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 花 园 四【学习目标】1.比较偏旁是“冫”和“氵”的字,发现它们的特点。2.积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3.读句子,体会拟人句语言的特点。4.读背古诗悯农,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学会珍惜粮食的道理。5.观察图片,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学习重点】1.积累词语。2.在读背中扩大积累。3.在“能说会道”和“写话”中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语海畅游)一、谈话引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百花园四。二、语海畅游1.比一比,记一记。(1)出示部首和8个生字,指名认读。(2)说说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3)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字的意思,
2、与偏旁的关系。(4)学生举出其他例子,教师总结。2.读一读,记一记。(1)出示五组字词,学生认读。(2)学生交流、讨论发现了什么。(3)教师总结带反义词的四字成语。(4)分小组比赛,看哪组说得多。3.读一读,想一想。(1)多媒体出示两个句子,学生认读。(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句子的语言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句子训练。第二课时(读读背背,能说会道,写话)一、读读背背1.教师出示挂图和诗人简介,指导学生了解诗人。2.师生朗读研讨,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流利。3.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并与同桌交流一下。4.不懂的地方先查字典或向同学请教,还有不懂的举手向教师提问。5.教师疏通诗意。6
3、.学生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二、能说会道1.教师展示图片,说说图画的内容。2.学生分组说说,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有什么反常的活动。3.指名说看法,其他同学补充。4.说说发现的其他自然现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
4、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全班评议,给出评价。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三、写话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指导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在“能说会道”中的发现,教师巡视指导。2.订正学生的写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