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聪明的小包拯 第 1课时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包拯的聪明,遇事勤于开动脑筋的好习惯。批注: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教学难点: 了解小包拯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以“画”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简笔画画小包拯),小朋友们知道这是谁吗?2在你的心目中,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包拯小时候的故事吧!板书课题:聪明的小包拯。读题,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聪”“拯”的读音。4“聪明”,想
2、一想:在你的周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聪明?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辅导。来源:3瞧,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就来自咱们的课文,读好它们,再读课文就不难了,加油吧!(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3)去掉拼音认读,在读中引导发现“己”和“已”的区别,并指导写“己”。(4)课文中还有没有你认为难读的字或词?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1学习第一、四两个自然段。师:老师刚才说过,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再读课文就不难了,不信,咱们现在就来试一试。(1)请女同学读第一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3、(2)谁愿意再来试一试?(指两名同学分自然段读)(3)读了这两段,你们知道了什么?(4)课件出示句子“他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读中体会“用功”与“非常用功”的不同,并练习用“非常”说句子。2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创设情境,范读第二自然段。(2)指名角色扮演姐姐,与老师共同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姐姐故意问的语气。3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2)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图画上的内容?(3)默读课文,想一想,聪明的小包拯怎样找出了吃鸡蛋的人?(4)同桌小伙伴交流、讨论。(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6)集体交流,了解小包拯的审案过程。四、
4、角色扮演,深入领悟。(结合插图)小包拯得到了大家的称赞,那现在就让我们来扮演小包拯的家人,说说,你认为小包拯的聪明主要表现在哪儿?五、拓展延伸。课件演示动画,教师根据动画对包拯作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向包拯学习的愿望,搜集更多关于包拯的故事。教学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聪明的小包拯 第 2 课时 课型:讲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来源:教学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
5、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批注: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重点: 了解小包拯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学难点: 了解小包拯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来源:二、指导写字。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我们写这些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指导学生在田客格中正确、规范地写字。3展评。三、故事交流(还是小小故事会)。你还搜集到关于包拯的什么故事,愿意说给大家听。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