.如图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恭敬地在俾斯麦的画像前行礼,俾斯麦画像的位置在日
12、本一般用于摆放祖先牌位。下列改革措施,最符合此画寓意的是A. 宣布废藩置县,中央派官员直接管理B. 实行四民平等,平民享有更多的自由C. 允许土地买卖,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D. 颁布明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伊藤博文对俾斯麦的推崇说明其认可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D正确;AB是明治维新政治上的措施,排除;C是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措施,排除。故选D。14.1961年,英国正式提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申请。在美国看来,扩大到英国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将成为一个可靠的伙伴。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1963年,他表示英国与美国关系过于紧
13、密,因而否决了英国的申请。从中能够看出英国因国力衰落而追随美国 马歇尔计划未能发挥作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矛盾 欧洲经济合作已见成效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可知英国追随美国,但是法国对英国不认可,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矛盾,正确;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说明当时欧洲的经济合作已见成效,正确,因此C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经济恢复,错误,ABD排除。故选C。15.下表是美国二战后不同时期实际GDP及其他若干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影响美国战后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有时期实际GDP(年均复合增长率)私人国内总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劳动生产率
14、(年均复合增长率)失业率(年平均失业率)195019734.25.72.84.8197419822.00.50.97.2198320073.44.72.35.8信息技术的发展 殖民体系的变化 经济政策的调整 霸权地位的丧失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二战后美国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进入滞胀,里根政府通过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体现的是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确;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到新经济时期,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正确,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殖民体系的变化,错误,AB排
15、除;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未丧失,错误,D排除。故选C。第二部分16.“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
16、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答案】示例:不真实。理由: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且时间上比史记更早,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从史料内容角度说,战国竹简未记载此事,而是记幽王为主动进攻,应不需要召集诸侯来救;史记中诸侯远近不同却几乎同时赶到等记载不符合常理。从史事所处时代角度说,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且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已遭到破坏。从史书作者角度说,可能由于历史久远缺少相关史料,以及当时君权强大和
17、举烽传警等现实对司马迁产生了一定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我认为材料中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并不真实,关于论点阐释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内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编写史实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7.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这条官方开辟的“政治之路”“和合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汉、唐、元、明各朝代在沿途设置馆舍为驼马商队提供食宿,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虽然历经了魏晋战乱,拓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经略西北,也曾使丝路再度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唐中叶受政治局势等影响,陆上丝路衰落,
18、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的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宋代一艘海船的货运量可达6070万公斤,相当于2000多匹骆驼的运输能力。海上丝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个别政府主导的“朝贡”“外交”等活动。材料二 通过陆上丝路,核桃、葡萄、良种马、宝石、乐舞等传入中原,丝绸布帛、凿井和铸铁技术、印刷术与火药等得以西传。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多地发现了不同宗教共存融合的遗迹。占城稻、玉米、土豆、烟草、钟表、阿拉伯数字等由海路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文化典籍、中医中药、园林艺术等传向海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地区。请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要求
19、: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评分标准:水平三:能够多角度提取两条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把丝路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全面分析其背景;能够对两条丝路的影响进行准确分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水平二:能从两个角度提取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把丝路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较全面地分析背景;能对两条丝路的影响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水平一:能从一个角度提取丝路发展变化的信息,但分析不全面、不准确;或信息提取比较全面,但没有分析。【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关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的阐释可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运输的物品内容、海上运输
20、开辟的条件及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往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8.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派别相关史事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
21、乎。”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
22、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答案】(1)背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面对西方的军事威胁,兵家受到重视,且兵书的内容涵盖中外。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列强的洋纱、洋布等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丝、茶等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改善中外贸易平衡,农学因此受到士人关注。由于中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科技、政治、思想等随之传播,对国人形成巨大冲击,墨家学说成为理解和应对新知的思想资源。(2)示例:洋务派力图解决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同时又面
23、临朝廷内部的改革阻力。他们因此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的经世精神。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建成了新式海军,并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但民用企业的创办并非为了传统儒家关注的民生,而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和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在追求富国强兵这一点上和历史上的法家相同。总之,洋务派采取了比较务实、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以应对现实危机,实现了儒家和法家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解析】【详解】(1)背景:关于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可从三家学派的具体主张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合流:可从儒家和法家
24、思想的特征、洋务运动的背景、指导思想、兴办的企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9.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2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将建设博物馆的大任交到申克尔的肩上。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博物馆1825年开始施工,1830年落成,是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被称为“皇家博物馆”。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
25、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 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该馆1855年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答案】(1)特点: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罗马的风格和元素;皇家藏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等等。(2)示例:启蒙运动在
26、欧洲扩展,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皇家博物馆”的建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工业革命的进行促成了新博物馆的建成,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在德意志统一前后,建设“国家画廊”以保存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巩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可归纳出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根据材料“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可归纳出由皇帝主持修建;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罗马的风
27、格和元素;根据材料“皇家博物馆”可归纳出内容丰富;根据材料“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可归纳出馆藏物品丰富。(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德意志帝国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0.孙中山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4年1月,孙中山曾说:“(俄国)最初之共产主义,亦由六年间之经验渐与民生主义相暗合。可见俄之革命,事实上实是三民主义。”过了一个多月,他又说:“俄国政府两年前实行的政策,其原则与方针与我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点与应在中国实行的我的建国方略如出一辙这个政策在两国实施的情况迥异,但是
28、它们的政策基本上是相同的。”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思想的远见卓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摘编自杨天石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1)依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简析他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2)孙中山主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对其观点进行论述。【答案】(1)认识:孙中山认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具有一致性。原因:苏俄的政策发生转变,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态度相对缓和;孙中山寻求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29、逐渐确定了“联俄”的政策。(2)示例:1921年,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恢复自由贸易、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等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面对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再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实施了“新政”,通过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和调控市场等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两国分别借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为用”。【解析】【详解】(1)认识:根据材料“但是俄国政府的现行政策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点与应在中国实行的我的建国方略如出一辙”可归纳出孙中山认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具有一致性。原因:可从当时苏俄政策的转变及孙中山个人因素进行分析即可。(2)关于孙中山的观点可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罗斯福新新政的特点及意义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为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