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考古发现,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的说法才逐渐齐备。这表明夏商周时期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B农牧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D农业文明引领游牧文明发展2.史载夏王朝作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
2、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政权具有强烈神秘色彩 B“传贤”强化了尊卑等级C王权是国家政治的纽带 D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集中3.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4.“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先秦A法家 B墨家 C兵家 D儒家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
3、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土地私有调动农民积极性 B扩充军队以增强战斗力C增加户口数量和政府赋税 D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7.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3世纪末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初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
4、“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后来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这种政策变化反映了A思想意识领域竞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变化与需要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冲突9.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引发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朝廷严惩郡国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10.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其圆形龙纹币、方形马纹币、椭圆形龟纹币分别等值于市民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超流
5、通的银、铜自然比价。这种做法A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11.下图为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锦护膊,上下各有一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文。史记天官书也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的说法。将天象占辞与国家重大事件结合起来体现的思想是A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B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C制天命而用之 D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12.公元前74年,昌邑王刘贺承袭皇位不久,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除之,立刘病已为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认为: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议定后请示太后就可以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
6、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13.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其以诡语托为天命预言,并附加图形解经述史,宣扬鬼神。刘秀曾经“宣布图谶于天下”,确定了谶纬作为法定经典的地位,于是学者争学谶纬,往往又加以荒诞之词。这种现象反应了A汉代新儒学的神秘主义 B新儒家学者的人文精神 C动荡社会下的宗教发展 D玄学影响下的哲学变化14.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A南京 B扬州 C杭州 D洛
7、阳15.公元522年,鲁郡百姓为纪念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德行,特意刻碑铭记。该碑书体质朴方严,魄力雄强(如右图),学者们认为该风格正是当时社会审美、时代风貌的体现。与此风格有关的背景是A胡服骑射 B三国争锋C鲜卑改革 D儒道交融16.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由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17.梁书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多草木,草实如茧国人多取织以为布”。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
8、棉布的契约,这证实了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植棉织布的历史。这表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18.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同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A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 B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加大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 D收归人事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9.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征收的公
9、平性 D取消丁税放松对人身的控制20.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冶铸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21.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颠倒;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西北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中原22.张载讲“心能尽性”,朱熹讲“心统性情”,陆九渊讲“尽心”,王守仁讲“致良知”。其共同之处是A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 B突出了人的主体思维C推
10、动理学心学的统一 D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23.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选官与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2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推测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作品注重意境25.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杂剧融诗词、音乐、舞蹈于一体,标
11、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但元之后杂剧艺术逐渐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萧条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科举考试的恢复 D杂剧模式的僵化26.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已出,辄多方阻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抚军民。”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这说明A地方治理日趋复杂 B京官地位愈加重要C官僚队伍更加腐化 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27.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
12、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方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28.1683年,康熙帝在诗作中秋日闻海上佳音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抗击沙俄 B重开海禁 C收复台湾 D闭关锁国2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政、官民、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发重要政策也是由臣下密奏提出,君臣反复讨论后制定。据此可知密折制度是A官僚体制的完善 B民意上达的途径C对军机处的补充 D君主制度的发展30.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用铁搭耕地非常流行,这是一种由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当时的诗文中也有“一人推犁行
13、踯躅,二人挽犁身觳觫”的说法。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农耕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B精耕细作技术已经衰落C自然经济封闭性很突出 D荒地开垦不利技术进步31.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这种状况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32.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据乾隆年间的调
14、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能确定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A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 B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C行商垄断了外贸管理权 D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33.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 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 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 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 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34.南京条约申明:“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是A
15、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35.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称太平天国运动为“发逆”、“贼匪”,孙中山却认为太平天国发动了“民族大革命”,洪秀全等是“民族英雄”。其原因是A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目标一致 B革命派夸大了太平天国的意义C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D太平天国反帝反封的功绩巨大3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是A北洋水师成军参战 B战争由洋务问题引发 C侵略势力到达内地 D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3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
16、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史料历史解释A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商款、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二千一百万银元B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列强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3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讯后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A侵略者与地方督
17、抚相互勾结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自立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39.光绪二十七年,皇帝下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心中的滋味却又苦又咸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40.2003年,某电视剧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该剧故事背景丰富,主题发人深省,其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也深受观众喜爱。从右图歌词(节选)信息可推测,该剧可能反映了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的发展历程B甲午战
18、争的国耻家恨C官僚资本的曲折发展D洋务官员的命运沉浮第二卷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包括41、42两小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闇昧妄行也。 (汉)桑弘羊,选自盐铁论材料二: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汉)司马迁,选自史记材料三: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
19、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清)康熙,选自清圣祖实录材料四: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吕思勉,选自中国民族史材料五: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与司马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修筑长城的背景。10分(2)阅读材料三、四、五,你对康熙的话有什么认识?6分(3)围绕与长城有关的历史,试提炼长城精神的内涵
20、。4分4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1840-184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71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1874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1885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1894-1895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21、1900-190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和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8分参考答案1-5.BDABB 6-10.CABDC 11-15.BCAAC 16-20.BDBCD 21-25.ABDA(ABCD) 26-30.DDCDA 31-35.ABADC 36-40.ABCCA41:(1)桑弘羊:国家要有坚强的防御工程,有备无患才能内外安宁;2分司马迁:君臣不可好大喜功,大兴工程,要体恤民情才能长治久安。2分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小
22、农经济的发展;对匈奴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北方草原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威胁巨大;6分(2)康熙认为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民心所向,众志成城;满清崛起于东北关外,与北方蒙古贵族关系密切,民族和睦自然国家稳定;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满清统治者的影响,是古代民本精神的体现。同时,过分强调民心,忽视工程和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6分(3)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凝聚团结、维护统一、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与意志的体现。4分42:(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6分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现代技术和思想。6分(2)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