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500.50KB ,
资源ID:56396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39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1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1 第2讲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君主专制政体一 皇权专制1地位: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3影响(1)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3)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 君权的不断强化1抑制相权(1)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

2、“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3)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原因: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废除: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结果: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导致皇帝政务繁忙。(2)设立内阁设立: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特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评

3、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3清朝设立军机处(1)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汉到清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发生“七国之乱”。(2)解决措施:汉景帝“削藩”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2唐朝藩镇割据

4、出现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直辖于中

5、书省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行省,设三司(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2)作用:这种地方最高层级统治的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形成威胁不利方面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

6、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不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6清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2)清朝的边疆政策基本原则: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措施:a.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事务。b.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实行“改土归流”。历史作用:a.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监察制度1演变朝代机构职权秦御史大夫、监御史主管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汉中央:御史大

7、夫主管中央的监察机构地方: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2)局限: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

8、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1)概念: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孝廉为主科。(2)评价积极作用:使汉朝人才济济。局限性: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都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容易滋生腐败。3九品中正制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按中正官品评授官(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影响: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

9、方士族手中,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4科举制时代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三大转变及其积极作用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选官方式的变化从荐举到考试。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体现公平公正,有

10、利于重学风气形成,推动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形成,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 (3)局限性考试内容具有封闭性:其内容和科目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虽促进了儒学发展,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对自然科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质: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思维点拨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2)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思维点拨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强

11、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思维点拨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影响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加剧了社会政治的腐朽和黑暗,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

12、进步。 知识拓展 秦汉以来君主专制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但其间曾出现与之相悖的现象,如元代的中书省,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都曾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思维点拨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思维点拨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3、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思维点拨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起步早,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5)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知识拓展 古代谏议制度(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主要朝代的谏议制度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

14、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没有了(这与皇权的高度加强是一致的)。(3)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帝的权力,但在纠正皇帝过失、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巧法妙记 选官制度的演变思维点拨 古代选官制的启示(1)多渠道选拔考试、荐举、补荫等互为补充。(2)制度创新考选、回避、保密制度。(3)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素质。(4)彰显精神公开、公平、竞争。(5)弊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

15、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教你读史

16、1.史料一为后人历史评论类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2史料二为学者研究成果,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弊端及唐太宗解决方法。3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史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答:_答案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答:_答案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

17、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答:_答案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汉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不断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4)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两

18、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教你读史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史料,据史料信息可知汉代通过察举制举孝廉的方式选拔人才,注意品行。2史料二为后世史学研究性材料,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信息可知,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选官的主要标准。3史料三为学者研究

19、成果,主要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答:_答案汉:察举制;晋:九品中正制。2根据史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_答案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3根据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社会影响。答:_答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及意义(1)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

20、意义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政局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代为官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

21、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9全国卷T252019全国卷T262018全国卷T252018全国卷T262018全国卷T252017全国卷T252017全国卷T262017全国卷

22、T252017全国卷T272017全国卷T272016全国卷T262016全国卷T252016全国卷T272015全国卷T252015全国卷T25考频5年15考1(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考查点知识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

23、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2(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查点知识考查唐代三省

24、六部制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二省职权,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在制度上并未得到晋升,排除B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3(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

2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考查点知识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素养考查(1)史料实证;(2)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

26、推行,排除D项。命题角度1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2019吉林六市高二期末)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答案A解析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监司辞见皆得上殿”“则择其州

27、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故A项正确,排除D项。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是材料措施的本质意图,均排除。命题角度2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从负责“决策”的“首脑”机关到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即原来只负责决策、不承担具体事务的中书门下发展为既负责决策、又承担具体政务,这表明中枢机构官员日益专业

28、化,故C项正确。“中枢机构政务化”表明中枢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不是“吏治清廉”,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唐中后期以来“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事务重合,部门关系并不融洽,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机构职权的变化,不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加强,故D项错误。命题角度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唐)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牍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这说明唐代()A科举制标准日益公正公平B行政权与司法权归于吏部C注意考察官吏的实践能力D建立了官员腐败防

29、范机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吏部选人,取州县案件让被选之人进行试判,以此考察官吏的实践能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的公正公平问题,排除A项;材料是官吏任命前的考察,不能体现行政权与司法权归于吏部,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防范官员腐败机制,只是考察官吏的能力问题,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0广东茂名摸底)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

30、都在皇帝身边侍奉,位贵权重;后来卫青、霍去病、霍光也都是侍中,其权势甚至高过宰相。故可知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武帝放弃了汉初无为政策,采用有为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割相权,而是强调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排除D项。2(2019陕西渭南一检)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三公九卿制

31、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项正确;“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与设问要求“制度变革层面”关系不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官吏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3(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

32、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从记载看,唐朝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而尚书省左右丞负责“劝御史举不当者”,对御史台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B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中枢机构的方向和性质,C项错误。4(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可是到了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郡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经

33、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社会局势动荡,造成地方管理疏松,因而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5(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答案D解析宋朝“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宋

34、代实行“守内虚外”的方针,改革地方管理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旨不是要扩大疆域,故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是地方建制的原则、方法,无关官员的“文武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是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与材料论述的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6(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答案B解析元朝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和圆署会议制,分

35、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互相牵制,与元朝无关,故排除D项。7(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的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进士中榜中平民出身的占比约69%,说明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有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进

36、士出身情况,体现不出社会控制程度如何,排除B项;阶级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身份不可能平等,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8(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敕”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唐宋时期,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颁发,须经宰相副署并由政府机构发布,才能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唐宋时期()A中枢权力重心下移 B宰相议政权力扩大C官僚体制趋于成熟 D政府行政效能提高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皇帝的诏令文书“须经宰相副署并由政府机构发布”,这体现出中央政务运转的制度化,以及官僚体制对皇权一定程度的制约,说明官僚体制趋于成熟,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权力重心的变化和宰相权力的扩大,故排除A、B两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政府行政

37、效能的提高,故排除D项。9(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运行的”,说明明初废丞相后,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废除丞相后,皇权进一步加强,并未受到制度化制约,B项错误;明成祖时才设立内阁,且内阁参与决策始终不合法,C项错误

38、;明成祖设立内阁解决废丞相后的弊端,同时丞相制度某种意义上变相复兴,但不符合材料时间,D项错误。10(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擅取皇权的太监能权倾朝野,无人制约,从根本上反映的是皇权的独断,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旁落,而不是削弱,排除A项;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清代非常重视对全

39、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时期重视全国性地图的纂修,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测量,反映了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主权观念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领土的测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全国性地图的绘制而不是处理边患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测绘技术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12(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科举

40、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选D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41、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如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解

42、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刘邦建汉后为巩固刘姓天下,又陆续分封功臣为列侯。第(2)问,根据图一信息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根据图二信息可知,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侯国类型中功臣侯数量明显减少,而归义侯也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此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第(3)问,根据图三信息可知,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但外戚侯和恩泽侯相比以前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

43、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统治逐渐腐朽。14(2019山东枣庄高二期末)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春秋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选取角度,自拟论题,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相关阐释。(要求:论题明确

44、,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答案(示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强化统治措施,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参考题目:国家治理措施的完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产力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国家认同。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根据材料中“春秋”“秦汉”和“清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然后从春秋时期大一统观念初步形成、秦汉时期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清朝前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等方面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也可拟定“国家治理措施的完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