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在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成分。其中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物质进行双向交换,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流动,最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注入血浆中,动物体内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内,它们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之间物质进行双向交换。【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物质是双向进行交换的,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
2、间物质进行双向交换,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进行单向流动,少部分组织液注入淋巴,淋巴单向流动进入血浆。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 血浆量增加B. 组织液减少C. 组织液增加D. 淋巴减少【答案】C【解析】【详解】有人服药后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A、B、D错误,C正确。故选C。3. 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A. H2CO3/Na
3、HCO3B. NaH2PO4/Na2HPO4C. NaHCO3/NaH2PO4D. NaHCO3/Na2HPO4【答案】D【解析】【详解】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乳酸,乳酸呈酸性,需要血浆中碱性的缓冲物质进行调节,从而保持血浆pH的稳定。A、H2CO3为酸性的缓冲物质,A错误;BC、NaH2PO4为酸性的缓冲物质,BC错误;D、NaHCO3/Na2HPO4均为碱性的缓冲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酸碱平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4.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
4、、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B.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C【解析】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不超过1,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5. 毛
5、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详解】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6. 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6、. 中的物质释放到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 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到突触间隙,A错误;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神经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C错误;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或者糖蛋白,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或者物质,并且明白刺激A点,电流会先后经过B的
7、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7.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增加B. 大量饮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 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血糖浓度的调节是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口渴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容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详解】A、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A错误;B、大量饮水时
8、,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错误;C、过度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呼吸加快,C正确;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故选C。【点睛】8.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等过程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 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答案】A【解析】【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多余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正确;B错误;胰岛A
9、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故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细胞,不使肌糖原分解,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糖代谢和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时的散热量B. 接种卡介苗能使人们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C. 饥饿时,流经胰腺后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升高D. 肌细胞产生乳酸后,NaHCO3进入肌细胞与乳酸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7.
10、357.45【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是由于体内外温差较大,使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时的散热量,A错误;B、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抵抗作用,B正确;C、饥饿时,血液流经胰腺时,其中的葡萄糖被被胰腺的组织细胞利用,因此流经胰腺后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C错误;D、肌细胞产生乳酸后,乳酸会进入血浆,血浆中NaHCO3的与乳酸反应,从而维持血浆PH在7.357.45,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
11、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 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B. 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C.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剌激后可分化成效应T细胞D. 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记忆T能识别抗原,
12、但不能呈递抗原,记忆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B、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错误;C、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故选C11. 下列对健康小白鼠进行的实验处理,对其机体产生的反应分析不正确的是A. 损伤下丘脑,寒冷环境中小白鼠体温下降,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B. 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T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 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
13、将丧失D. 破坏其下肢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剌激感受器,小白鼠有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恒定调节中枢,损伤下丘脑,寒冷环境中小白鼠体温下降,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A正确;B、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会引起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C、胸腺为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切除其胸腺,导致T细胞无法成熟,从而使体液免疫减弱,细胞免疫丧失,C正确;D、破坏其下肢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剌激感受器,兴奋可以传导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感觉,但无法控制其下肢运动,D正确。故选B。12.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
14、过“饲喂法”补充的是A. 生长激素、胰岛素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C. 胰岛素、性激素D. 性激素、生长激素【答案】B【解析】【详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三种:蛋白质(多肽类):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这类激素易被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这类激素口服后可以被吸收;氨基酸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口服后也可以被吸收。所以本题可通过“饲喂法”。故选B。13. 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 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B. 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HIV在潜伏期不能复制C. HIV会侵染T细胞,
15、因此艾滋病患者仍能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D. 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可直接消灭入侵的HIV【答案】A【解析】【详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病毒,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其它病原体趁虚而入,所以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A正确;B、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HIV侵入人体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B错误;C、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会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HIV侵染T细胞并在T细胞内增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能力大部分丧失,C错
16、误;D、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直接消灭入侵的HIV,D错误。故选A。14. 对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 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 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 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核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A正确;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而B细胞接受多种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
17、忆细胞,B错误;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正确;D、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D正确。故选B。【点睛】15. 如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B.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C. 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D.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单侧光照只能直接引起尖端部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而甲的横向运输被云母片阻断,因而两侧均匀分布,直立生长;乙中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以下,故不生长不弯曲;丙只有左侧能得到生长
18、素,所以左侧生长快,向右弯曲。考点:本题考查胚芽鞘的向光性。点评:抓住单侧光照只能影响尖端这一点,判断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分布情况,可以正确分析出胚芽鞘的生长状况。二、简答题:16.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层生物膜才能被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和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4)在一
19、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增多的实例_。(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多的物质有_。(6)正常人内的pH通常维持在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物质。【答案】 (1). (2). 自由扩散 (3). 6 (4). 三 (5). 中含大分子蛋白质,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6). 血浆蛋白减少、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回答一个即可) (7). 二氧化碳、尿素等 (8). 7.357.45 (9). 缓冲【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为组织细胞;为
20、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详解】(1)由分析可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即红细胞中的氧气至少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
21、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即和,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经常表现的是组织水肿,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很多,但核心的内容是所有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进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的因素都会引起组织水肿,如长期营养缺乏,毛细胞血管堵塞,过敏反应,肾小球肾炎等等。(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由图可知,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B,因此与A端相比,B端液体中氧气、营养物质等减少,而二氧化碳、尿素等代谢废弃物增多。(6)血浆的正常PH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使得血浆中的pH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点睛】熟知内环境稳态的含义以及内
22、环境中物质变化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结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7.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电位为_,C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A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_,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3)乙酰胆碱与位于_
23、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是_。【答案】 (1). 负 (2).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3). 下降(减少) (4). 减低 (5). 突触后膜 (6).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会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C为突触小体,电信号传到该部位会转变为神经递质的化学
24、信号,即在C处发生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即化学信号又会转变为电信号。(2)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需要消耗能量,病变个体中A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导致供能障碍,影响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进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意义在于能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同时也避免了神经递质持续起作用。【点睛】熟知兴奋在突触处的 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题中的相关信息解答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8. 下图是下丘脑
25、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缺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一方面,的释放量增多,这种激素是_,其作用是促进A、B_。另一方面,_产生渴觉,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2)正常机体血液中的含量变化对_(填图中数字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这种调控机制为_调节。(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_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激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_,与它作用相反的激素是_。(4)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C途径作用于肾上腺,可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
26、受激素的调节,这说明动物的生命活动受_的调节。【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重吸收水 (3). 大脑皮层 (4). (5). (负)反馈 (6). 胰岛A (7). 肝脏 (8). 胰岛素 (9). 神经和体液【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分析题图: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
27、,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表面受体蛋白;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1)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2)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维持体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3)某同学未吃早饭,上午第四节课感到头晕,此时血糖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细胞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的激素是胰岛素。(3)大脑皮层感知紧急信号后,通过神经调节将兴奋快速传递
28、到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肾上腺的合成和分泌活动还受激素的调节,说明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19. 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方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1)图中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图中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_,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的细胞是_。(2)A、B的名称分别是_、_。B的本质是_。(3)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过程发挥免疫作用。将结核杆菌释放到体液中,通过与_特异性结合而被灭活,最后由_清除。(4)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_,其特点是_。(5)与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答案】 (1).
29、 (2). (3). 吞噬细胞 (4). 效应T细胞 (5). 抗体 (6). 蛋白质 (7). 细胞免疫 (8). 抗体 (9). 吞噬细胞 (10). (11). 反应快且强 (12).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线粒体【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吞噬细胞消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表示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表示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和表示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表示效应
30、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A为效应T细胞;B为抗体。【详解】(1)图中吞噬细胞杀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属于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则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2)A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则A表示效应T细胞。B为浆细胞的产物,故为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发挥免疫作用。将结核杆菌释放到体液中,通过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而被灭活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由吞噬细胞清除。(4)二次免疫主要是记忆细胞参与免疫,图中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
31、过程是;由于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进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表现的特点是:反应快而强。(5)过程为浆细胞分泌抗体,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结合分析可知,与其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点睛】熟知人体免疫过程以及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20.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图1和2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_。(2)综合图2和3可以证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胚芽鞘_。(3)结合图2和4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_,而仔细观
32、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_【答案】 (1). 向光性 (2). 尖端 (3). 尖端 (4). 下部【解析】【分析】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的部位发生横向运输向背光侧转移,导致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促进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慢,从而出现向光性弯曲。题图分析,图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图2和图4的单一变量为尖端是否有光照射,【详解】(1)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无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射引起了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2)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没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不生长,说明与胚芽鞘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尖端。(3)图2和图4的单一变量为尖端是否有光照射,能照射到单侧光的一组向光弯曲生长,不能照射到单侧光的一组直立生长,这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点睛】熟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是解答本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