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寻的。为在学案教学中促进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的作用,学案教学必须创设迁移的有效条件,学习方能有效。关键字:学案 创设 有效 迁移 学习迁移即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学习迁移分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如果在学案教学中能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极影响。迁移
2、的产生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寻的。为在学案教学中促进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的作用,学案教学必须创设迁移的有效条件,学习方能有效。一、 学案应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似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据此,他认为,学习
3、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两种活动有共同的成分4和5,所以这两种活动之间才会有迁移;由于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在协调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因素,所以迁移就容易发生。因此,学案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共同性。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充分体现对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学案首先体现基础知识的训练,其次应重点研究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二、学案应遵循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Judd)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
4、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经验类化理论的经典实验。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
5、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对此,贾德是这样解释的:理论曾把有关的全部经验,包括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因此,在学案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
6、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三、 学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7、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者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实验组的被试者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者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者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
8、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因此,在学案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有利的和消除不利的心理准备状态,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心理思维,促进有效学习迁移的产生。参考文献:1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潘菽 1986;2 中小学教学管理2012年第8期