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83KB ,
资源ID:56254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25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内蒙古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内蒙古北师大鄂尔多斯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北师大鄂尔多斯附校高中2020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 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的,每题2分,共60分)1. 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 封邦建国B. 王权至上C. 王位世袭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共传14代”“共传17代”可得出这与王位世袭制有关,在一家一姓中承袭,故C项正确;ABD项不能体现,排除。2.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

2、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使政权趋向严密C. 有利于社会稳定D. 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以看出商代的王位继承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位的资格,弟弟也有继位资格,因此容易造成统治集团的权力纷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材料中嫡长子继承制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点睛:材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是解题的关键。3.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

3、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

4、。4.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故A排除。分封对象不都是宗族血亲,也有功臣等,故C排除。血缘亲疏是宗法制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

5、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5. 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 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 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答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6.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

6、王族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记载主要表明周代政治具有A. 神权色彩B. 皇权色彩C. 宗族色彩D. 等级色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族”姓中“族”即“宗族”的意思,而“周王族姓独居五十三人”则足以证明周代政治的确具有宗族色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而不是A和D。另外,周代政治当然不具有皇权色彩,因为周代并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故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7. 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

7、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表明A. 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B. 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C. 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 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诸侯有定期朝觐天子的义务,但是不需要随时朝觐天子,故A错误。诸侯是看到烽火赶来救援周幽王,而不是联合反叛或攻伐,CD错误。8. 下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 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B. 说明周

8、王朝实行井田制C. 体现周朝时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D. 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由题干中“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情况。故D项正确。9. 周代当时人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下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 家国一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 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D. 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族在本质上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团体,故宗族与国家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材料“宗族成员常常

9、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相符,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家” “国”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的体现,但是对材料片面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10. 春秋242年,列国聘问盟会450次,鲁君朝周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这一现象主要反映的问题是A. 郡县制形成B. 宗法制崩溃C. 分封制破坏D. 世官制瓦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鲁君朝周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反映鲁君和鲁大夫朝见周天子和纳贡的次数很少,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下,诸侯应该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出征,因此,材料现象主

10、要反映的分封制破坏,所以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1.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11、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12.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A. 分封制B. 皇帝制C. 察举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皇帝制是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

12、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各诸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打破了原来分封制下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故D项正确。13. 据两汉书地理志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平定江南地,在今嘉兴市南湖区置长水县,属会稽郡。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可以世袭B. 郡守是会稽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 会稽郡

13、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 长水县是会稽郡郡守的封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为了加强地方管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在郡县制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答案为B项。郡县制下,地方官吏不得世袭,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排除A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4.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

14、,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决策机构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柄归中朝”“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并结合所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中朝的职责是协助汉武帝决策,并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故A错误。中朝只是协助汉武帝决策的机构,并非执行机构,故BD错误。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成为协助汉武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中朝”的形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

15、。15.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这一体制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 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又实行分封制,所以A项错误。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所以BD两项错误。汉朝的郡国并行下王国相对独立,威胁了专制皇权,故答案选择C项。16.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

16、“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 丞相B. 刺史C. 县令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故B项正确;A项是负责中央行政事务,排除;CD项为地方长官,排除。17. “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描述的这一制度A. 大大提高了宰相的权力B.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 导致皇帝政事更加繁多【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

17、负责”是指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C正确;三省削弱相权,排除A;三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不是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排除B;明朝废丞相,导致皇帝政事更加繁多,排除D。所以选C。18.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工部是具体执行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

18、部门,故选B;三省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排除A、D;工部是具体执行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部门,故C错误。【点睛】19.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宋代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三个官职的职权,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三个官职分别掌管的是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故选A。

19、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的职权2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来看,“此制”应为科举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考中后的景象和心情。故答案为D项。“

20、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嫡长子继承制;“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是察举制;“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21. 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A. 科举选官更利于国家行政管理B. 选官制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C. 科举及第者已控制了整个国家D. 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现象已被杜绝【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准确识记。依据材料文字“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

2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故选A。22.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 利弊参半B. 利大于弊C. 弊大于利D. 主张废除【答案】B【解析】根据“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说明孙中山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只是考试科目不合时宜了,D排除;材料无法看出科举制利弊参半,排除A;材料说明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

22、,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23.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

23、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24.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废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诗中描述了明太祖的劳累生活,他的劳累生活是因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结果。明太祖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后来形成内阁。故A项正确;BC与与明太祖无关,排除;六部没有分理全国政务,排除D。25.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

24、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

25、代内阁)26.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27.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

26、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 中央机构的完善【答案】C【解析】从材料“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机构是指军机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意旨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秦朝确立的,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D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

27、(军机)大臣相见”分析出该机构是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28.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

28、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9.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30.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

29、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地位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家天下”的特点;“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则是指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者可以通过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反映了“公天下”的特点。因此材料体现了“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共存。故B项正确。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有导致中央集权的极大可能,君主专制要求中央

30、集权;而“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并不足以促成地方分权,中国古代始终对地方权力的膨胀防范有加。故A项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刚性”,未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错误。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两小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

31、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材料二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2)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二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材料三 汉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武帝继位初期田蚡(fn)曾任丞相。资治通鉴记载:他推荐人做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武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3)据材料三,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运行存在什

32、么问题?材料四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4)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5)从上图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答案】(1)具体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2)职能:皇帝的政治助手,“助理万机”。政治地位:位高权重。(3)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形成威胁。(4)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内阁。(5)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中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解析】【详解】(1)具体制度:根据“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33、得出皇帝制度;根据“海内郡县”得出郡县制。(2)职能:根据“请得与丞相议之”得出皇帝的政治助手,“助理万机”。政治地位:根据所学可知,丞相位高权重。(3)根据“把皇上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得出丞相权力太大,对皇权形成威胁。(4)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明朝形成内阁制。(5)根据“中外朝”“内阁”“军机处”得出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中心;根据“三生六部制”得出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32.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

34、,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

35、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

36、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周之失在于制”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提到的是秦朝的郡县制;“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中“上下皆安之”可知,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根据“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可知,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根据“治民之纪天下之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作用还包括,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本原精神: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钱穆分析的“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为,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