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030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内蒙古包头市包头钢铁公司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包钢四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

2、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这实际上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2.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 分封之制B. 郡县之制C. 郡国并行D. 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

3、。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人才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

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平民百姓通过学习考试进入仕途,进而促进社会文化水平提升,故D符合题意;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官员道德水平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所重点考察的内容,而非科举制,故排除B;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说法错误,故排除。4.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

5、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5.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女性地位低下B. 婚姻讲究门第C. 择婿方式独特D. 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材料与女性

6、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6.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

7、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7.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

8、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8. 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A. 侵略与反抗B. 近代化探索C. 民族政权并存D. 民主革命斗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等内容可知,涉及的事件是烟片

9、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A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没有体现近代化的探索,B项错误;民族政权并存没有体现,C项错误;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不符合民主革命,D项错误。9.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武汉【答案】C【解析】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故选C;北京是建国之后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故排除A;BD与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无关,故排除。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

10、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 君主立宪制B. 总统制C. 责任内阁制D. 君主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排除ABD三项。11.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

11、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

12、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

13、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12.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A. 辛亥革命时期B. 北伐战争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期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苏维埃政府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武装反抗国民党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共同抗日,取消“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作为特区而存在,故选C,排除ABD。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

14、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当时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说明宪法大纲与中国革命实际有脱节的地方,是导致“左”倾错误的重要因素,正确答案为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在1931年制定的,国民革命运动指19241927年的革命,故A项错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规定民族资

15、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而宪法大纲规定“资本家、富农”没有政治自由权利,与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宪法大纲深受俄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14.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

16、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15.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

17、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A.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 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从材料“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从南到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故C项是正确的。“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而国民革命主要在南方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B项不符

18、合题意;“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6.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 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 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断但始终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选D。而A、B、C

19、都是具体原因。【考点定位】必修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7.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A. 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 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 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 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在这次会议指导下,1938年中共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是对国民党战场的称呼,A错误;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的,且新四军的主力在南方

20、,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错误;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C错误。18. 据战犯供词及日方资料,1940年下半年,日军细菌部队所生产“副伤寒”70公斤、“霍乱”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运到南京去使用;10月,日军细菌部队在浙江宁波、金华、衢县等地实施细菌攻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是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日军惨无人道地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 日军所为公然违反国际公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日本侵华期间令人发指的细菌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

21、史实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侵华日军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进行活体试验,这些行为都是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的。由此可知,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19.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解答本题须知从美国角度去分析美国政策制定的原因。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说法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BC项;中国战场

22、牵制了日军主力,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对的胜利对中国战场具有很大依赖性,正确;反法西斯战争使美苏联合,然两者有着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正确;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联合国的创立背景与目的分析,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AB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背景20. 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 夫唱妇随赴战场B. 抗战流血不流泪C. 国共北伐齐协力D. 解甲归田喜而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40年

23、”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而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排除A项;国共北伐和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许戎衣有泪痕”是指奔赴战场,而不是解甲归田喜极而泣,故排除D项。21.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

24、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 动员工农红军进

25、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23.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

26、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所述是关于民族问题的,新中国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民族,A项错误;基层民族选举制度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C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D项错误。24. 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

27、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答案】D【解析】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双十协定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结果,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

28、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故选D。【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25. 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一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 五四大潮的洗礼B. 长征C. 上井冈山D. 重庆谈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中所提示的时间,可以看出选项必

29、须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之间的选项才符合题意,只有重庆谈判符合上述时间,故选D。ABC均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前,故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26.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集中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中共与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的合作问题,能体现这一

30、思想的有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制定;有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体现政党制度的特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与材料强调的“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故选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27.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A. 三权分

31、立原则B. 地方自治原则C. 主权平等原则D. 一国两制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香港回归之后,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一国两制原则的体现,D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没有涉及,A错误。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从属于一国两制原则,B错误。香港回归后,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涉及主权平等,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坚持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学生需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8. 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

32、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A. 文化大革命时期B. 解放战争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改革开放以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初”“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可知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是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4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是1978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三项排除。29.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 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

33、命的,根本保证是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九二共识”的确定C. 中国困际威塑的提高D. 中国国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30.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34、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 从专制到民主

35、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

36、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4)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样性。【解析】【分析】

37、(1)第一小问结合明清时期专制制度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国社会落后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回答;第二小问从该宪法性质和反封建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的信息归纳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围绕“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38、【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50 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

39、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8 年 5 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答案】情节: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概述和评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

40、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移风易俗的现象;根据“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可知反映了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根据“1948 年 5 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可知反映了解放战争。由以上观点中任选一个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亦可。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

41、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目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摘编自1982年廖成志致蒋经国先生信材料二 两岸关系越是要发展,越是会面临不停地阻力和挑战。有学者提出,“大陆方面现在的具体任务是防止台湾分离主义走向正式独立”。在台湾民众中,出现小部分的“独派”,他们要求“安定”,要求维持现状,台湾人民有其独特心态,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世界上有些国家也会因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希望看到统一后更加强大的中国,也会在无形中对两岸的统一造成干扰。因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让台湾民众深刻体会到祖国对统一的

42、诚意。摘编自浅谈当前的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建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国共两度合作的成果并指出廖成志的政治愿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峡两岸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合作的认识。【答案】(1)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政治愿望: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2)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有较深的疑虑;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解决方法:加强两岸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归属感坚持“九二共识”,借用两岸“

43、三通”的实现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国共两党合则双利,分则伤害民族利益。【解析】【详解】(1)成果: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政治愿望:根据“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目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得出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2)问题:根据“在台湾民众中,出现小部分的独派”得出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的缓和;根据“台湾人民有其独特心态,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得出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有较深的疑虑;根据“世界上有些国家也会因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希望看到统一后更加强大的中国,也会在无形中对两岸的统一造成干扰”得出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解决方法:根据所学,可从加强两岸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坚持“九二共识”,实行“三通”等分析回答。认识:可从国家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民族复兴是两岸人民包括国共两党共同使命,国共两党合则双利等分析总结。-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