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真题1(2011年高考海南卷)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解析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 A真题2(2011年高考江苏卷)明朝
2、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张瀚认为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是农业和商业平衡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对农业无害。它们之间的比重在于国君。故C项正确。“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可以看出A项错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从“人主操之尔”可知不能任由农工自由发展,D项错误。答案 C真题3(2011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
3、,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解析 宋代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选C。答案 C真题4(2011年高考浙江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
4、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 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B项认为会馆是“地方商业中心”是不正确的。答案 B1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原始社会后期: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4)春秋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我
5、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3.小农经济(1)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弱点: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1主要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
7、多非常精美。(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2突出成就(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
8、)水平很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1商业的发展(1)商周:商业产生。(2)秦汉:商业初步发展。(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5)明代:会馆、商帮出现。2“市”的发展(1)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
9、规模不大。(2)唐代: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1资本主义萌芽(1)背景:农耕经济
10、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标志:明代中叶以后,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3)主要特征:以雇佣劳动为主,产品投放市场。(4)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缺乏劳动力和市场;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其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家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较大等特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性因素。(2)发展过程: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并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
11、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3)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专制。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实行原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清代初年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思想:轻商思想与小农意识。(2)概况: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殖民者的入侵,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一、用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归纳经济概念1
12、文明史观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经济内涵是物质文明发展;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目前为止)经历了渔猎采集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包括新石器时期、青铜时期、铁器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包括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复习古代农耕经济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外文明的联系,使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博大精深。2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
13、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重点提示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国当前史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高考试题对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考查是隐形的。典例1(2011年高考山东卷)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
14、雇佣关系盛行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紧紧围绕这一关键词就可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错误;D项在图片中无法体现。答案 B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特点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3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重点提示 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原始
15、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手工业由官营主导,三种形态并存;到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在其中出现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典例2(2011年高考天津卷)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农户有的(“东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麦子,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手工业生产,都能生活平稳。
16、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答案 A三、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重点提示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于封建社会初期,当时对于稳定封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对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应辩证地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是封建社会衰落的表现,从整体上看,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典例3(2011年高考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
17、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答案 D以文明史观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1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分析,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纵观近几年高考,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经济政策(思想)为中心,通过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对本专题进行了重点考查,命题角度如下:(1)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农耕经济这一主干知识,如近几年高考都曾考查小农经济、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技术这三个知识点。(2)从“论从史出”和“以图证史”的角度重点考查耕作方式和经
18、济政策,如2011年山东卷利用四齿钉耙耕作图考查耕作技术等。(3)把地方史与主干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如2010年安徽卷考查了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安徽地方考古成果为材料)。(4)对几个同类主干知识进行比较考查,如2011年天津卷对手工业的考查。(5)考查经济对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内容的影响,如2010年全国卷通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点考查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3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梳理清楚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演变的线索,重视对“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的概括和总结。(2)注意古今结合,从纵向和横向对古今中外经济文明进
19、行联系比较,培养概括、论从史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思维能力。(3)注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以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挖掘和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1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B西方国家的侵略C人口压力的承重D封建专
20、制制度的束缚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很明显,亚当斯密认为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在于政治因素,即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答案:D2(原创)下表是北宋至明清杭嘉湖地区市镇发展情况统计表(摘自2008年19期新华文摘)。此表内容实质上反映出了()A.传统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明清市镇的发展B明清时期改变了北宋以来的长期抑商政策C明清的重商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明清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市镇数量远远多于北宋,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迅速,这必然会冲击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
21、项叙述错误,明清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是D项。答案:D3农业的发展与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材料二 国初,杭粤蜀汉未入版图,总户九十六万
22、七千五百五十三。至开宝末,增至二百五十万八千六十五户。太宗拓定南北,户犹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七。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万之多。噫!可谓盛矣。及乘舆南渡,江淮以北悉入虏庭。今上主户亦至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有奇,生息之繁,视宣和已前仅减七百万耳。两宋经济重心南移(1)材料一提出了一项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的经济政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名称,并说明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2)材料一以为“事末”的害处有哪些?你认为“抑末”的害处在哪里?(3)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析这一现象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试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举例说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巩固君主统治。解答第(2)问应结合材料信息,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注意从两个角度分别说明。第(3)问,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现象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根本目的:安定人心,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继而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2)“事末”的害处:民众轻易迁徙,人心不稳,不利于巩固统治。“抑末”的害处: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得不到正常发展。(3)历史现象:北宋人口持续增加;南宋虽然疆域比北宋狭小,但人口却减少得不多。关系:经济发展加快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方面,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商业方面,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出现,东京(开封)等繁华的商业都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