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001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合格考全员做】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2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物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灭绝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环境条件稳定基因频率不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4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

2、(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水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个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B若谷中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

3、大6镰状细胞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7在某一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人群中,调查得知,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约占16%,则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按AA、Aa、aa顺序排列)()A0.36、0.48、0.16

4、B0.48、0.36、0.16C0.16、0.48、0.36 D0.16、0.36、0.388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9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

5、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0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植物种群中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原因是_。(4)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提供的,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_,进化的实质是_

6、。【等级考选学做】11如图所示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00%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1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13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C海豆芽很少变异,

7、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14(不定向选择)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发生了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则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

8、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素养达成练】16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

9、律,将该变化在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做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_。实验结论:_。课后分层检测案191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正确;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鱼是总称,有许多种类,C错误;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一个树林中

10、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D正确。答案:C2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种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绝。答案:D3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化,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答案:A4解析: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

11、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答案:C5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非糯性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糯性不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F1的基因型是YyRr,F1的基因频率是Y50%,R50%,连续自交三代,水稻非糯性与糯性个体生活力相当,自然环境没有对其进行选择,抗病与不抗病个体生活力不同,自然环境对其起选择作用,rr(不抗病)的个体可能会患病而被淘汰,而使r基因频率降低,R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在自然情况下,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答案:D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

12、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答案:A7解析:人群中隐性性状者(aa)的比例为16%,则q20.16,q0.4,而p10.40.6,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计算出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0.16。答案:A8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先增加后减少;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频率增加。答案:B9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

13、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答案:A10解析:(1)由题意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的基因频率30%50%(1/2)55%,a的基因频率155%45%。(2)(3)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的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法可求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42.5%25%(1/2)55%,a45%。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14、频率发生变化。答案:(1)55%45%(2)42.5%32.5%55%45%(3)没有发生进化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4)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的改变11解析: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遗传,也可能来源于自身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答案:B12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

15、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C13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答案:D14解析: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正确;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答案:AC15解析:(1)由图可知,X表示突变(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种群是进化的

16、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数量比例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16解析:(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40%1/240%60%。(2)由于aa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题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长度在A、C之间,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雄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答案:(1)60%(2)(3)雄鸟尾羽的长度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